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2021-08-23 08:24张程
检察风云 2021年12期
关键词:稻谷库存粮食

张程

2020年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80千克左右,高于400千克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4.12亿,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每天都要消耗海量的食物,如何保证全体国人不挨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后,不少国家担心粮食安全问题,开始限制粮食出口,更是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那么我国目前的粮食总产量是否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呢?中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是怎样的呢?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生产水平较低,1949年全国粮食单产水平仅有1029千克/公顷,总产量仅为1.1亿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泰民安做出巨大贡献,突出表现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由低到高的巨大提升,以及粮食供给保障水平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小康充裕的巨大跨越。2018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达5625千克/公顷,比1949年增长4.46倍;粮食总产量达到6.6亿吨,比1949年增长4.81倍。且我国谷物总产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961—2018年期间我国谷物总产量增长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14倍。

我国谷物主要品种单产水平也有大幅提高。1961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平均单产水平分别为2043千克/公顷、558千克/公顷和1184千克/公顷,除稻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9%外,小麦和玉米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49%和39%;2018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到了7027千克/公顷、5416千克/公顷和6104千克/公顷,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50%、58%和3%。

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年产量分别为21186万吨、13425万吨、26067万吨、1960万吨,总产量保持历史最好水平。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80千克左右,高于400千克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粮食大丰收的同时,我国却出现了“三量齐增”现象,即粮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同时增长。从数量关系看,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应减少对粮食的进口,如果粮食进口亟须增加,通常是国内库存处于低位;如果库存居高不下,国内市场应该是粮食供过于求,进口减少。“三量齐增”反映出我国粮食生产、收储与贸易存在不相匹配的关系。

目前国内水稻、小麦处于库存量较高状态。出于调整国内水稻库存考虑,2016年国家首次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下调0.02元/斤,并在2017、2018年连续两年全面下调早籼稻、中晚稻、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在政府价格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水稻产量有所下降,但仍然大于消费量,水稻库存持续积累。2017—2018年我国水稻库存消费比接近70%。2019年国家停止继续下调水稻最低收購价,并于2020年将早籼稻和中晚稻价格上调0.01元/斤。通过南方双季稻改单季稻及减少东北井灌稻种植面积等方式,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由2014年的3077万公顷下降至2019年的2969万公顷。2019年国内水稻产量基本等于消费量,水稻实现产需平衡。但是,国内水稻期末库存消费比依然接近70%。截至2019至2020年度,我国水稻库存约1.3亿吨,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超期储存粮,我国水稻去库存压力较大。为了去库存,国家2020年定向投放部分超期储存稻谷用于生产乙醇。

2019年末我国小麦库存达到1.3亿吨,期末库存消费比超过100%。为了控制小麦产量及库存,我国在2014—2017年停止继续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并在2018、2019年两年连续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在价格控制下,我国小麦播种面积明显下降,但库存水平依然较高,小麦去库存任务严峻。

玉米方面我国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每年的进口量占消费比2%左右。但是我国对于大豆的需求却严重依赖于进口。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国内消费总量的85%,2019年末我国大豆库存约为839万吨,大豆库存消费比不到8%。至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超过1亿吨。如此规模的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埋下隐患,特别是近年来中美贸易战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不断,更易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

结构性不平衡

虽然我国小麦、稻谷连年丰收,且库存水平较高,但是自2011年起,我国的小麦、稻谷、玉米三大主粮全部转为净进口,规模连年增加。2020年,我国粮食进口14262万吨,增长28%。其中,大豆进口10033万吨,增长13.3%;玉米进口1130万吨,增长135.7%;小麦进口838万吨,增长140.2%;稻谷及大米进口294万吨,增长15.6%。

稻谷、小麦库存高企却进口量连年上涨,主要是结构性的原因。我国普通品种稻谷、小麦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库存积压,而优质小麦、大米则产不足需。近年来持续增长的粮食进口中,进口的小麦主要是强筋优质小麦,进口的稻谷主要是泰国、日本等国的高端大米。导致如此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有的粮食价格政策在促进粮食增产、粮农增收的同时,也改变了粮食不同品种、品质之间的比价关系,导致粮食比价不合理。主要表现是不同品质比价不合理。虽然国内优质小麦价格高于普通小麦,但并未显著增加粮农收益。比如河南强筋小麦一直是紧俏的高端品种,价格却仅高于中筋小麦5%,由于产量相对较低,病虫害管理要求高,生产风险大,农户种植强筋小麦的收益不如预期,种植意愿不强,种植规模随之受限。农民种植更倾向选择对自己有利或更“省心”的品种,只求高产不求优质。导致一些品种短缺,另一些品种过剩。二是不同品种比价不合理。通常小麦玉米的正常比价应是小麦高于玉米,但在很多年份国内小麦收购价格低于玉米,导致小麦大量替代玉米被用于饲料加工。国内玉米种植供给不足虽然带来价格上涨,但在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情况下,进口玉米挤占了国内玉米的市场空间。结果无论小麦供给量增长,还是玉米价格上行,都没能实现种粮显著增收,而且还形成了粮食供给总量充裕情况下的大量进口与库存积压。

除了结构性不平衡的隐忧之外,2012年以来,在国内外粮价倒挂的背景下,粮食进口规模剧增,严重挤压了国内粮食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统计数据,小麦、稻谷、玉米3种粮食平均净利润水平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平均净利润在2011年达到历史高点3762元/公顷后,连续多年下滑,2016—2018年更是出现了净利润亏损现象,每年分别亏损1205元/公顷、188元/公顷和1284元/公顷。按粮食品种分,我国玉米种植2015年以来一直处于净利润亏损状态,小麦种植从2016年开始亏损,2017年微利,2018年亏损;大豆近些年来也处于亏损状态。种植效益较好的仅有稻谷,但其近几年的净利润比2012年前也有大幅下降。这种局面的出现已经对种粮农民、尤其是通過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种植的经营主体利益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对其粮食种植积极性和再生产能力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结构性不平衡和种粮经济效益变差已经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

环境负荷压力大

尽管我国粮食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丰产,且2012 年开始连续8年保持在6亿吨以上的好形势,但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资源环境代价,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首先是耕地质量出现下降。在以往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耕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带来耕地质量下降问题。加之水土流失严重。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就已占国土面积的15.6%,之后这一现象持续加重。尤其是东北地区黑土地流失更加突出。2015年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cm下降到20—30cm,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为1cm左右,而形成这一厚度的黑土层大约需要300—400年时间,流失速度数倍于成土速度。而且由于土壤培肥不力,长期有机肥投入不足,深耕深松作业面积少,土地耕层变浅,耕性变差,蓄水保墒能力低。

其次是水污染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大江大河水质尚处于总体良好状态,仅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严重。之后,由于水资源的保护不力,全国主要河流污染日益加重。《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到2007年、2008年最为严重的时期,全国七大水系水质总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近几年来,在国家重拳治理之下,全国地表水优质水质断面占比不断提升,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作物生长依赖于水土质量,水土质量变差正在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

猜你喜欢
稻谷库存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谦卑的稻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我的粮食梦
田野稻谷香
一二线城市库存减少5.2%
营销4C与房产去库存
别指望农民工当去库存的“接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