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兰文化”的学校雅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1-08-24 09:43邱清怡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8期
关键词:营造氛围课程体系

邱清怡

【摘要】当前,道德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尺,而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素质养成的基础期,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启蒙关键期。因此,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不容忽视。而学校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不可忽视的。我校在“兰文化”的影响下,以“雅德”作为学校文化的精神要义。如何结合学校文化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笔者认为将“兰文化”融入班会课是利器之一,而将学校“兰文化”融入班会课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当创新方式。本文主要从“探寻”“激发”“营造氛围”三个方面探讨将“兰文化”融入班会课的方式。

【关键词】兰文化;雅德教育;课程体系;营造氛围

现代教育一方面拥有传递知识、选择人才的高效率,体现出与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工具理性功能;另一方面,又日渐显露出与生命意义相悖的内在矛盾,使教育内含的价值理性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大潮流中,小学德育虽然被重视,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班会课的问题尤其严重,班会课内容单一无考量、过程固化无创新、目的不明无特色,等等。这些导致教师对班会课丧失了信心,学生对班会课丧失了兴趣,班会课的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因此,为了迸发班会课的活力,使“兰文化”真正地融入班会课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校园中探寻并激发“兰文化”的元素,将“兰文化”融入到“雅德”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班会课,使“兰文化”能在校园中欣欣向荣,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帮助学生成为若“兰”的雅德少年,如同春雨润物无声。

一、好雨知时节——探寻

探寻是“兰文化”融入班会课的前提。只有捕捉到校园里的“兰文化”,才能使其真正融入班会课,在班会课中迸发活力,帮助学生成为若“兰”的雅德少年。

(一)教师需练就探寻的慧眼。常言:“好雨知时节。”“兰文化”如同春雨,常常出現在校园之中,“滋润”着校园。但“兰文化”总是隐匿于“好时节”中,不显山不露水。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能探寻“兰文化”的慧眼。“兰文化”闪现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若教师能捕捉、发现并运用它们,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如,在学生的礼仪教育方面,单纯的“说教式”教育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知礼、懂礼并守礼,成为一位若“兰”的君子。若教师将在路上遇到主动与他人打招呼的学生记下来,并在班会课进行及时地肯定与表扬,及时地进行“兰文化”下雅德少年行为规范的引导,提出雅德少年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就能很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做一个知礼、懂礼并守礼的雅德少年。相比单一的说教,这种挖掘身边的“好时节”更能将“兰文化”融入到班会课中,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同时,一双能探寻校园“兰文化”的慧眼的练成还需要教师摒弃陈旧的德育观念。教师在心中树立“处处有兰文化、时时有兰文化”的新观念,将“兰文化”时刻谨记于心中,留意探寻校园中出现的“兰文化”,并激发这些元素,再将其融入到校园中,就能推动“兰文化”“润”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学会向“兰”靠近,努力成为一名雅德少年。

(二)教师需从学生的角度探寻。当前在小学阶段开展班会课教育工作时,常常会出现一个困局:班会课受限于各种文件、活动与要求中,导致其渐渐固化、模式化,失去活力,偏离立德树人的目的。固化的班会课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容易产生厌烦与抵触的心理,使得班会课教育工作陷入两难。所以,教师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探寻,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力,增强班会课的德育效果。小学生也是有独立意识、有思想的个体,他们也不希望总是按照成人的方式和要求做事。小学生的德育过程也是一样,虽然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但也要给予小学生表达自我想法的机会。因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挖掘校园的“兰文化”元素,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与愿望,做到因材施德,更好地将校园“兰文化”融入班会课中,增强班会课的德育效果,使“兰文化”深入人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当春乃发生——激发

激发是班会课中渗透“兰文化”的必要条件。在班会课中,激发“兰文化”能更好地唤醒学生,提高学生参与班会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利用“优雅”教师的示范性激发班会课的“兰文化”因素。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受教育者,学生会若隐若现地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世界观以及其它方面的欠缺,意识到自己在各方面都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由此可知,在小学阶段,教师的良好示范能够在学生成长中起重要作用。在班会课中,“优雅”教师是能以一个良好道德品质的形象去唤醒学生、引导学生并带动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能够感受、模仿并学习,主动调整、规范并优化自己的行为与观念。如,学生看到教师在班会课中主动地捡起垃圾、主动将讲台凌乱的用具摆整齐,便会模仿并学习这些良好的行为。在“向师性”的影响下,在“优雅”教师良好示范的带动下,学生能积极地调动自身意识去改变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将自己变成更好的雅德少年。这些都是在教师的示范下激发的校园“兰文化”,能够很好地促进“兰文化”融入到班会课中。

三、随风潜入夜——营造氛围

良好氛围能够促进“兰文化”更好地融入班会课。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及让小学生背诵一些德育内容,大大增加了小学德育工作的枯燥感和乏味感。在素质教育与建设校园文化的号召下,越来越多教师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进班会工作。其中,营造良好氛围被认为是有效开展德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兰文化”融入班会课中的重要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融入。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道德的培养皿。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德育的过程与结果。营造班级氛围应着重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当学生真正将自己当作班级的主人,才能事事以班级为先,以班级的荣誉为荣誉,将自己的道德意识与行为置于班级规范之中。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并互相提升。学生在欣欣向荣的班级氛围里受影响、受指导、受教育,使得班会课上的“兰文化”内容更易被接受、被吸收和被使用,不知不觉加深了“兰文化”对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

(二)营造“接地气”的教学氛围促融入。在班会课教学时,教师应加强“兰文化”教育的渗透意识,寓德育于教学中,切忌单纯地将“兰文化”内容搬出来,反复宣读。因为“照本宣科”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与抵触心理。教师可以把“兰文化”内容与生活实际和班会主题相结合。如,开展端午节主题班会课时,教师在讲解端午文化时,必然会提到爱国诗人屈原,而屈原最为著名的代表作——《离骚》,其中就有大量赞颂“兰”的诗句。教师要抓住屈原对“兰”的赞颂来展开教育,将“兰”高洁的形象渗透班会课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努力成为若“兰”的雅德少年。教师在弘扬节日文化的气氛中即可实现对学生的“兰文化”思想品德培养目标。

校园“兰文化”班会课要求教师做到真正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去探索学生身边真实的教育点,做到因材施德育,不断生成,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班会课中融入“兰文化”还需要教师懂得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与班会课教学氛围,在适时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教学工作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因素,适时激发校园“兰文化”,制订合理的阶段性班会课教学方案,采取有效的方法,选取合理恰当的教学手段,为新时代小学校园“兰文化”融入班会课的顺利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1999(1):8-10.

[2]侯亚萍.基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探讨德育实施路径[J].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20(14):63-65.

[3]施孝忠,高翠红.论小学生的向师性[J].教育探索,2002(5):44-46.

[4]张黎黎,欧阳淑.浅析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贵阳会场)论文集(五)[C].2020.

责任编辑  温铁雄

猜你喜欢
营造氛围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搭建支架发展“说”“写”
分享之路,从小起步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