网络文艺的实践生成和理论构建

2021-08-23 17:55徐粤春
广西文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艺

编者按

日前,由广西文联、贺州学院主办,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承办的“网络文艺的时代声音与百年梦想暨广西文艺评论基地建设研讨会”在贺州举行,区内外评论家、学者、作家就网络文艺的时代性与精品化、文艺评论如何促进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等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现择其佳篇刊登以飨读者。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聚焦“网络文艺的时代声音与百年梦想”这一时代课题,既回望历史、又关注前沿,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很有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深刻影响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深刻改变了文艺发展的整体格局和行业生态。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态,网络文艺从诞生之初到今天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作品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发展势头突飞猛进,发展路径日趋清晰,发展模式也日益成熟,从题材体裁、创作理念、表现方式、传播渠道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网络文艺已经跻身当代中国文艺的主流行列,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反映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审美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相较于网络文艺创作实践的庞大体量和飞速发展,事关网络文艺的理论建构和学理探索则显得相对滞后。这里,我想重点围绕网络文艺的实践生成和理论构建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网络赋权:从文艺的网络化到网络文艺

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空间成为各种社会实践的主要传播场域。网络赋予了人们话语表达的便利条件和有效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进来,极大扩展了社会生活空间和话语表达空间。从1998年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所引发的网络文学热潮,到“榕树下”等第一批文学网站的兴起,网络为文艺爱好者提供了自由发表个人作品的空间,不再受传统媒体烦琐流程的规范和内容约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应用,必然会催生出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起初的网络文艺作品,充其量只是将作品内容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来进行传播。在这里,网络仅仅是一种工具,所改变的只是写作手段和传播方式,并没有内化为文艺的新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期的网络文艺还只是网络和文艺的简单物理嫁接,其艺术的场景、样态和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仅仅是传统文艺的一种“网络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文艺”的结合使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不断融合,获得了新的生长点。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之下,网络文艺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丰富多样,再加上付费模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买单,推动了网络文艺的提质转型。从文艺的“互联网化”到“互联网+文艺”再到网络文藝,网络文艺已然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飞跃。如今,网络与文艺已经逐步完成了从形式融合到实质融合的转变,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小众走向大众、从非主流走向主流,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与此前传统文艺样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独立存在的全新的艺术门类。从长远来看,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网络远程教学等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也必将更加全方位地赋予网络文艺新的想象空间和创作天地。

二、网络文艺的外部考察和美学特征

当下人们的生活形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网络社会的日趋成熟,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界限的消失,融合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实时在线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常态。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互动从现实生活开始转向虚拟社区。以手机为载体的微信、微博、视频播放应用等传播形态成为大众获取知识、信息资讯及消遣娱乐最主要的方式和渠道,甚至像天气预报、外卖购物、大众点评、vlog制作这类生活服务应用也同样具备了社交功能,形成不同类别的虚拟社区。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疫情的隔离使得各行各业纷纷开启线上办公,更加速形成了人们对网络空间的高度黏性和日趋依赖,可以说这是一个万物互联、及时互通的时代。

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物理时空距离影响人们心理效应,审美情感也会改变,用以表达审美情感的审美范畴会发生改变,其中一些会逐渐消亡。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人们相互间的物理联系发生了剧变,从固定有限的连接到移动即时的连接,从单点垂直的连接到多点普遍的连接,所谓万物互联,即时互通。在时空折叠条件下,人们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极大拉近,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随时与想联系的人联系,或语言文字,或电话视频,在这种交往模式下,思念、离愁无法产生。在时代更迭的交汇期,人们对已有作品中“思念”和“离愁”的美学意象还能够理解和鉴赏,但已不会把它当作文艺表达的主要题材,这是信息时代文艺发展的重要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年青一代成长,他们可能会不能理解思念和离愁,就会丧失对过去作品的感受力和欣赏力,这时候审美的代际跃迁真正完成。

加大感官刺激,提高受众对作品的注意力,是网络文艺创作者的最先策略。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动捕、渲染、抠图,3D、4D、5D的升级,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运用等,把作品感知做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更有甚者,一些从业者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掌握你的审美感知偏好,精准投放艺术作品,完全包裹你的生活空间,形成无形的艺术“茧房”,使你一次又一次重复你的审美感知。

