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X教研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构建

2021-08-24 02:28刘峰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研员片区教研

刘峰

[摘 要] 教学研究是基础教育获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教研模式,是保证教学研究有效开展的前提。教研部门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保证最基本的教研方式,探索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型教研模式,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 1+X;教研模式;基础教育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研转型已经成为区域教学研究的大趋势。如何转变教研方式、构建新的教研模式,更好地为区域教育服务,破解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难题,是教研部门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在区域的发展变化中探索了一系列适应区域环境的教学研究新范式,为使这些教研方式更好地发挥组合作用,有必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的科学规划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构建。

金普新区辖区内共有小学57所、初中2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涉及中小学教研员47人。近年来,金普新区为适应区域快速发展的需要,探索了片区式教研、基地化教研、主题式教研、选择式教研、定制式教研、联合式教研、双周大教研等多种教研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许多教育难题。但随着区域的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诸多的教研方式也给教研员和中小学校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研员角色复杂、身份不清、职责不明,与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对接不畅。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金普新区决定对原有的教研方式进行有效整合、系统规划,构建1+X教研模式。

二、模式解读

1+X教研模式的基本构想是:总体上,保证一种基本方式,探索未知维度范式;内容上,坚持一种基本内容,探索未知教育要素;形式上,建立一个基本组织,探索未知组织形式;角色上,明确一种基本分工,探索未知角色意识。

(一)总体要求

1.常態教研是指教研员所负责的区域常规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学校常规教研活动的指导。

2.新型活动包括学科教师培训、教育科学研究、课程规划设计、专题项目计划等。

学科教师培训是指研训管理办公室分配给教研员的学科培训授课任务,按要求结合教研工作来完成。

教育科学研究是指学科教师中的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学科专业部分,要在教研的过程中进行专业指导。

课程规划设计是指各学校在制定学校的整体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研员要对涉及学科内容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落实情况进行专业引领。

专题项目计划是指学校在进行专项研究的过程中,对涉及学科内容的问题要主动介入、参与研究。

运行过程中以常态教研为主线,穿插其他工作的安排。

(二)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是指区域的学科课堂教学管理与指导,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内容。

2.新型内容包括备课、作业、评价等内容。

备课。教师备课以学校备课组为主,教研员要对各学科教师的备课进行统一管理与指导,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基本范式。

作业。各学科要对各种形式的作业进行统一管理、指导,包括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家庭作业,书面作业、口头作业、操作作业、行动作业,即时作业、长期作业等。

评价。组织教师开展评价研究,落实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研究落实学科评价双向细目表,研究评价反馈方式,实行学业评价达标制。

运行过程中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结合其他内容的研究同步进行。

(三)组织形式

1.学科管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的要求,小学配备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信息、劳动)、写字等学科的教研员,初中配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劳动)、写字等学科的教研员。划分小学、初中、艺术与体育3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小学部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4个学科组,初中部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综合实践活动6个学科组,艺术与体育部包括音乐、体育、美术(写字)3个学科组。其中,一门学科配备多名教研员的,实行分年级管理的方式。

2.新型方式。新型方式包括片区管理、基地管理、专项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

片区管理。为了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对学校常规教研的管理和指导,将区域所属的中小学划分成相对均等的几个片区,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片区的常规管理,保证每个学期都能实现对学校的现场指导。

基地管理。根据区域学校地理位置分散、相对距离较远的特点,把所属学校划分成相对集中的几个区域,每个区域确定一所学校作为基地学校,对于涉及全员参加的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就近参加。

专项管理。除按学校均质分组、地域分组外,为了培养典型、带动全体发展,根据不同专项的内容要求,选择一部分学校或教师,组成专项研究团队,不受片区、基地的限制,实行专项管理。

运行过程中以学科管理为主导,交叉安排其他组织形式。

(四)人员角色

1.学科年级。教研员的常规分工是负责一门学科或一门学科中的某几个年级。对于一些常规工作,不再明确角色分工,每名教研员都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2.新型角色。新型角色包括全年级管理、全区域管理、全学科管理等多种管理者角色。

全年级管理。在实行片区教研的方式时,人员交叉编组,一个小组中一门学科只能有一名教研员,这时教研员要实施全年级管理的方式,不再划分年级,对片区内的本学科教研进行全方位管理。

全区域管理。在实行基地化教研的时候,只是把辖区内的学校分成几个不同地域的基地,但同一门学科的不同基地,都由同一个教研员管理。

全学科管理。原则上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有专业的教研员管理,但在实行片区教研的时候,综合实践活动组成员不能保证每一组里每一门学科都有专业的学科教研员。这时候,就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管理,实施多学科的功能,如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劳动),初中的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信息、劳动)等学科。

运行过程中以学科年级为主体,同时扮演多种成员角色。

三、操作范式

1+X教研模式,旨在充分发挥教研团队的教研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最大限度地为区域中小学教育服务,有力地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优质发展、个性发展。

具体操作范式为:一个主线项目加几个其他项目,主线+主题+主导+主体。

以每学期4个教研月为基础,围绕主线,每月一个主题、一个主导、一个主体。比如,三月和九月,以部门组织为主,以备课指导为主,以基地研究为主,以学科年级为主;四月和十月,以片区组织为主,以上课指导为主,以片区教研为主,以全年级为主;五月和十一月,以学科小组为主,以作业指导为主,以典型指导为主,以分年级为主;六月和十二月,以独立教研为主,以评价指导为主,以全区域为主,以分专题为主。每月穿插安排其他形式与内容的教研活动,包括双周大教研活动的指导、组织题库建设、专项任务、项目活动等。

1+X教研模式,强调以“1”为主,多种方式、多项内容、多个主体并存,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完成各项教研任务,与“教研规程”“教研守则”“一册三表”配合使用。

猜你喜欢
教研员片区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