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精神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培根固本

2021-08-27 08:43朱少山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传统

朱少山

众所周知,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持续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谐美好的命运前途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往往被视为“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和“人类文化活动的灵魂”。强化对人文精神的皈依与涵育,向来是人类文化活动需要时刻坚守的根基和方向,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周国平在剖析中国教育现状时就曾指出:“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也就从侧面指出了人文精神对于推动教育积极发展的重要意义。

作为中学最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更要担负起弘扬人文精神的重任。在一定意义上,人文精神既是语文教育的思想纲领,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抓住了人文精神这项内核,以人文精神培根固本,语文教育方能行稳致远。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其文曰:“则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是与以自然为对象的“天文”相对应,其所彰显的是一种人伦有序、礼备乐明的“文明”社会的道德文化。与追求人的价值、人道主义、高扬人的个性的西方人文精神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人文精神倡导礼仪仁爱,追求的是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大力倡导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下,两者渐趋融合。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对于如何全面把握人文精神内涵,进而明确培育人文精神的具体方向,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定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的观点。他曾在《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指出: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个层次,即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三者所依托的载体分别是生命、头脑和灵魂,这也是人身上最宝贵的三样东西。三者所弘扬的精神价值分别是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头脑的科学精神,尊重灵魂的广义的宗教精神。反映到学校教育领域,意味着我们要积极落实好生命教育、智力教育和灵魂教育,从而能够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和丰富高贵的灵魂。

全面把握人文精神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对于进一步审视语文教育的现实困境,探索语文教育的改革路径都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二、为什么要将人文精神引入語文教育

在我们看来,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强化人文精神的根基,是彰显学科本位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继承传统、回应时代的应然之举。

1.回归学科本位: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基体

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再次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由此可见,彰显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底色;培育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也是语文学科的使命所在。

然而,受应试教育等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中,人文精神元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我们往往只是沉浸于语文知识的讲授与梳理、答题技巧的提炼与灌输,让抽象、概括、提炼、分解的知识训练占据着课堂,在一定意义上都忽视了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人,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失却了最本真的底色。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情感以及健康的审美态度的人文教育背道而驰。

当下,我国教育领域正在大力践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主要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三方面内容。其中,文化基础是其他两方面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而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又是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人文底蕴是构筑“核心素养”大厦的根基所在。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语文教育因其人文性的特点,理应将人文精神的培育视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中,除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外,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三方面素养都不同程度地指向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这也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特点的重要体现。

2.继承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基因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深广的文化内涵,自其诞生之时起,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一方面,语文教育实践是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字来源于祖先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接续发展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赖于语文教育实践。语言文字不仅是社会交流的媒介,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积极有效地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现实背景下,语文教育实践更要积极回应,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努力发掘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契合点。

如何把握好传统文化传承的着力点,关键在于领悟其根本精神。就学术内容结构来说,传统文化鲜明地反映在文学、哲学、史学和伦理道德学说等人文科学领域,而它们都呈现出对人自身的重视,凸显人类自身的社会价值。就思想发展历程而言,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可以归结为儒、道、佛思想的演变史和关系史,而三者的根本学说就是重视通过对人的教化,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成就人的理想人格。这些特点使得传统文化闪耀着人文思想光辉。所以,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精神。

那么,语文教育实践能否通过弘扬人文精神来传承传统文化呢?这可以从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窥出端倪。一般看来,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是指滥觞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中,文史哲和伦理道德等各学科内容彼此融合,而这些教育活动的基础又是以识字、阅读和作文教学为主的语文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古代的教育史实质上就是一部语文教育史。因此,传统语文教育也就呈现出与传统文化同频共振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以义为上、注重伦理的道德情怀和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等)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当下语文教育改革要突出对人文精神的贯注。

3.顺应时代趋势:人文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基石

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培养出拥有良好科学文化功底的学生,更要培养出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生。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版)明确了新时代高中课程的“培养目标”,即“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2020年最新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一体四层四翼”的要求更是对上述理念的贯彻。这些改革举措的逐步推进,无不凸显了人文元素在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强化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已然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

