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应立足思辨性阅读

2021-08-23 09:50林本桂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思维能力初中语文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策略,提出立足思辨猜读文本、立足思辨分析文意、立足思辨悟读文本等教学建议,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思辨阅读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109-02

新課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发展思维,这是教师应重点考虑的问题。然而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当前的文言文教学还存在学生感受不到文章的意蕴,无法走进文本,感悟不到古代文字的魅力等问题。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思辨性思维的训练,通过立足思辨性阅读的引领,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辨析、反思,学会独立思考,辩证表达,从文言文中有所感、有所悟,进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有效促进学生的古文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立足思辨猜读文本

所谓思辨性阅读,是指针对文本中的思想、言论、行为等进行综合性解读,这其中包括分析、解读,也包括判断和选择,在系统化的思辨引领下建立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要结合文言文的特点,找到文言文学习的突破口,扫清古文阅读的障碍,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培养其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让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以及学过的语法展开文本猜读。为了获得正确的答案,教师还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验证,借助对文言文词语以及句子结构的猜测,逐步培养文言文的思辨阅读能力。

(一)抓住字词猜读

字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会因为一个词语阻碍对整句话或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句子的结构进行适当的猜读,帮助学生攻破理解障碍,让学生建立对古文的基本语感。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卖油翁》一课时,学生对“释担而立”这个句子产生了理解偏差,因为在以前的词语理解中,“释”是“解释”“消除”的意思。为此,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这句话进行猜读,从整个句子中找一找两个动词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一前一后,从而推断得出“释”不是消除的意思,而是放下的意思。学生也由此逐步提高自主探究的参与意识,进而加深了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

(二)从语法进行猜读

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难度较大,当学生因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不透而阻碍阅读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引导学生猜读词语的意思,借助语法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以此理解全文的中心。

如统编语文教材《狼》一课中有“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学生很容易将这里的“犬”理解为狗。笔者让学生根据狗这个意思进行整句翻译,学生发现整句话是不通顺的,由此,学生认为该词可能有活用的现象。在这个思路引导下,学生会结合学过的语法知识进行阅读翻译,发现这个文言句子中的状语修饰动词这个关键语法,自然就能理解“犬”的作用是用来修饰“坐”,由此对整个句子有了深刻的理解,从中体会到狼的狡黠。显然,从语法的视角进行猜读,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衔接已有的知识,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从语境中猜读

语境对词语和文本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境,也就有不同的意思。这就需要教师另辟蹊径,或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或是从上下文的内容入手,多元把握,整体理解,深入词句当中,通过语境猜读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答谢中书书》这一内容时,文中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两句中一个“歇”字和一个“颓”字,根据日常的词语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为歇是歇息,颓是颓废。那么,怎么理解这个句子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思辨性猜读。为此,笔者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语境,很容易理解到“雾气消散,夕阳西沉”这样一个生活现象,从而理解“歇”就是消散的意思,“颓”就是下沉的意思。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就能想象出一幅画面,有雾的清晨,飞鸟犹在林中鸣叫;夕阳西下的黄昏,游鱼还在水中。至此,作者的创作意图就了然于心了。

显而易见,借助思辨性猜读,学生不但扫清了字词理解的障碍,而且从中感受到理解古代文言文字词特有的技巧。学生可以在具有一定的文言文语感之后,继续深入体验文言文的章法结构,学习和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意趣。

二、立足思辨分析文意

王尚文在《语文教育一家言》中指出,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教师要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和熟悉言语形式的奥妙,学习它的艺术,这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在古代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分析文意,理解文意,这是重中之重,也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从文言文的言语形式入手开展思辨性阅读,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言语形式运用思辨性的比较和辨析,品读揣摩,分析文意,在品读中感受文本的意蕴,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质量。

