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山情思

2021-08-30 01:17何正良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何叔衡宁乡芙蓉

何正良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而诗人笔下的这座山,就是位于湖南宁乡西部我老家的一座名山——芙蓉山。小的时候,我常到这里割草捡柴,常听老人说起解放前这里的人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苍山远、白屋贫”的寒凉生活境况。

芙蓉山不仅和远古的诗人结缘,更是养育了中共一大代表、党的革命先驱何叔衡同志。

1876年5月,何叔衡出生在芙蓉山旁的沙田杓子冲一户农家。他家境贫寒,7岁到芙蓉山看牛砍柴割草,家里穷得叮当响,有时他放牛回来没饭吃,肚子饿得咕咕叫,就期待地说:“吃饭要是像牛吃草那样放肆地吃就好了。”其父听后说:“只要你长大了像牛一样做事,一定能吃得饱的。”少年叔衡牢记父亲教诲,平生一直“像牛一样地做事”。

他读历史名著,26岁考中秀才却无意为官,宁愿在乡间种地教书。1913年,37岁的叔衡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习,随即转入省立一师,老师问他为何这么大年纪还来当学生,他谦逊地表明志向:“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耽误了青春,旧学根底浅,新学才启蒙,急盼求新学,想为国为民出力”。

在第一师范期间,何叔衡与毛泽东成了学友,他和比自己小17岁的毛泽东在一起讨论时事,切磋学问。何叔衡的学识、品行及见解深得毛泽东的尊敬,而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远大志向、政治抱负和求知欲望以及才能见地,也让何叔衡十分钦佩,两人很快就成了志同道合的忘年之交。“毛润之所谋,何胡子所趋;何胡子所断,毛润之所赞”。1917年7月,毛泽东考察农村时到达杓子冲在何叔衡家住了三天,两人促膝长谈,一起探寻着农村和中国的出路,探寻救国救民的方略。一师毕业后,两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1921年6月29日,何叔衡与毛泽东代表湖南早期中共组织,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来后又共同创建中共湖南省支部,介绍发展共产党员,壮大革命队伍,在何叔衡的带动下,楚沩大地上涌现了一大批意志坚定、不屈不挠、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叔衡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党的事业拼搏,从抓党的地下工作营救被捕同志到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央工农政府的领导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抓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条不紊,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曾赞扬他说:“叔衡办事,可当大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留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清晨,他和红军战友走到福建长汀县境时,被国民党军包围。年近花甲、疾病缠身的何叔衡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毅然坠崖壮烈牺牲,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21年就加入了毛泽东、何叔衡创建的新民学会的“长征四老”之一,中国革命司法制度的重要奠基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司法制度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谢觉哉副主席也是芙蓉山养育的骄子。

芙蓉山养育了何叔衡、谢觉哉等一心为民、甘愿牺牲的优秀共产党人,党的先驱在这里组织并发动群众,党的思想、党的信念、党的精神很早就感染并传导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听党的话,跟党走就是走正道的理念扎根在人们的心目中。一代接一代的共产党人情系芙蓉山水间,带领人民群众发奋图强、攻坚克难,使昔日这个“白屋贫”的穷乡僻壤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迁。

我曾参与修建过的芙蓉山明珠——田坪水库,就是党领导人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一个壮举。

芙蓉山老百姓当年之所以“白屋贫”,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农作物栽培靠天下雨,一遇干旱,颗粒无收,加之山洪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上世纪70年代初,宁乡县委响应毛主席“大修水利”的号召,经反复勘察,决定在芙蓉山山坳之间修建一座中型水库。没有资金,自力更生;移民复杂,党员带头,技术要求高,工程师日夜攻关,县委书记杨世芳带头奋斗在工地,广大民工响应党的号召,自带工具自带粮食日夜奋战,我亲眼目见那时的田坪山峡:红旗招展、喇叭喧天,劳动的号声震天。那时机械设备少,几乎全是最原始的挑肩磨担、挖土填坝、铁铲搅拌、抬夯压基的脏活苦活累活,民工兄弟姐妹不顾严寒酷暑,一身汗、一身泥、一手茧长年累月苦干,震撼人心的劳动场面至今仍让我热血沸腾。历经10余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一个蓄水4000多万立方米、修筑总干渠、左右干渠、支渠和斗渠200多公里,能灌溉芙蓉山周边的10多万亩农田,使20多万人民群众受益的兼防洪、养殖、发电、饮水、休闲为一体的中型水库。

从1949年到1976年,遍布全国各地的水利建设如火如荼,使新中国在建国初全国只有23座大中型水库变成了85000多座水库,建成万亩以上的灌区5000多处,灌溉面积达8亿多亩。芙蓉山边的田坪水库就是全国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芙蓉山,吹美了芙蓉山: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十八大之后,中央又出台了土地确权政策,让农民真正吃上了定心丸,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大事来抓。

