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背景下构建理工类院校图书馆服务体系

2021-08-27 05:17田媛孙梦涵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服务体系

田媛 孙梦涵

摘   要: 以理工类院校图书馆数字人文发展建设为分析对象,在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内容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依据理工类院校图书馆特点优化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数字人文服务能力、拓宽服务渠道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为数字人文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加快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图书馆的转型和数字人文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 理工类院校   数字人文   服务体系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中国”首度出现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无所不在的数字环境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给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工具和平台,同时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与研究支持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重视数字人文的建设,将数字人文的发展写入发展规划。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工类技术优势相结合,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实现专业服务与跨学科沟通的有效探索,是学校创新发展和升级的重要契机。

一、数字人文背景

数字人文起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新兴信息技术与传统人文研究深度融合的过程,具有更密集的数据内容、更先进的工具支持、更广阔的多学科合作等鲜明特点,主要通过改变人文知识的获取、编著与表现方式,进一步探索使用数字思维和数字工具解决人文领域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实现,主要是在对现有的服务进行调整及优化的基础上,依靠多类别的数据库建设,为师生提供数字资源管理、数字学术服务和文本挖掘等方面合作与分享的平台,在传统人文领域重建的同时促使更多新兴科学工具和领域的产生。

二、理工类院校图书馆服务现状

(一)学科文化的交叉融合度不高

数字人文发展的目的之一是推动不同学科体系间的融合与交叉,适应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目前科技和数字人文的发展趋势使学科间交叉与融合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理工类院校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本学科固有的特色文化,在学科融合与交叉过程中,存在学科间文化距离、封闭性与差异性的特点,人文学科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仍然较低,影响了图书馆进行数字人文服务过程中的学科文化融合效率,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取长补短、动态融合和数字人文服务的开展和推广。

(二)馆员队伍的数字人文素养亟待提高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主要借助特色馆藏、系统知识优势及参考咨询服务优势,不断增强人文研究的实践效果与知识成果转化能力,实现跨学科研究与成果推广。作为中坚力量,图书馆馆员的技术能力、知识储备、人文素养和学术视野都至关重要,但是理工类院校图书馆员的综合能力还亟待完善。一方面,由于理工类院校资源过多倾斜于特色和优势专业,人文社科类的数字资源和学科设置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整体规划,导致数字人文的发展和研究积极性不高,缺乏探索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工具和软件技术的快速更迭,理工类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信息管理、文献收集与服务能力较陈旧,对数字人文的认识不够系统完善,原有的知识服务难以满足学校和学科发展需求、难以形成科学规范的服务体系,影响理工类院校图书馆数字人文跨学科工作开展。

(三)校内调配合作仍需统筹安排

学校开展数字人文服务需要科研、技术、人事、财务等参考咨询部门的通力合作,数字人文服务过程中的展览展示、社交媒体、知识讲座、出版与论文发表等环节需要图书馆协调统一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和步调。由于理工类院校中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数字人文服务的价值判断、重要性認识不一致,部门工作间存在推诿割裂现象,导致协同创新力度较低,在政策、财政等方面给予的支持和倾斜不够,在数字人文建设的跨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式方法的交叉融合方面沟通不顺畅,服务重心仍停留在传统的采访编目、流通阅览等环节。

(四)参与学校建设能力较薄弱

高校要发展离不开图书馆情报信息和数字资源的支持,图书馆在参与高校智库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工类院校的发展尤其需要图书馆具备信息、文献和数据资源的提供、处理、分析等服务能力。但受经费限制,人文社科方面的数据库资源发展较缓慢,特别是以学校学科建设特色为核心拓宽信息资源的覆盖度仍需提高,数据库资源的整合优化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此外,馆员对数据库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能力水平提高缓慢,聚类分析能力不强,在提供人才支持、储备数字资源及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方面有待创新突破,为学校整体的智库建设提供个性化服务能力仍有欠缺。

三、数字人文背景下理工类院校图书馆发展趋势

理工类院校由于学科特性,往往在计算机技能、资源管理等方面较有优势,针对人文社科类的学科服务往往停留在基本服务层面,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例如数据库的使用、推广和学术讲座,从服务内容、方式、深度和广度而言,更侧重本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呈现“一边倒”的发展势头。在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社会发展、数字人文建设的认知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是人文社科类专业背景的学科和图书馆馆员占比较低,理工科服务基本已形成稳定体系,比文科类学科更成熟。

在数字人文研究的浪潮中,势必发生文理学科的碰撞与深度融合。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认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应对新问题、解决复杂问题亟待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势在必行”。借助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和服务的独特优势,多学科融合、学科交叉的发展前景体现更明显,具有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因此,理工类院校图书馆应该紧抓机遇,以数字人文研究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服务内涵。一方面,不断转变定位和角色。进一步构建数字人文研究平台,平衡好数字与纸本的关系,深入思考数字人文实践过程中如何坚持守正创新、如何定位好自身扮演的角色、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多院系间的沟通与合作和各专业背景学科馆员的协同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科服务体系,推动跨学科的数字人文工作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加快转变服务理念。理工类院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弥补了单一研究视角所带来的不足,不再只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理工类院校图书馆需要加快转变服务理念,把传统的人文服务逐渐优化提升为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人文服务,充分体现人文主义价值,更清晰地描述用户在个性特征、研究领域和特长等方面的属性,实现精准化、智慧化服务。

