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如何突围

2021-08-26 07:47薛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受众传统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2.064

随着4G的普遍应用,以及5G时代的来临,传统电视媒体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来源于手机、PAD等硬件设备的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另一方面是内容平台、MCN公司铺天盖地的打造出多种多样、满足于不同口味受众需要的内容。

而传统的电视媒体还延续着一成不变的单向定时传播形式,而且角度和内容上也透着高高在上的疏离感。因此很容易在这光怪陆离的新媒体时代黯然失色。甚至很多人质疑,传统电视媒体是否还有存在的空间。

然而强烈的求生欲,让电视人们也在苦苦挣扎、探索。无论是自己设立平台(芒果TV、央视网等),还是在一些热门的平台上设立自己的账号,把原有的电视内容进行拆条分发。但这些转型成功吗?目前看来情况并不乐观。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虽然都叫媒体,但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传统的电视人不能够仔细分析新媒体的样态,研究他们的丛林法则,那转型必然是失败的。

我觉得传统电视媒体转型新媒体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 内容的转变

很多傳统的电视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我们在视频制作方面是专业的,生产出来的作品也必是精品。这个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比如制作一个大手笔的纪录片,那肯定我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比的不仅仅是制作精良,还有速度、抓热点、直击手中的痛点、画面的代入感等等元素。那么电视的优势就不是那么突出了。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原来高高在上的摄影器材、编辑机房被手机、电脑,以及市场上很多物美价廉的辅助工具,比如云台、防抖支架、便携灯光架、蓝牙话筒等代替。可以说,视频制作门槛降低了。那么最后拼的是什么呢?拼的就是你的内容了。

1.1 选题的角度

传统电视人的创作思路呈现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大上。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电视媒体还是稀有资源,那么我们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如果是太下沉的内容,我们是不愿意投入高昂的制作成本去完成的。二是,我们有什么资源,我们就会去传播什么资源。比如,我是个教育记者,那么教委发布了什么信息,我就发布什么。深挖社会热点的意愿不够强烈。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传统媒体在选题角度上的亲民性弱了很多。

而新媒体却不然,他们不怕选题小,也不担心这个话题没有官方解释。只要觉得是当下受众会关心的热点话题,能够直击观众的痛点,他们就会做。

还是拿教育节目举例,电视台发布一个教委颁布的升学政策。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基本上是中规中矩的官方解读,不可能说太多。如果你把这样的节目搬到网上,受众往往是觉得不解渴的。而新媒体则不同,他们会请专家针对家长特别关心的问题,来进行解读,有时可能都不是官方专家,哪怕是民间的,那也是满足了家长的需求。

所以,新媒体制作的角度和传统电视节目制作的角度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过往的工作中,我们也尝试过用新媒体的角度来制作电视节目。

我们之前策划过一期节目,邀请了很多知名学者、大学教授,让他们各自选择话题进行一个20分钟左右的脱口秀。我们当时考虑的是,这样既可以在电视上播出,也可以在B站这样的偏知识类型的视频网站上播出。但最后新媒体的反馈一般。

后来我们仔细分析了一下B站的特点。他们很多流量非常好的UP主其实就是草根,根本不是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咖,但他们最主要的是话题设定亲民、垂直。比如他们的话题是:“短视频流量如何变现?”、“教你如何制作领导喜欢的PPT”。而我们邀请到的这些学者教授是不会讲这么“低端”内容的。他们的头衔也不足以吸引到不错的流量。

当然,这一点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尝试着说服他们“亲民”一些。比如我们邀请到清华美院的教授,我们可以把他原先计划的主题“水墨画如何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改成“进入清华美院门槛到底有多高?”那么家长就关心了,即使是普通人,这么牛的学校,这么好的专业,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也想听一听。

所以说话题的策划决定了你这条视频成败的70%。但如果兼顾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需求,似乎是一条很难的路,也不是每一期节目都能兼顾到的,毕竟媒体属性是存在差异的。

2. 对象感的转变

虽然电视媒体在几十年的过程中也历经无数次的创新变化,但天然“傲娇”的属性依然没有摆脱一对多“报告”似的宣讲。

而新媒体则不同,他们更加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用户随时随地互动表达、娱乐和信息的需要。这种基因就决定了它们在诞生之初,就是亲民的。