(一)品读精准词语的表述

王国维曾经指出,为了传达特殊的情感,创作者往往会运用不寻常的句式以及结构进行表述。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词语的表述,从表述的特殊性展开阅读,通过比较和分析,体会创作者背后的深意。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穿井得一人》这一内容时,这篇文章出自《吕氏春秋》,全文意在表达打出一口水井可以得到一个人的劳力,表达一口水井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会将其理解为“得到一个人”。在学习之初,文中有一句:“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这句中的“溉汲”就是一个独具意味的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点。学生在这里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不是汲溉?如果根据平时的理解,“溉”是灌溉,浇灌的意思,“汲”是从井里取水的意思,那是先汲水再灌溉,为什么这里是先灌溉再汲水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让学生借助这两个字前后不同的顺序,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由此深入分析作者的用意,在这样的探究学习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提升了品读辨析的能力。

(二)品读个性化语言的应用

在文学创作中,许多作家倾其一生都在创作和探索属于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既能够表现出独立的个性,也能够将作品的独特风格呈现出来。这些语言让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陌生,有可能和我们平时的生活表达规则不一致,也有可能是我们平常所用,但是容易被忽略的,这些陌生化的语言,就是属于作者的独特个性所在,能够表现其内在想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这样的地方用心地吟咏,用心地品析、品读,才能够体会其中深厚的人文意蕴。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醉翁亭记》时,欧阳修在文中用了三个不同的称呼,“醉翁”“太守”“庐陵王”来指代自己,这其中有不同的感情表达和人生况味。为此,笔者引导学生针对这三个不同的称呼进行品读和分析,探究和体会这背后所寄予的情感和抱负。学生也由此对作者的写作动机产生共鸣,对文本的深刻内涵和价值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显然,个性化的语言是解读作者心灵密码的一把钥匙。在对文言文的品读中,把握被漠视的语言文字,能够帮助学生读出其中深刻的人文意蕴。通過辨析品读,学生对词语的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深意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和作者语言运用的艺术之美。

三、立足思辨悟读文本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通过对这个例子的领悟,发展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悟感”所在。对文言文教学而言,借助文言文的“这一个”,帮助学生领悟文本的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借助教材的悟读,进入课外阅读体系中,串联“那一个”,从“此”即“彼”思辨悟读,实现举一反三能力的提升,进而拓宽学生对文言文文本的解读空间。

(一)抓住文本矛盾,挖掘内涵

文言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本内涵,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出发,找到文本中隐性或者显性的矛盾点,深入挖掘文本的本质内涵。尤其是在游记散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描绘的山水美,还要领悟到其中深厚的意蕴情趣。

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学生发现文中有两种矛盾的情绪:一种是闻水声,心悦之,感受到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欢乐情绪;另一种是坐台上,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笔者认为,前后文语境之间呈现的这个矛盾点,正是让学生去理解作者写作心路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笔者让学生结合柳宗元的创作背景进行悟读——本文是他在被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愤懑时创作的,此时外在之景与人生境遇不期而遇。从美景的陶醉中逃脱出来,又回到现实世界,所以作者的前后心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此领悟到,诗人眼中看到的小石潭其实是作者心境的外在表现。

(二)关联外部冲突,发展辩证思维

统编新教材构建了一个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联外部冲突,拓宽文本的解读空间,以此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初中教材中有一些主题相似的文言文,都是作者在人生失意之时创作出来的作品。教师可以关联这些相似的文章,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如同样是写景的散文,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等。同样都是写景,同样都是表达人生失意的情感,但在相同的人生境遇中表达出来的情感、呈现出来的心境是否相同呢?学生发现,柳宗元表达的是愤愤不平的情绪,范仲淹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气度,而欧阳修则是抒发自己的平生所愿。借助关联,学生能够在思辨分析中领悟文言文独特的人文底色,提升和发展思辨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浅读文本、虚读文本、死读文本的现状中走出来,就需要进行思辨性阅读,引领学生展开猜读、品读、悟读,提升对文言文的语感,发展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赏鉴能力,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通达领悟,最终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成国.“言文并重”理念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4).

[2]汤英惠.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S1).

[3]谌长平.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漫谈[J].文学教育(中),2014(5).

[4]周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误区亟需矫正[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8).

【作者简介】林本桂(1975— ),男,汉族,广西昭平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贺州市昭平县北陀中学,主要研究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技巧。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文言文思维能力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