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2021-08-28 16:24陈女婷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稀盐酸混合物结晶

陈女婷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是中考化学试题的高频考点和常见题型,也是考查的重点、难点。混合物的分离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各种组分物质彼此分开,并恢复到各物质的原有状态,分别得到纯净物。混合物的提纯(又称除杂)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以便获得相对纯净的物质。

[找真题 就这么考!]

例(2020·湖南·长沙)总结归纳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请你判断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除杂方法 A CO CO2 通过灼烧的氧化铜 B MnO2 KCl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CaCl2溶液 HCl 加入过量碳酸钙,充分反应后过滤 D NaCl溶液 MgCl2溶液 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

答案:C

[找思路 就这么想!]

CO能与灼烧的CuO反应生成Cu和CO2,此法不仅不能除去CO2,而且会除去被提纯物CO,故A错误;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過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故B错误;HCl能与过量CaCO3反应生成CaCl2、CO2、H2O,充分反应后过滤可除去过量的CaCO3,此法能除去杂质HCl,同时不引入新杂质,故C正确;MgCl2能与适量Ca(OH)2溶液反应生成Mg (OH)2沉淀与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Mg (OH)2沉淀,此法能除去杂质MgCl2,但同时引入了新杂质CaCl2,故D错误。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找总结 就这么做!]

1.解题思路与步骤

(1)明确各物质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差异;(2)确定除杂质方法;(3)选择适宜的除杂试剂。

2.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一般先考虑物理方法,再考虑化学方法。

(1)物理方法

①用磁铁吸引。例如,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可用磁铁吸引。

②升华法。例如,除去沙子中混有的I2可采用加热升华法。

③过滤法。例如,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CaCO3可采用过滤法。

④结晶法(含“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例如,海水晒盐采用蒸发结晶;除去KNO3中混有的少量NaCl采用降温结晶。

⑤蒸馏法。例如,实验室软化硬水采用蒸馏法。

(2)化学方法

①加热法。例如,采用加热法除去CaO中混有的少量CaCO3。

②吸收法。例如,利用NaOH[或Ca(OH)2]溶液除去CO中的少量CO2。

③化气法。例如,加入适量稀盐酸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

④置换法。例如,加入过量铁粉除去FeSO4溶液中的少量CuSO4,过滤,滤液即为FeSO4。

⑤沉淀法。例如,加入适量BaCl2溶液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SO4。

⑥溶解法。例如,加入足量稀硫酸(或稀盐酸)除去木炭粉中的少量CuO,过滤、洗涤、干燥,滤渣即为木炭粉。

3.除杂原则

(1)不增: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不减:除杂试剂只能将杂质除去,不能减少被提纯物。

(3)易分:经除杂反应后,杂质和被提纯物要易于分离。(如将杂质转化成气体、沉淀等)

(4)复原:除杂结束前,被提纯物质应恢复至原有状态。

4.注意事项

(1)分清哪些物质是被提纯物,哪些物质是欲除去的杂质。

(2)注意“适量”“足量”“过量”等词的使用。

(3)加入过量的除杂试剂时,最终要将过量除杂试剂除净。

(4)审题时要明确最终要得到的物质,从而调整好除杂操作的先后顺序,如加水溶解、加试剂、过滤、蒸发、结晶、洗涤、干燥等。

[找变形 就这么活!]

(2020·黑龙江·哈尔滨)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少量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H2O NaCl 向水中加入活性炭吸附 B 铜粉 CuO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C N2 水蒸气 通过足量的NaOH固体干燥剂 D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加适量的稀盐酸 ]

解析: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不能吸附NaCl,故A错误;灼烧时,铜粉和O2反应生成CuO,此法不仅不能除去CuO,而且会除去被提纯物Cu,故B错误;NaOH固体能吸收水蒸气,且与N2不反应,故C正确;NaOH、Na2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此法会将杂质Na2CO3和被提纯物NaOH都除去,故D错误。

答案:C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稀盐酸混合物结晶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
适当添加单甘酯 合理调节棕榈油结晶
柚子皮对阳离子染料结晶紫的吸附性能研究
巧用1mol物质作标准 快速确定混合物组成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知识初探
你家的蜂蜜结晶了吗
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求解方法归纳
蜂蜜结晶怎么办
鸡蛋在稀盐酸中沉浮实验的探究
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