人文精神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国家和民族教育弘扬的重要支撑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世界通行先进文化是我们必须加以吸收的重要人文精神营养,而时代最新衍生文化更是国家和民族前进中亟须加注的推进剂。在语文教育中,我们需要根据当代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思想,在继承弘扬传统人文精神中进一步延伸出具有时代价值、反映社会新需求的人文精神,将某一人文精神的传统内涵同时代呼唤结合起来,使得新时代的人文精神更加充实、丰满,更加紧跟时代步伐,体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现实社会价值,更能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亟须的人文精神熏陶和教育,这也是语文人文精神弘扬的社会时代功能的重要体现。

三、怎样在语文教育中彰显人文精神

对于人如何培育人文精神这个问题,崔新建教授曾指出:“人文精神的培育无疑是提高人文素质的关键,而人文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由此可见,人文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路径。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加强人文教育理应成为教育的自觉追求。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落实好人文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1.以教材为抓手:从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滋养

好的语文教材,是充满生机、溢满情趣的艺术世界,是语文育人功能得以发挥的源头活水。新教材的显著特色就在于注重挖掘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文化内涵,强调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上的巨大作用。例如,《关雎》和《氓》等歌咏人世至爱真情的篇章成功入选,其他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如《兰亭集序》《祭十二郎文》《宝玉挨打》《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归去来兮辞》《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再别康桥》等过去未曾选、未能选的篇目也都得以进入高中语文教材,一改过去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这些具有深厚人文精神意蕴的选文往往是其他很多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新教材还着力树立和强化选文的“精品”意识,其目的便是要让中学生同古今中外的大师级人物对话,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终生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钱钟书、朱光潜、王力、吕叔湘、梁思成、杨振宁、宗白华、汪曾祺和余秋雨等著名学者的文章也在新教材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以提高其审美眼光和文化品位。学者们厚重、深邃的思想及其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2.做好示范引领:用人文理念来砥砺学生人格

第斯多惠曾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振兴语文教育,必须重建好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理念,必须率先培养语文教师的人文精神。只有教师接受了人文精神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好践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信念。对此,《新课标》也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突出了语文教师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出语文学习过程与涵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语文教育必须担当起传播真善美的使命,像重视智育一样重视人格的培养,促使学生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如《新课标》所言:“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学生一旦具备了完美的人格,他们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去爱国、爱人和自爱,他们也就有了崇高的追求,有了探索创新的热情,有了奋进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有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精神。而这又是他们进取的内动力和创造的催生力。

3.抓好阅读写作:以人文情怀来提升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实践的两大阵地,人文情怀需要融入其中。为此,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引导其从学习语文中得到乐趣,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从而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志向。

首先,要注重语文阅读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开放性阅读就是将阅读过程看作是读者构建自己的知识、精神和人格的过程。创造性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在不违背文章基本意思的基礎上,可赋予作品以新的理解。学习《出师表》,感受的是诸葛亮式的立志报国、鞠躬尽瘁的人生理想;学习《岳阳楼记》,树立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伟大人格;学习《归园田居》,体会的是陶渊明式洁身自好、读书善其身的生活态度。多与经典的优秀作品零距离接触,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进行精神对话和心灵沟通时,能逐渐增加学生的生活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丰富其文化底蕴,提升其人文素养。

其次,要强化语文写作的生活性和深刻性。写作是学生认识自我、解读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要写出有质量,富有情感的文章, 学生必须对人生、社会和时代要有深刻的体验,特别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叶澜老师曾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学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为此,学生要学会像毕淑敏的《我很重要》那样发掘生命的宝贵和美好,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样学会勇担生命中的种种不幸,像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那样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写出具有生命厚度、具有现实关怀、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作文。

参考文献:

[1]楼宇烈.人文精神与文化自信[J].清华管理评论,2018(8).

[2]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3]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4]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周国平.学校最应该给学生的三种教育[J].内蒙古教育,2017(9).

[6]王常亮.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挖掘简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2).

[7]张攀.传统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传统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少年力斗传统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清明节的传统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