四、面向数字人文的理工类院校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构建

面对发展趋势,理工类院校可以从数字人文的咨询服务、文献资料数据管理、社交协作服务和空间氛围营造等方向构建服务体系。

(一)构建协同创新的服务理念

数字时代为图书馆带来转型契机,也带来一定的挑战。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不再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应该进一步加强参与数字人文研究、实践与服务,从发展数字人文服务理念入手,进一步加强文化机构间、馆际间、部门间的广泛合作,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人文学科的真正融合。在数字环境下,理工类院校图书馆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牵头与校内各单位资料室的专业资料实现资源的有效重组、整合和优化,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另一方面要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形式,积极对接其他综合类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合作机制,建立线上或线下专业数字人文交流平台,发布和共享相关数据,借助数字人文研究突出馆藏特色,为数字人文服务争取学术支持,为本单位的科研工作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在数字人文研究中实现发展与转型。

(二)统筹校内数字人文的发展建设

理工类院校在數字人文研究中具有天然的技术优势,作为管理、存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场所,图书馆可以补充完善数字人文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空间和技术等方面的短缺,数字人文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因此,图书馆更应该发挥特长,加强多学科跨院系的深度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一方面,明确理工类院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战略,结合资源、人力、技术实力,结合知识数据的存取、整合、传播优势,结合跨学科合作的数字人文发展,在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支持,夯实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与服务基础,确保图书馆数字人文发展计划与学校整体数字环境相符。另一方面,参考已成立的其他高校数字人文中心或数字人文领域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建立符合本学校发展实际的数字人文研究平台,通过与人文专家或研究团队合作,发展数字人文实践项目,增强学术研究综合支持能力与学科融合能力,推动理工类院校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服务的发展。

(三)提高馆员队伍的数字人文素养

随着图书馆在高校数字人文服务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服务要求不能再局限于以往对图书馆员的要求和标准,特别是理工类院校,亟待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一方面,对现有人员进行定向培训,增强完善利用数字化工具解决人文资源的知识收集、整理和数据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补齐专业知识和数字人文服务的短板。另一方面,设置具体的数字人文馆员岗位,引进检索经验丰富且专业背景多样化景的工作人员,拓展服务的宽度与高度。在数字学术服务、协调、开发、设计等方面实现有针对性的加强,在收集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决策,充分体现作为参考咨询专家的价值,建设更具有人文素养的信息咨询分析队伍,充分发挥数字人文在跨专业、多学科融合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四)构建高质量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等政策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需要提供更深层次、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对于理工类院校图书馆来说,一方面,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水平需求,补充和完善不同学科和类别的数字资源,充分发挥在信息组织与描述、人文数据管护、数字人文资源长期保存等方面的优势,扫描整理学校的特色馆藏作品,建立一批具有地域文化和专业学科特色的数据库,为研究者提供数字化的访问渠道,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据支持备。另一方面,加强和优化数字人文咨询服务,加强兄弟院校中已建立数字人文中心的图书馆间的交流合作,增强数字人文服务能力,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多领域的咨询内容,向用户提供访问、下载、建模、可视化等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五)加强开放和人文的公共文化空间设置

图书馆的人文属性、公益属性是其价值所在,高校图书馆依托空间资源建设方面优势可以提供特色空间场景服务进行数字人文研究。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图书馆空间可以结合本校的主要学科文化、当地的地域人文创造文化环境。一方面,通过调查了解各学院需求,合理布局数字学术空间的服务诉求,设立数字人文工作室、学术研讨室,为从事数字人文项目实践过程中的设计及讨论等活动提供个性化的场所,另一方面,对现有图书馆空间的创造及布置进行优化和加强,赋予图书馆空间足够的人文、学术及艺术性特征。通过延长开放时间、营造人文氛围,进一步丰富服务内涵,彰显图书馆的学术价值和专业精神,实现理工类院校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完善与发展。

尽管对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图书馆来说,数字人文仍是一个相对薄弱和陌生的新兴服务领域,但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日趋发展的今天,数字人文的发展将是高校图书馆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契机,数字人文服务所带来的价值优势将成为学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抓住机遇,在探究和借鉴国外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特点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具有理工类院校发展特色的服务模式和学科服务水平,对推动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晴,陈惠兰.国外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研究述评[J].图书馆杂志,2016(2):14-19.

[2]胡爱民.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服务转型及实现路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5):45-48,85-87.

[3]左娜.中美数字人文建设项目对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4]杨晓雯.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教育的对策[J].图书馆论坛,2018(11):89-93.

[5]柯平,宫平.数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领域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6):13-30.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后疫情时代山东省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发展及对策研究(2020RK B01219)。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服务体系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