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五环”研修模式在习作单元课例中的应用

2021-08-23 09:14王小燕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习作单元课例太阳

【摘要】本文以《太阳》一课为例,论述“三阶五环”研修模式在习作单元课例中的应用,聚焦“目标内容精准定位”“教学方法策略优化”“学生能力发展提升”,从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三阶五环”研修模式 习作单元 课例 《太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27-02

习作单元是三到六年级统编语文教材的创新点。习作单元的编排设计凸显了统编语文教材对习作的重视。习作单元的体例与普通单元有所不同,先安排两篇精读课文,然后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是两篇习作例文,最后是单元习作。其中,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课后练习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整个单元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教材编排了《太阳》与《松鼠》两篇精读课文,强调从阅读中学习表达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该如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是许多一线教师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最大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建了研修小组,运用“三阶五环”(“三阶”即课例研修的三个阶段:聚焦“目标内容精准定位”的研修、聚焦“教学方法策略优化”的研修、聚焦“学生能力发展与提升”的研修;“五环”指每一研修阶段设置“设计—实践、观测—反思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策略—改进”五个研修环节)式,开展《太阳》课例研修。

第一阶段:聚焦“目标内容精准定位”的研修

研修小组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要求;对照学段要求,借助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题、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栏目等助学系统,吃透教材,筛选、梳理、转换成本课教学目标要求。经过几轮的教材析解专题研讨,研修小组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2)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教学重、难点为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认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研修团队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教学设计。但在几轮的课堂教学展示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后评议反馈会上,研修团队经过反复研讨,查找出主要原因:教学设计与实施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课堂教学还是沿用旧版本语文教材惯常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教学处理上还是更多关注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没能突出在阅读理解课文文本过程中指导学生习得习作方法的教学重点。

如何摆脱旧版本教材阅读教学的影响,利用好统编教材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得到体现?在广西特级教师王丽玲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第二阶段的研修——

第二阶段:聚焦“教学方法策略优化”的研究

根据《太阳》一课的单元地位及教材编排的意图,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研修小组提出:本课的教学要体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围绕单元目标、课文教学目标,在阅读中着重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梳理信息,总结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方法运用的表达效果,体现“精读课文学方法”的统编教材使用要求。“提取关键信息和梳理信息,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也是五年级语文教学必须要补学的一个能力训练点。因此,我们设计了主要问题:(1)课文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2)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目的是引领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感受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感受说明性课文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达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如:课文的开头,以“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导入新课,增加了说明性文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用举例子的方法写太阳与人们关系密切,运用了“如果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就会……”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文章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接近生活,富于童趣。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指向说明方法的理解学习,重点落实单元阅读要素。在教学中聚焦课文如何写清楚太阳的远、热、大的特点,指导学生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如:“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要坐飞机,飞二十几年。”通过“一亿五千万千米远,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这几个数字,具体、清楚地写出了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理解“列数字”的說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再如,学习关于太阳“大”的特点时,要让学生发现关键句中既有数字表达“一百三十万个”,还把太阳和地球作比较,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通过比较,化抽象为具体,把太阳“大”的特点写得清楚明白。

经过两轮的设计、展示、观测、反思、改进之后,我们把课堂观测点聚焦到“学生能力发展提升”。本课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哪些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第三阶段的研修——

第三阶段:聚焦“学生能力发展提升”的研修

首先,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品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课文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明白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借助文本,通过联系生活、上下文,抓关键词,概括归纳等方法,体会太阳的特点,进而提升思维能力。又如:学习了《太阳》,谁能说说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能利用太阳进行哪些发明?让学生以生活为依托,激发创造欲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思维得到发散和提升。整堂课教师都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动力。从课堂观测来看,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已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螺旋式提升。学生在四年级学习《鲸》这篇课文时已初步认识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基本的说明方法,已经有了初步读懂说明性文章的能力;到五年级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时,学习的侧重点发生转移,由认识这些说明方法,提高到要让学生明白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及说明方法的运用,体现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本课教学,不仅仅关注课文常识性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着眼于说明方法的学习及语言表达,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尝试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体现“输入—内化—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让学生在语言表达训练中把课内语言转化为自身语言知识体系,使文本语言和知识在转化过程中再一次得到提升。

本课例经过三个阶段的研修,每个阶段经历了“设计—实践、观测—反思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策略—改进”五个环节的打磨,教学设计才略显成熟,充分体现了《太阳》作为习作单元首篇精读课文的开篇引领作用。通过对课例的研究与实践,研修团队进一步明确了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应关注文体特点及单元编排特点,构建了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课堂教学模式,落实了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

注:本课题为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教师教育发展的主题式校本教研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B2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小燕(1973— ),女,广西合浦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习作单元课例太阳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课例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太阳几点睡觉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