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类劳动融合五色教育着力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

2021-08-23 02:49张大伟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课程

张大伟

建党百年,回首劳动教育,重温党坚持把劳动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作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真正珍视新时代重新强调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培养劳动精神,形成热爱劳动良好习惯的伟大意义,让新时代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营造中小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牡丹江市充分利用我省的“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油田、大粮仓”和中外知名的镜泊湖、中国雪乡、林海雪原及渤海国文化、清代宁古塔流人文化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部署要求,按照省教育厅部署,积极构建红、绿、蓝、金、银五色劳动教育和“五色”研学,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立体化实施五色劳动教育模式。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加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绿色生态文明教育、蓝色高新科技教育、金色现代农业教育、银色冰雪文化教育,让劳动教育活动内容真正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牡丹江市于1958年开始探索劳动教育,历经60余年,形成浓厚的劳动教育育人氛围,凝结成的“立新经验”在全国叫响,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广泛推广。

近年来,牡丹江市深入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以“一体化建设”为目标,以“三类劳动”为抓手,以“四个学段”为主体,以“五色教育”为牵动,统筹资源,完善课程,创新机制,坚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345”大中小幼一体化建设,努力培养和谐发展、人性丰沛、有尊严、有能力的一代新人。

一、健全以大中小幼学段衔接为重点的纵向内容体系

从劳动知识、技能、情感、习惯的培养入手,统筹课时安排,分学段细化校内教育、校外实践和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内涵。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打造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以“爱劳动在知劳动的基础上、善劳动在会劳动的基础上、劳动自立在劳动自理的基础上、劳动自强在劳动自觉的基础上”为原则。学前阶段,注重“玩中劳”,借助游戏、生活、学习等,推动劳动教育与幼儿学习生活有效融合,帮助幼儿树立自我服务意识、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小学阶段,注重“养中劳”,以日常生活劳动、服務性岗位劳动体验和模拟生产劳动为主,借助开设小家务、美食制作、实践操作、自我服务等劳动课程,让学生多动手、多尝试。实现劳动育人,从小事抓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初中阶段,注重“技中劳”,借助学科内容、生活实践等,帮助学生每年掌握1~2项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参与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牡丹江第十五中学中式插花艺术,以生活劳动融合五色教育,插花课程不仅是生产劳动的制造,也是智慧能力的创造,更是审美境界的塑造,学生们在动手创作制作中,感受劳动之美,感悟生活之韵。高中阶段,注重“研中劳”,以“学科+劳动”的方式进行,借助志愿服务、STEM课程、学农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访乡村、走进企业,探寻劳动智慧,实现学习成果转化与运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导向,启蒙人生规划。大学阶段,注重“专中劳”,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思政教育相融合,结合课程实践、实习实训和自主创业等,开设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劳动课程,打磨劳动技艺,培养工匠精神,磨炼意志品质。

二、深化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导的横向学科体系

将地方指导手册、校本课程、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融合,科学构建价值导向明确、教育目标清晰、劳动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一是重组课程资源,打造“一校一品”教育特色。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因地制宜、因校施策,以品牌建设形成链条式教育目标,融入日常生活劳动、融入艺术创作元素、融入DIY动手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校一品”,既不失品牌特色,又覆盖基本劳动教育目标。

二是加强劳动教育与各相关学科的结合。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思政课堂中设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学内容,融入我省“四大精神”和鲜活的劳动育人案例,提高感染力;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打扫学校楼道、教室卫生等生活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开设调查研究式劳动教育课程,编写《职业生涯规划课》;将劳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把“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作为班团会、升旗仪式、校园辩论等必选活动主题。

三是建立多维评价系统。设置课程评价表,通过轨迹数据分析,实现参与劳动时长、劳动效果和劳动能力的综合评估,作为辅助行为干预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进行,侧重评价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乐趣的感知水平,进行任务单式评价;小学中高年级围绕劳动习惯养成,进行表现式评价;初中学生围绕劳动知识、技能和社区服务,进行档案袋式评价;高中、职教学生围绕职业技能,进行浸润式评价。

四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中小学教师到职业类院校和专业技术车间等地接受专业培训,学习劳动技术,成为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各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工厂,利用学科原理开展“职业岗位体验,感悟劳动价值”的研学活动;民族教师,发挥民族特长开设“民俗劳动课程”,学校后勤技术人员发挥专业特长,开设园艺、厨艺等课程;利用家长资源挖掘多元劳动课程;建立“大师工作坊”,让大师带动名师,培养技师,开设地域特色的课程;在中小学挖掘一批新时代劳动教师楷模,分享他们的劳动教育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经验,建设一支技能突出、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三、完善以协同育人为重点的全覆盖社会协作体系

为实现学校教育课程化、家庭劳动生活化、实践基地规范化,我们形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让劳动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中,还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用“劳动清单”打通家校合作通道。从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和公益劳动着手制定“劳动清单”,鼓励孩子随时随地坚持劳动,每年掌握1~2项生活技能。二是用劳动课堂筑牢教育阵地。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进课表、进课堂,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幼儿园劳动教育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适时渗透;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不少于16学时的要求。各中小学每学年开设劳动周,有序开展学生的集体劳动实践活动,做到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利用四城区和六县(市)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参加校外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对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进行规范管理,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符合标准的继续保留,不合格予以摘牌。

四、下步工作打算

明确教学目标,教研部门牵头制订《劳动教育课程参考指导目录》。为大中小幼各学段劳动教育提供蓝本,完善目标体系,统筹兼顾各学段劳动教育的态度、强度、广度、密度和难度,让教什么、学什么、实践什么有据可依,有样可学。

凸显劳动特色,从点到面推进,让全域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立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联盟,深入实施“五色劳动课程”,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典型学校,实现劳动教育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转变。

发挥教研院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强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通过专兼职相结合、能工巧匠进校园的方式整合教师力量,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建立“1+N”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线上共享平台。统筹全市力量打造适合学生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协调引导企业、工厂、农场等履行社会责任,多渠道、灵活开放实践场所,研发劳动课程,为劳动教育提供价值体认的实践载体。

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为基调,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线,将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绿色生态文明教育、蓝色高新科技教育、金色现代农业教育、银色冰雪文化教育活动内容与相关传统节日相结合,让融合活动真正具有综合育人价值,让学生们在劳动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编辑/陆鹤鸣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