在压力大、节奏快的当代社会,用户使用短视频提高社交效率和降低社交成本,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在族群中交换到更多的情感能量和符号资本。基于虚拟空间的族群式审美是普罗大众的艺术狂欢,审美体验仍然无法比肩传统审美形态,但它适应了当代社会生活特点,满足当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实现个体与群体的意义链接和价值确认,从而使它作为新的审美形态得以确立。

信息时代的审美形态另一个动向就是交互式审美。与传统审美形态不同,交互式审美没有固定的审美对象——作品,没有固定的审美主客体关系,创作者即是鉴赏者,鉴赏者即是创作者,创作鉴赏交互作用,相互成就。网络文学的交互性特征尤为突出,文学生产者与消费者双方由二元对立转变为相互融合,且两者之间可以自由地进行身份互换。网络文学提供了开放的、活的文本,向读者提供不同结局选择或者没有结局选择的超文本。在网络文学超文本中,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消减,创作本身比作品更重要。读者通过转变身份介入创作,发挥主体精神,在文学世界里开掘自己的第二人生,文学艺术演变为行为艺术。VR电影采用的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以及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仿真呈现 360°空间环境的同时,实现多感官实时交互的能力。VR技术创造高沉浸的情感体验,这与电影造梦的艺术理想相契合。当前VR电影与电子竞技愈来愈相像。事实上,轻叙事重游戏的电子竞技是体育运动的一种,早就被纳入艺术范畴,具有自身的美学品格。

如果说族群式审美是在审美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中寻求美学坐标的话,那么交互式審美是审美主体在自我发展建构中确立美学价值。前者是空间关系,后者是时间关系,族群式审美和交互式审美成为网络文艺的美学形态的时空延展。

三、发展适应网络文艺实践的网络文艺理论

如何在推动网络文艺的车轮高速前进的同时还能保持健康、高品质的发展,这是当下文艺界从顶层设计到创作一线必须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迫切需要文艺理论界建构一套更加学理化、深度化、体系化的理论框架,从而推动这一新兴文艺实践逐步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从“技术依赖”转向“内容王道”,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发走向自觉。一是要有“往后站”的思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当下的文艺传播大大摆脱了时空的束缚,未来5G的应用会使传播速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我们也应跳出现有的文艺理论范式,跳出具体的学科藩篱,用一种更宏大的视野,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中汲取养分,乃至放眼人类学、自然科学、脑科学等更广阔领域,探索建构跨学科、跨门类的网络文艺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二是从实践出发探索规律。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建立网络文艺理论我们还应从网络文艺实践本身出发,研究网络文艺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点,循序渐进地从大量的网络文艺实践中去提取概念、归纳特征、探索规律,进一步触及网络文艺的本质属性和深层学理,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网络文艺评价体系,从而为网络文艺实践提供根本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三是积极开展网络文艺评论。网络文艺评论应是网络文艺的评论,而不是来自网络的文艺评论。要做好网络时代的文艺评论,首先需要我们读懂这个网络时代,在此基础上科学认识和理性把握新时代网络文艺评论的职责使命、内涵外延、评价标准和文体文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激活文艺评论资源的有效办法,以评论推动网络文艺实践,发展网络文艺理论,引领网络文艺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一直积极致力于网络文艺评论的理论建设,凝聚新型文艺评论人才队伍,推动构建良好网络文艺生态。我们于2018年举办了首届网络文艺评论大赛,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2020年全新升级为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每两年举办一次。我们还创办了“艺见”发生平台,对文艺界热点话题组织文艺评论家撰写专题评论文章,得到文艺界和评论界的积极评价。近日“艺见”正在启动第三期,聚焦当前网络漫画主题,邀请“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等画家以及多位评论家一起探讨,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随着网络文艺实践向纵深发展,我们将持续关注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网络文艺创作、传播、鉴赏、消费的深刻影响,努力培养一支有情怀、有担当、专业化的网络文艺评论队伍,推动网络文艺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发出网络文艺评论的时代声音!

【徐粤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曾担任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委、第二批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文学组召集人、第二届中国工业文学大赛评委,担任文艺评论、美术、书法、杂技等各类国家级文艺奖理论评论奖评委。自2012年始组织编撰一年一度的《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先后担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文艺争鸣》和《艺术评论》等媒体发表文艺理论评论文章多篇。】

猜你喜欢
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文艺联合五月好书榜
文艺少女
文艺范爆棚的招牌创意店招设计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花与巡夜人》献给天下所有的初心/少女心/文艺心
浪漫雅痞文艺
文艺男时代来了
精彩的“六一”文艺汇演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