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1-08-26 08:48张增善
求知导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让学引思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张增善

摘 要:“让学引思”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提出的。其中,“让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适度放手,给学生一定空间, 让他们自主学习;“引思”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只有“让”和“引”实现有机统一,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进而形成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让学引思;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6-0074-02

引 言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起始阶段。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以“注入式”思想为主开展教学活动。这既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心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提高主观能动性,还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优化、完善。此外,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以小学数学为切入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对“让学引思”理念展开分析。

一、让“目标”引导学生课前主动学习

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学习目标的制定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情,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这对分层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确立最基础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在制定好基础的共同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实施进一步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性目标。只有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都制定好后,学生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前学习活动。

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节为例,笔者首先分析了学生对“分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即学生已经学习了将一个物体分成若干份后,用分数表示这个物体的一份或多份等知识。但本章节教学的重点内容为“将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将其平均分,再以分数表示”。此外,笔者对本章节的难点进行了分析,由于单位“1”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容易在理解过程中产生认知障碍。因此,笔者着重对单位“1”这一知识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了学情与教学内容后,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想要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掌握哪些知识?”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目标逐一写到课本上,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笔者给每个小组发放4个小正方体,让学生主动创造分数。这时,有的学生将4个小正方体看成一个整体,而有的学生将2个小正方体看成一个整体。在确立学习目标后,学生就能对分数的本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在笔者的适时引导下对单位“1”的认知更加深刻,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让“问题”包容所有个性化提问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采取“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养成了接受知识的习惯,难以主动发现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首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其次,给予学生提问的权利,使学生敢问、善问,这样才能发挥问题的价值[2]。此外,数学问题的价值不只在于它本身,还有对其进行解决的全过程。鉴于此,教师还应包容所有个性化提问,以此挖掘学生的潜能。

以“平行四边形”一节为例,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各类图形,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有些图形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由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这类平面图形还未形成清晰的认知,笔者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观察并猜测这类图形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此时,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发言的学习场。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对边平行”,有的学生提出“对边相等”……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笔者给予学生表扬。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问:“我们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接下来就验证自己的想法吧。”随后,笔者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直尺、三角尺等操作工具验证猜想。最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汇报验证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还能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让“规律”领导学生灵活、积极学习

小学生的感知觉、思维、想象等多种认知正处于敏感期,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体验,使他们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的全过程。自主探寻规律是学生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该规律属于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与教材中的概念、定义有所不同[3]。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就要让学生主动寻找规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在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数学广角——植树問题”一节为例,为了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间隔与棵数之间的关系,笔者没有把这个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索这个规律,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笔者提出问题:“植树的同学接到任务,要在全长为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需要栽多少棵树?”然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他们以画图的方式解决以上问题。这时,学生初步发现间隔数加上1就是棵数。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如果只栽一端呢?”根据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能够使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找到问题所蕴含的规律。随后,他们发现在这种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树是相同的。通过以上解题过程,学生体会了间隔排列的实际含义,区分了“两端都栽与只栽一端”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在遇到其他类似的规律题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一规律,以此有效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让学引思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让学引思”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