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

2021-08-23 09:52王育青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论述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激发阅读动机、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提高参与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培养梳理能力、加强指导并增加课外阅读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10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并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形势下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的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会”,而且要让学生“会读”,注重学生评价、欣赏、理解、感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然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既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又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

一、培养兴趣,激发阅读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短期内就能看到成效。这不仅需要学生自主参与,而且需要学生坚持不懈。换言之,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而且要长期坚持阅读。这就需要阅读兴趣作支撑。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自觉地阅读并坚持阅读。因此,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读书欲望,是阅读指导课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动机,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对教学方法进行趣味化处理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分析《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热衷于表现等特点,采取课本剧表演法,即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将课本中的故事以情境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如何去表演,怎样才能让表演更到位,这些都是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换言之,在“演好角色”这一动机的驱动下,学生会自觉、深入地揣摩角色,解读文章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也让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得到锻炼。除了这种教学方法,适合用于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法还有很多,如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在阅读课上,教师经常运用这些有趣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越来越喜爱阅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突出主体,促进阅读参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在分析课文的时候,更多地用“单向灌输”代替“双向互动”。教师习惯于直接将文章中某段话或某句话的意思、包含的情感等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记住。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等均受到抑制,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在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形势下,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真正参与阅读,以此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指名学生回答“你们是为了什么而读书”,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深入阅读打好基础。在学生给出各自的答案之后,教师再引入新课,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抛出以下几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周总理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文中挑选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说一说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然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就每一个问题阐述看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主动思考问题。

三、激活思维,培养梳理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学生阅读,所理解的意思以及获得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阅读能力较低,与其思考问题时角度过于单一有一定的关系。具体来说,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梳理文本,让学生获得多元化信息,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而小组合作学习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以上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相互交流,各自阐述自己的看法。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例如,在让学生交流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时,有的学生说:“从‘他始终忘不了……这还是中国的土地吗……中,我感受到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却不能去,这就是中华不振。”有的说:“‘一问才知道……训斥了一通。我从这个妇女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上,也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有的说:“‘街道两旁……和耀武扬威的巡警这一句话中描写的租界巡警身为中国人,却在扬洋人的威,我觉得这就是中华不振。”还有的学生说:“‘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句话反映了围观的中国人那么多却帮不了这个妇女,我认为这也是中华不振”。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的视野均得到开阔。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信息梳理能力得到增强。这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指导,增加课外阅读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单篇阅读为主。笔者认为,单篇文章的阅读固然重要,但是也有局限性,再加上过于强调每一篇课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以及一些被参考书规定了的“文本理解”,从而导致语文教育那种“少、慢、差、费”的格局并没有获得真正突破。2011年版语文课标实施以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教师认可和重视。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有的教师过于依赖语文教材,只针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教学,一个学期下来,哪怕是精讲、嚼烂,学生也仅仅是阅读了二三十篇文章而已,所得十分有限。二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实不到位。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教师更多的只是布置,没有系统地布置、指导、反馈。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囫囵吞枣、应付了事,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不多。三是课内外阅读缺乏整合。体现在课堂上习得的阅读方法,没有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课内和课外没有有效衔接,而课外所读的篇目或文本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要改变阅读教学的这种现状,需要教师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计划;需要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和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性。例如,教师可以开展“1+X”的阅读教学(“1”可以是教材中的任意一篇课文,也可以是一個单元的主旨、一个知识点等。“X”是指为了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进行的迁移阅读的若干篇课外文章或若干部书籍),帮助学生丰富课外阅读量。

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围绕“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安排了一组课文,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围绕“名家笔下的小人物”这一议题,推荐学生阅读冯骥才的《苏七块》、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汪曾祺的《闹市闲民》、冰心的《小橘灯》等文章或者丰子恺的《若爱世界都可爱》这本书,让学生说一说: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你对人物留下深刻印象的?你从中学到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由“单篇”阅读走向“多篇”阅读。围绕着相关联的多个文本,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整合比对、拓展联系、讨论探究,最终达成共识。这从根本上打破了现有阅读教学的僵化格局,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若是指导方法得当,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指日可待。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学生的阅读兴趣、主体地位、阅读思维的培养及增加阅读量着手,引导学生真正参与阅读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丽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

[2]阚军.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3).

[3]佟淑君.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

【作者简介】王育青(1967— ),女,广西西林人,壮族,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系百色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语文教研员、广西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