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2021-08-26 08:51赵燕
求知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解决策略心态

赵燕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教学制度变得更贴合生活,更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因自身状态而导致无法正常上学的学生,也采取相应的随班就读制度,使教育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得到广泛提升。由于随班就读学生自身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压力,这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文章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做简要分析,希望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问题,减轻学生压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班就读学生;心态;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5-0009-02

一、随班就读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随班就读是指让部分肢体残疾、轻度智力障碍、弱视和重听等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级就读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就是要让这些特殊儿童能够与普通儿童共同生活,相互交往,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心理状态有所改变,同时可以获得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以及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以便使这些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开发潜能,为他们今后自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做好铺垫,并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思维和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随班就读是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

二、如何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一)教师应树立积极心态,为学生做良好榜样

学生日常接触最多就是教师,而教师的不良情绪自然会影响这些涉世不深、身心发展不全面的学生。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同样,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会影响教师说话的语气、面部表情和微动作。情绪会影响教师的语言,决定教师的情绪感受,对教师的思想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教学工作。只有教师心态积极乐观,才可以正确引导学生。

(二)明确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帮助缓解压力

学生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他们首先是未成年人,所受的约束更多一点儿。虽然说相对于成年人,他们并不承擔经济的压力,但是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他们所承受的不仅是学习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环境的压力。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长,同时也有不同的竞争压力,他们在学校会有学习成绩上的压力,在家庭会有来自亲朋好友和“别人家孩子”的压力,在社会上他们有面对社交的恐惧而造成的压力。这些普通学生拥有的压力,随班就读学生同样拥有,而且他们由于身体的缺陷和生活环境的恶劣大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师要明确他们所面对的压力,并应该持有平视的心态与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不歧视随班就读学生,用自己的切身关怀来使这些学生卸下防御,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

(三)教师以身作则,陪伴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友好关系

积极乐观的心态是生活的必需品,生命需要乐观的心态去支撑扶持。

特殊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身体有缺陷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越来越普及。残障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对于这些儿童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课本知识的教育,而是培养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的发展自身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这些儿童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格外重要,这不仅可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正确的人格。所以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树立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因为未成年人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所以普通学生可能会对这些身体残障的同学感到害怕而躲避。教师应该积极融入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自己对所有学生的一视同仁,让健康学生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所有人是平等的,让所有的学生友好平等相处,使随班就读学生能够放下心中的自卑融入普通学生,融入生活。

教师只有先让这些随班就读学生卸下心防,他们才能和普通学生更好的相处,才更有利于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心理。

(四)教师适当进行心理辅导,让随班就读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拥有良好的心理状况

如何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一个难题,它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需要真实生活的实践体验。

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向随班就读学生推荐身残志坚的名人所著书籍,让这些学生吸取健康思想,从根本上改变心态。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内容的选择可以如下。

课堂上可以借用名人事迹,让随班就读学生了解积极乐观的人是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不幸的,同时可以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阅读可以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学生不需要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不需要虚伪地迎合他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

教师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设定特殊情节,让随班就读学生做出不同选择,并学会处理不同问题,在选择中了解积极乐观心态带来的好处。选择积极情绪,我们可以看到更美好的世界,不会因为过分消极而否定自我,颠倒黑白。过分的郁闷,只会让我们感到无助、可怜和孤独,并不能让我们摆脱悲观的约束。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随班就读学生写出让他们感激的事,让他们学会与人为善,感恩理解生活,善待他人。你只有赋予别人积极的一面,别人才可能同样反馈给你,如果你对身边所有人都是敌对的态度,那么你所处的这个环境自然会将你隔离在外。

教师可以让随班就读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的生活,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保留对生活的积极性。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师,它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发展中肯定自己,在不断改变、充实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体会不断挑战自己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随班就读学生学会直面自己身体的缺陷,学会爱护自己,不要让缺陷变成自卑,不要让学生因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缺陷有时候并不是生活对你的抛弃,而是希望你可以换个角度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所以正确看待自己的不同,就更能够容易地接受现实,接受生活。

教师要让随班就读学生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学会独立面对突发事件,不受悲观情绪干扰,不受外界言论的影响,从容地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寄希望于他人,不满足于现状,改变自己。

随班就读学生可能会在生活中遇到更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他们学会在自己失败的时候给自己鼓励,不要嘲讽自己,无论何时,不管是失败还是做错事情,都不要对自己一味地否定。比如坚持了很长时间的一件事,突然不想做,不要说坚持不下去了,而是要对自己说重新开始,我可以坚持更长时间。

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教师要让随班就读学生学会面对问题,学着尝试去做某件事,先给自己定一个承诺,无论这件事做还是不做,都要鼓励学生先尝试再决定是否继续坚持。当学生走了一段路以后,就会发现这条路实际不难,可以坚持走下去。渐渐地,学生就可以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如果它真的很难,那么我做与不做都无所谓,但是如果它的困难只是假象,那么如果我放弃了,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告诉自己,只要走好当下的每一步,专注于今天的生活,不要去幻想明天,后悔昨天。”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随班就读学生学会把握自己的生活,积极处理问题,面对每一天。

学会直面生活带来的惨痛,上帝若是给你关了一扇门,就必定会给你开扇窗。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生活的容易或者困难并不是取决于金钱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生活的难易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态,如果我们考虑的都是乐观的东西,生活就会更加顺利,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害怕生活,并且瞻前顾后,要学会用平常心对待生活,让自己自信起来。”

学会自信,生活中的很多机会都是留给自信的人,如果自卑,一定不会成功。当随班就读学生不自信时,教师要鼓励他们:“每个人都有缺陷,有的明显外露,有的内敛不易发现,而充满自信的缺陷永远比缺乏自信的美更能够吸引人,当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生活造成的后果时,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有平和的心态,正常地面对生活,用自信的最美状态展现给生活。”

结语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问题是其中一个关键而敏感的话题。对这些随班就读学生来说,只有他们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狀态,生活才会对他们更加宽容。随班就读学生本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应该对这些学生持有宽容的态度,应该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抚平自己的伤口,学会自信,学会乐观面对生活。所以不仅是随班就读学生还是我们普通人都应该学会接受生活,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不悲观不自弃,拿出最好的一面去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马永刚.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EB/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3):189.

[2]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3):53.

作者简介:赵 燕(1972— ),女,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解决策略心态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