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英美报刊选读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2021-08-23 04:26杨帆
黑河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报刊阅读思辨能力英语专业

杨帆

[摘 要]思辨能力培养已成为当今英语教育界聚焦的问题之一,英美报刊阅读凭借其自身特点成为绝佳的思辨培养素材。借助《英美报刊选读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失为有意义的教学实践。从教师身份转化、课程定位调整、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价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探讨,进而推进教学实践的延展。

[关键词]思辨能力;报刊阅读;英语专业

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促使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朝着顺应国际化的趋势迈进。英美报刊为学生提供了解世界、关注国内外时事的窗口。教师有必要合理利用英美报刊,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质疑及评价国内外时事,逐步培养和发展其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模型

思辨能力即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从语源上讲,critical 意味着“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思辨能力作为技能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33年John Dewey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我们把思辨能力理解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对于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背景类考虑因素的阐释、分类、评价、推理与解释,而上述判断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Paul & Elder 将思辨能力定义为个体为获知某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义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能力。

然而,思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培养获得的。就能力培养而言,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种思辨能力理论框架予以支撑,其中有影响力的包括:特尔斐项目组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Richard Paul的“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林崇德的“三棱结构模型”,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但上述研究多从心理和认知角度展开,研究范围具有局限性,对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关注不足。阮全友基于上述的理论模型,提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将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和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相结合,搭建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环境。将行动学习理论与四层学习身份模型相融合,在教学活动中赋予学生不同的身份,使其在行动中学习和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英语专业要突出思辨能力培养

英语专业学生相对拥有更多接触国外阅读材料及影像的机会,理应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思辨能力令人堪忧。黄源深基于实际观察指出学生的思辨缺席现象。文秋芳基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英语专业学生总体思辨水平高于其他文科类学生,但差距却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逐年递减,特别到第三学年时已无显著差异。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依然需要得到广泛关注。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符合中国高等教育核心发展目标。2014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将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提上日程。此外,这也符合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黄源深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转变为培养创新型、宽口径的通才。这样的人才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充分运用娴熟的英语技能和知识在所从事的领域创新。”美国及英国的部分高校均将思辨能力归类为七种可迁移能力。这意味着这种能力不仅可应用于所学专业,而且可应用到纷繁复杂的环境和未来的工作中。具备思辨能力的学生,不仅可在学术研究中有所发展,而且将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更多青睐。

三、英美主流报刊具备的自身特点

端木义万指出英美报刊具备四个特点:内容新颖、语言现代、资料丰富、词语实用。具体来说,英美报刊普遍关注时事动态,内容与时俱进,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是最新的派生词详细报道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英美报刊这扇窗洞察外国人士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道德情操和精神理念等。Paul Sanderson 提出使用报刊进行英语教学的若干理由:“具有综合教育价值、提供必要文化信息、有利语言跟上时代、接触不同体裁文章、题材广泛趣味浓厚、适合不同阅读水平、报刊内容贴近现实”。这些特点使英美报刊成为合适的英语教学材料。然而,唐丽萍总结英美报刊同时具有官方性特征,容易含有西方文化霸权以及“殖民主义的文化假设”。文章的主题、选词、修辞和句法表达等常含有西方渗透式报道,容易诱导读者对本土文化产生不自信。引导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英美报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英美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重点。

实践研究将英美报刊阅读的自身优势和局限性与思辨能力培养模型相结合,借助课堂内外的教学,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辨能力培养途径,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活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践研究所得的主要结论

1.教师身份转化

教师需要从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转变。教师不仅要教语言知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传播异国文化和文明的使命,因为对别国文化和文明了解越多,越容易从别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越有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再当课堂里一言堂的专家,而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研究者,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使其成为课程中的文本解码者、意义构建者、文本使用者和文本分析者,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质疑和挑战。教师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洞察西方媒体渗透式报道,使学生学会辨识、质疑、论证和反思。

2.课程定位调整

课程教学重难点不再局限于词汇、短语及句型的讲解,而是通过语言感知其背后隐含的知识。教师可以针对措词、修辞及语句衔接方面与学生探讨西方媒体报道方式,体会其论证内容是否有所依据,逻辑推理是否经得起推敲。

3.教学模式改革

启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群,隐性地拓展教学课时,增加思辨能力讨论机会,构建课堂教学与互联网+双渠道的教学模式。教师精选主流英美报刊文章,发布到互联网平台供学生阅读讨论,不断帮助学生扩充阅读量。增加英美报刊阅读量有助于学生获得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对原有思维方式的挑战和补充。教师以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为主题,从《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和《中国日报英文版》选取有差异性的报道,引领学生知晓对世界各地的经济影响。教师要鼓励学生批判性地理解西方媒体言论,引导学生将各自观点分享到教学平台上,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教师查阅学生答复,并对高质量的答复及同伴互评进行整理,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及巩固。互联网+平台的介入也有助于通过后台数据记录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过程的起始状况、成长步骤和瓶颈阶段等信息。教师根据数据探究其背后产生的问题和结论,利用数据调整教学实践,制定行之有效的思辨能力培养方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研究。

4.评价方式转变

随着定位调整,课程评价方式也应持续朝着以培养思辨能力的导向倾斜。教师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评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思辨反思,及时关注学生思辨能力变化与发展。思辨能力评价、期中与期末考核的比例可以设置为2:3:5。教师可以设置两次思辨讨论,将思辨讨论题目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按照要求发布个人见解和同伴互评,前者占70%,后者占30%。期中与期末的考核不再局限于考查学生语法、词汇及阅读技能等被动的测试评价,而是设计看图写作、读后续写之类可以发挥测试主动性、能动性和反思性的题目。评价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加深教学实践目的,进而完善课程设置。

搭建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英美报刊选读课程》是值得尝试的教学实践。教师合理地利用主流英美报刊,凭借恰当的教学手段,在实践过程中设置问题,讨论及解决问题,及时调节课堂设计和教学活动,有意识地侧重思辨能力形成与实践,最终帮助学生实现思辨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Elder L, Paul R. Critical Thinking: The Nature of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ought, Part II [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2007,(30).

[2]阮全友.構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01).

[3]端木义万.报刊教学与外语教改[J].外语研究,2005,(01).

[4]唐丽萍.对英语学习者文化霸权话语解读的批评话语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04).

注:本文是2020年度“十三五”规划阅读与教师发展专项课题(编号 中陶会 2020GD0001B)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报刊阅读思辨能力英语专业
谈高中英语报刊阅读对教学及学生成绩的影响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