在宁乡,最是响当当的就是花猪产业。

“乌云盖白雪,脖戴银项圈。丝颈葫芦肚,耳薄体毛稀”——宁乡花猪的传神写照。宁乡花猪不仅样貌可爱,且极富营养价值。花猪必须在完全天然、健康的环境下生长,必须喂养熟食,远离任何人工生长素,生长期比普通生猪长近两个月,因而有足够的时间沉淀足够的营养物质,具有胆固醇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健康等特点,是得天独厚的高品质猪种。国家权威部门检测表明:宁乡花猪不仅含有大量钾、钙、钠、镁、铜、锌等40余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有机营养成分也非常丰富。如一种人体不能自身合成而又不能缺少、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在花猪肉中含量就十分丰富,还有花猪肉中饱含的亚油酸有“血管清道夫”的美誉,具有软化心脑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血压、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和减缓衰老等功用。其所含的α亚麻酸经人体自身酶转化为大脑发育成长的重要物质——俗稱脑黄金的DHA。宁乡花猪肉基本不含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对智力发育、防癌抑癌和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都有很好的功效。相传明朝正德皇帝南巡,行至宁乡草冲,腹中饥饿,一农户用花猪肉款待,皇帝感到味道极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由此花猪声誉日盛。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正式确定宁乡花猪为国家级优良品种,从此得到迅速推广并走向世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家畜遗传资源》杂志曾选宁乡花猪作为封面向全世界推介,60多个国家曾派人前来考察。当年我老家的乡亲家家户户养花猪,靠此挣点钱送儿女读书,由此,芙蓉山周边的人们“会喂猪,会读书”的说法流传甚广。这些年来,流沙河镇党委政府把发展花猪产业作为光荣的历史使命和地方责任,紧紧围绕“花猪产业小镇”目标,整合资源,发动群众,集中打造保种、育肥、循环利用、基础配套等板块,不断推进花猪产业发展。现全镇建成了国家级花猪保护区、保种场及保种中心,保种能力全国领先;还建成了国家级、省级花猪合作社示范企业;花猪产品涵盖精细分割肉、风味熟食、旅游特产等多个品类,形成了宁乡花猪保种、育肥、肉品深加工,线上线下营销、品牌文化、休闲旅游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全镇已有万头以上的大规模花猪养殖场3家,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及散户3600余户,一年出栏10万头以上,产值达8亿多元,花猪产业的发展给流沙河注入了经济活力,也使芙蓉山区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在芙蓉山区,解放前很少有人读得起书,偏僻加无知,人们困在大山里过着“白屋贫”的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党带领人民群众从扫盲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抓教书育人的工作,多措并举抓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抓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我曾就读的宁乡七中就是芙蓉山周边的流沙河、青山桥、田坪、大田方等乡镇最著名的一所高级中学,一代接一代的教职员工抓德育工程,引导学生听党的话,积极传承中华文化,推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手段,打造国防教育特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政治合格、品学兼优、作风优良、体魄强健”的“父母之骄子、校园之精英、国家之栋梁”,40多年来,共有20000多学生在这里学习成长,从这里走向高校、走向社会,奉献着青春力量。

昔日,芙蓉山“巷山遥远”,有的山寨近乎与世隔绝,人们出行难,与外界的联系少,物质与精神都因闭塞而落后而贫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老家人民“要致富先修路”,几十年不间断地国家修、省里修、县里修、镇上修、村上修、组上修、家家户户修,年年修、月月修、日日修,现在山区周边的数千农户,几乎户户通了公路,有的是水泥路,有的如“流沙巷”公路还修成了高标准的柏油路,人们出行不是摩托车就是汽车,从自家屋里到达省城长沙基本是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即可抵达;洛湛铁路途经芙蓉山,在山边还设立了一个叫栗山湾的火车站。

芙蓉山下一处叫粉铺子的地方,住着一刘姓人家,户主刘阿密,50多岁,身体硬朗。妻子阿莲,贤惠能干,山歌唱得美,每天一脸灿烂的笑。三个儿女学习成绩优异,都走出乡村,就业长沙,成家立业,日子甜美。刘师傅生性勤快,是村里的大能人,插田扮禾、修路架桥、砌砖建房、开机挖土等村上各种农活及技术活样样精通且做得细致而又负责,各家各户都喜欢请他做事。他家建起了一栋两层小楼,屋门正对芙蓉山,一股清泉从屋后山上汩汩地绕屋流去,令人赏心悦目,正是:“门对芙蓉后靠山,清泉绕屋合家欢,谷丰菜茂和风里,世外桃源数此间。”其实何止刘家,而今芙蓉山周边的乡亲们都在这种诗画般的环境里幸福地劳作和生活,我和乡亲們一样,为家乡的巨变而感动而兴奋,感激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

刘长卿描绘的芙蓉山已不再是“白屋贫”了,在党的阳光雨露照耀滋润下,芙蓉山的乡亲从茅草房到小楼房,从挑肩磨担到汽车欢鸣,从羊肠小道到宽阔的标准公路,从愁吃愁穿到讲究营养和穿着人时,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山,从“靠天吃饭”到碧水悠悠,从穷乡僻壤到旅游胜境,从一穷二白到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家乡巨变了!

今天,我站在芙蓉山巅,迎着晨风,沐浴着红日的万道金光,俯瞰家乡的山川大地:山长水阔,飞瀑流泉,峰峦叠嶂,碧空野烟,树木苍翠,山花烂漫,百鸟欢鸣,蜂飞蝶舞,白云蓝天,和风拂面,人如桃花,欢欣喜悦,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眼前铺展着……刹那间,一首诗不禁脱口而出:

昔日贫寒地,今朝气象新。

山光衔水色,万物皆欢欣。

党引康庄路,民生添福音。

芙蓉风景绝,党恩重于山。

假如刘长卿今日得宿芙蓉山,肯定也会感叹感念曾经风雪夜宿之地的巨大的变迁的!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段明

猜你喜欢
何叔衡宁乡芙蓉
秋华岁月,独爱这一树芙蓉开
何叔衡: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
蓉城立秋夜有寄
一件简简单单的毛衣
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一大代表
月览天下
我的爸爸
宁乡市中小学开学微信缴费全覆盖“智慧教育”持续推进
何叔衡,一个穷秀才的革命
小荷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