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于正为抄袭道歉

2021-08-30 02:28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劣迹于正纵容

2020年12月21日,编剧余飞、宋方金等人在微博上发布了111位编剧、导演、制片人、作家的联名信,點名批评有抄袭劣迹的郭敬明、于正,屡屡以导师、嘉宾的身份出现在各种节目中,进行话题炒作。联名信同时指出,这种一切唯收视率论、流量论的做法引起了相关从业者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反感,并呼吁立即停止对这些“劣迹从业者”的宣传炒作,对相关节目做出修改调整,不给抄袭剽窃者提供舞台,将他们从大众媒体中驱逐出去。

2006年,法院判定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郭敬明进行了赔偿,却拒不道歉。2014年,法院判定于正编剧的《宫锁连城》侵犯了《梅花烙》(作者琼瑶)的改编权,于正进行了赔偿,也拒绝道歉。如今迫于各方压力,郭敬明、于正在2020年12月31日,先后通过个人微博账号发出了迟到多年的道歉声明。而庄羽和琼瑶均表示接受他们的道歉。

多维解读

道歉迟到数年是平台和观众纵容的结果

当庄羽和琼瑶终于等到道歉时,郭敬明的道歉已经迟到了十五年,于正的道歉则迟到了六年。抄袭道歉迟到数年,其实是平台和观众纵容的结果。平台唯流量至上,只要抄袭者能为平台带来更多的热度和红利,平台就不会为了被抄袭者的权益而弃用抄袭者;观众也只关心符合自己审美和喜好的内容,而不会去追究内容背后“融”了多少“梗”,“借鉴”了多少他人的智慧,甚至还会主动为抄袭者辩护。平台和观众的纵容,无疑给了抄袭者更多底气,哪怕法律认定剽窃是事实,抄袭者依旧会被市场追捧,从而获利无数。众多创作者联合发表抵制公开信,也是对长期纵容“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忍无可忍的愤慨之举。

这份迟来的道歉,不管有多少诚意,都是原创维权所取得的一次成功,证明了在流量压倒一切、流量定义“正义”的现实中,群体的理性发声依旧有价值,平台的纵容也无法保证抄袭者永无后顾之忧。可是,如果每一个被抄袭者都要经历数年维权,最终诉诸群体力量才能得来一个道歉的话,原创维权之路依旧道阻且长。希望平台能够加强管理、填补漏洞,不再纵容剽窃行为,不再追捧抄袭者,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守住底线,为创作者提供公正清明的创作环境。观众也就能随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质的原创作品,提升自己的辨别力,不再做被资本操纵的“井底之蛙”。端正市场内横行的抄袭风气,不能仅靠一份迟到的道歉。只有平台为抵制抄袭有所作为,观众对抄袭劣迹不再容忍,原创维权才能真正迎来希望。

愿二人的道歉能为业界吹来清风

抄袭者为何可耻?为何该被抵制?因为他们窃取的是一个人最伟大的财富——思想的财富。人物性格的描摹、巧妙情节的构建,耗费的是创作者不计其数的日夜思考,而抄袭者却堂而皇之地将他人的心血轻易摘取。物质财富失窃尚有迹可循,思想果实被盗取,却往往只能让受害者有苦难言。而高高在上、毫无悔改的抄袭者,竟也能在时间的消磨下,被洗白成“德高望重”的导师,受到观众追捧,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此轮抵制抄袭风波,抵制郭敬明和于正只是导因,棒喝资本和平台剥夺内容生产话语权才是本质。有参与抵制者坦言,郭敬明和于正代表了当下最受资本和平台欢迎的一种模式:他们清楚受众要什么,有很好的商业嗅觉;他们不需付出大量创作精力,走急功近利的抄袭捷径。问题在于,这种高效率、高盈利的生产创作模式,既有悖文艺宗旨又不符合创作规律,注定如饮鸩止渴般既难以持久又不能善终。受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捧红平台和偶像,也能黑了平台和偶像。借抄袭劣迹者进行话题炒作,以此博取眼球追逐点击率收视率,与倡导德艺双馨和尊重原创的主流价值观南辕北辙,必然引发社会各界的反感和声讨。事实上,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亦快速跟进,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和尖锐追问,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强烈关注和反思。如若二人的道歉能促使行业正本清源和平台反思纠偏,则此道歉不失为一股为娱乐圈激浊扬清的清风。

猜你喜欢
劣迹于正纵容
When Stars Collapse
WHEN STARS COLLAPSE
监督中的共谋与纵容
于正新剧《盛唐攻略》改名《大唐女儿行》
酒店“毛巾门”罚2000元,是惩罚还是纵容?
中国大陆禁制所谓“劣迹”明星之现象评析
晋武帝纵容腐败留后患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封杀劣迹艺人
于正:一名成功编剧的“成功学”
谁在纵容传统银行野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