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2021-08-23 09:25赵娟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年段古典名著教学策略

赵娟

【摘要】本文以《红楼春趣》教学为例,论述教学古典名著的方法:立足单元整体备课,结合自读课型,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大致把握教学内容,运用跳读、猜读、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法疏疑解难,感受原著气息;了解民俗,洞悉社会背景,为理解人物形象打下基础;聚焦人物形象特点,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关键词】高年段 古典名著 教学策略 《红楼春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85-02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选取了我国四大名著的部分片段,编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意在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教学中面临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学目标不精准、古代白话文难理解、怎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笔者以《红楼春趣》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突破古典名著教学难点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一、立足单元整体备课,结合自读课型,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统编语文对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进行了创新,即在每个单元明确了阅读目标与要求,提示了阅读方法和策略,单元导语、课后练习、园地交流平台往往是相互关联的。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和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是课文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围绕着单元训练要素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落实与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供支持。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编排特点,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

《红楼春趣》作为本单元的略读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70回,重点在于让学生实践和巩固前面三篇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最终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红楼春趣》语言不易理解,如何通过字面意思引导学生探究“春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初步学会运用已掌握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尝试自主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学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抓住题眼“春趣”,把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文中白话文色彩的语句,教会学生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探究“春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借助思维导图探究宝玉形象,并通过自主阅读感受其他人物形象,实现方法与探究过程的有效结合;巩固课后练习的“阅读链接”,使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有机融合,将阅读方法和情感体验合二为一,进而达到激趣导读的目的。

二、大致把握教学内容,运用跳读、猜读、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法疏疑解难,感受原著气息

成年人面对距今300年的《红楼梦》原著节选,在字词理解方面,都难免有隔阂和障碍,更不用说是五年级学生了。语言的时代感、方言俗语等问题,都是阅读的“拦路虎”。本课的“导读提示”对阅读做了精准定位“读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并不要求“完全理解”。

课文中有些词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不一样,带有古代白话文的色彩。在引导学生第一次读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精读课文,说说有哪些读懂课文内容的方法,再鼓励学生迁移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方法自主默读,大致把握课文内容。遇到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可以跳读,可以猜读,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明白大概意思就行。比如,“剪子股儿、篗子”,只要知道是与风筝有关的物品就行。像“窗屉子、这会子拾人走了的、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这样的词句也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猜测的方法来理解。

《红楼梦》是康乾时期反应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书中有大量的方言俗语,比如“一时风紧”“等式”“一展眼”“忒促狭”等,都是当时的北方方言。由于时过境迁,这些词语,很多现在已经少使用或者不用了,有的还在用(如“忒”)。教学时,教师只要适当提示,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语言风格,稍作理解即可。

三、了解民俗,洞悉社会背景,为理解人物形象打下基础

教師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课后“阅读链接”,联结原文,体会民俗寓意。《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活的人物,并将人物放置在繁复精彩的风俗画卷中,与小说的情节交相辉映。如课本插图所绘,众人在春天一起放风筝就是一幅民间风俗画卷。在民俗中领会寓意,有助于把握人物个性情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文中“放风筝都被认为是放晦气”就是民俗寓意之一。文中两处都提到了这层寓意,如“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出去,咱们大家都放了吧”,课后的“阅读链接”也指出“风筝在传说中被认为是放晦气的”。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结合课文和阅读链接,体会历史悠久的中华民俗,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再联结原著中“黛玉的风筝剪断飞走”,众人说有趣,宝玉却说“想起来把我这个也放去,教他两作伴儿吧”,从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话语中,初步体会“阆苑仙葩”黛玉与“美玉无瑕”宝玉的惺惺相惜,为进一步阅读打下基础,也点出林黛玉的体弱多病,为他俩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因此,富有寓意的民俗,如同水墨画的背景,教学时不用挖得太深,只要学生了解了这层寓意,洞穿人物形象也就有了理解的土壤。

四、聚焦人物形象特点,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在《红楼春趣》中,题眼是“春趣”,风筝得来有趣,放得有趣,最有趣的还是放风筝的那些人物。其中宝玉的形象是最有趣、最值得玩味的。根据阅读提示“读后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会自然而然把目光聚焦在描写宝玉的部分。如何初步把握宝玉的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时,笔者采用思维导图、批注式阅读;结合原文,列表引入评价语,扩充理解阅读;梳理人物关系进行阅读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感官,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初探宝玉:采用思维导图、批注式阅读

结合阅读提示,笔者带领学生主要从言行上琢磨宝玉,设计了如下提问,让学生自主完成后再交流:找出描写宝玉的语句,抓关键词,结合具体的事情说说对他的印象,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从第1、第3、第4段中,学生结合关键词,不难找出宝玉的这些特点。

2.再谈宝玉:结合原著,引入评价语,扩充理解

宝玉的形象,如果只停留在课本选文的局部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除了上述可爱的特点,宝玉在其他人眼中又是与之大相径庭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选文入手,开一个“小切口”,把相应的原著部分引进来,扩充学生对宝玉形象的理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究宝玉的兴趣。

例如,在前面教学环节之后,笔者插入《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中的内容,列表标出不同人物对宝玉的评价语:

看到这里,对宝玉的形象,学生会产生“纠结”——宝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用教师做过多的“鉴定”,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疑问带入下一个环节,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继续阅读的兴趣。

3.置入关系图:纵观人物关系,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将宝玉放置于《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中,娓娓道来,在解读中带领学生走向原著,意味隽永:(1)贾府上下有“108位女儿”,宝玉和她们都相交甚好;(2)《红楼春趣》,短短一篇“放风筝的故事”,却涉及宝玉、黛玉、宝钗、宝琴等十几个人物,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织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又极为复杂。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告诉学生:《红楼梦》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我们现在还只能读懂一些表面的东西,其实在这文字的背后,还包含了作者曹雪芹极深的独具匠心。《红楼春趣》中每个人放的风筝不同、风筝的去向不同,还代表了个人命运的不同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上今天学习的阅读方法,去看看《红楼梦》的原著,你会收获更多。

让学生在阅读一些长度不同、难度不一的课文材料,既有利于初、小顺利衔接,又有利于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著阅读单元的选编目的,是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有兴趣了解、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可见,对《红楼春趣》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只是探究春天里发生的趣事”,而应当进一步挖掘教材价值,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出发,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在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适度跳跃,摘到离自己最近的“桃子”。这既符合编者设置语文要素的初衷,也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成长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冰.赏《红楼春趣》 品“红楼”学问[J].福建教育,2020(14).

[2]黄国才.探“春”索“趣”,開启古典名著阅读大门——以略读课文《红楼春趣》为例[J].福建教育,2020(14).

注:本文在第二届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优秀论文推荐活动中被推荐为优秀论文提名。

【作者简介】赵 娟(1980— ),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南宁市金凯路小学校长,系南宁市优秀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方法、策略的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高年段古典名著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关于研读古典名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运用研究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未成曲调先有情
高年段习作多元化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