所以对象感的转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显然,简单的把原有的电视节目搬到网络上或者是简单拆条进行分发,都是不可能完成这种转变的。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中心推出的《主播说联播》,就是这种对象感转变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主播说联播》作为《新闻联播》的衍生短视频产品,由联播主播轮番上阵,采用亲切幽默又不是严谨的语气讲述当下热点,发布在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不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获得了不错的流量数据。这说明传统电视媒体只要是放下身价,平和心态,手中还是买账的。

3. 语言的转变

传统的电视节目除了短新闻之外,一般都比较冗长,少则半个小时,多则五十分钟。这么大的体量,让电视人养成了一个长篇大论的叙事习惯。而新媒体则不同,需要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把事情说清楚,还要抓住观众的心理需求。有人甚至精确计算过,一条短视频如果在3秒内没有抓住受众,那就是失败的。

此外新媒体的语言,尤其是短视频的语言都是口语化的,几乎没有废话,直奔主题。这就需要电视从业者在进行新媒体创作的时候,要重新组织语言。既要信息丰富,但又不能罗嗦,最好再用上当下流行的热词。行文思路上也更加网络化,而不是过去的先冠个帽子,再有理有据的慢慢说。

4. 画面的变化

随着短视频、UP主、网红的兴起,对传统电视节目的画面也提出了挑战。短视频因为其简洁、明快、现场感的节奏,更容易产生画面感和代入感的信息效果,让用户有一种全新的独特体验,也符合当下人们的体验式、快速浏览式的观看心理。UP主和网红又是带着极具个性化的符号,有的是以夸张的表情、动作,有的是以变了速度的声音,总之,他们竭尽全力的在彰显个性,以便让受众记住他们。

而传统的电视节目画面四平八稳,缺少的是代入感的体验;主持人也落落大方,甚至声音都是极度相似的。虽然画质不错,但远远满足不了受众越来越挑剔的胃口。那么怎么改变这一现状呢?

新京报在这方面的转型就是比较成功的,他们的视频号《我们》总突破量达到10亿只用了八个月其实是把电视制作和新媒体制作的不同,以及要注意的问题全部都点了出来。它们虽然是一家纸质媒体,但在视频领域内的经验,是可以供我们电视人参考和反思的。

5. 管理机制的变化

分析了如何在内容上实现转变,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电视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就要重新为新媒体制作内容。这需要另外一套人马,另外一套思路。

而就目前的电视台架构看,虽然设立了新媒体中心,但基本上也就是属于行政管理部门,节目的生产制作还是栏目组在承担。这样也未尝不可,毕竟编辑记者在一线,最了解行业和用户。但如果不给栏目组增设岗位编制的话,实际上是很难完成这么多类型产品的生产制作的。这就需要电视台在组织架构进行改革,为新媒体开设自己的空间。

6. 运营上的转变

以前传统的电视媒体的广告营收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品牌广告为主。而新媒体的广告形式就丰富很多,有品牌广告,也有流量变现广告,还有通过游戏等互动形式产生的多种类型广告。

如果我们在转型过程中,不把这个商业链条想清楚,其实即使生产出再贴合平台的内容,也很难变现,那转型也是失败的。

我看到过很多三四线的地方台,因为广告急剧下滑,处于半瘫痪状态。他们就想到了一个方法,利用人们的怀旧心理,把当地多年前的素材拿出来,编辑一些怀旧短视频。放到平台上以后,确实是收到了不错的流量。但很难变现。

而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养生堂》节目,入驻抖音、快手后,却实现了非常好的流量变现。他们的做法是:把人们的健康需要和专家资源进行了有效对接。比如专家讲如何应对失眠,那么必然会提到一些解决方案,比如什么食材能缓解失眠,而在视频下方的小黄车里就出现了由这种食材制作的养生茶。受众就会忍不住买来试一试,这就完美的实现了这个商业闭环。

7. 总结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虽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但是机遇也是存在的。毕竟传统媒体长久以来积淀的优势不会消失,那么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针对新媒体的特点,大刀阔斧的从机制上,到内容上做出改变,完全是可以完成这次华丽转身的。

作者简介:薛瑛(1974.3—)女  北京市人民族  汉职称  編辑 研究方向  电视节目制作   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受众传统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少年力斗传统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清明节的传统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