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向:《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落点

2021-08-30 06:25谷啊慢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0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落点

谷啊慢

摘要:《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下的第一部必修著作。如何向没有体验过乡土生活的学生们解释作品中所阐释的一个个学术概念以及概念背后蕴含的乡土风貌成为横亘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事实上,社会变迁并非就意味着我们真的已经失去“传统”,“过去的事物”以一种新的形式存于当下。笔者立足于当下生活,通过形式不同的当代文化参与去寻觅被我们已然忽视的存在,在“变”中寻找“不变”。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落点  生活指向

《乡土中国》一共14篇,加上后记形成“14+1”的格局,是作者费孝通依据在西南联大上课时的讲稿编写而成。文中學术术语众多,对师生理解著作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在阅读方法的迁移上,《乡土中国》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部学术型著作,使得刚踏入高一的学生无从下手,其阅读经验不足以支撑对整体书内容的理解;同时,由于距离书中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相去甚远,加之空间上的隔膜,城市中的学生对作品中的“乡土生活”知之甚少,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或阅读积累,便很难理解作品中的种种生活现象。这些现实问题成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拦路虎”。

学界虽然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讨论热火朝天,但研究者们却仍然止步于课内,止步于著作本身。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乡土文化”是否仅仅存在于乡土中?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之余跳出作者所讲的那个时代来进行阅读指导,带领学生在已经变化的时代中寻觅不变的伦理习惯,让学生去亲身感受活着的伦理习惯,这对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将大有裨益。2017年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当代文化参与作为第二个任务群内容,“旨在指导学生关注与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因此,笔者设计三个活动任务贯穿于《乡土中国》阅读始终,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同时参与当下的文化生活,理解核心概念,感受文化影响,增强文化自信。

一、学校食堂“插队”背后的私人道德

在《维系着私人道德》一章中,作者说道:“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在现实教学中,笔者没有将这种关系固定为文章中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属关系,而是将之扩展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此观点在如今是否仍然适应某些情况,有学生便指出存在于校园食堂中的“插队”和“帮别人占插队”这一现象。基于此,笔者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你曾经在食堂买饭插过队吗?在什么情况下?

2.你会帮人插队吗?帮哪些人插队?

3.如果在排队买饭过程中有“插队”这种不文明现象发生,你会制止吗?

针对这三个问题,学生在校园中展开调查和访谈,时间主要集中在学生在食堂排队吃饭这一时间段。经过调查,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大部分人都曾在买饭时插过队,而那些被插队的人往往是与自己关系较为亲密的舍友或同学,也就是说这层亲密的关系使我们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权利,而原因就在于存在于彼此之间的亲密情分。但如果是被一位不认识的人插了队,此时学生的反应往往则是发出强烈的抗议,纷纷谴责此种不文明现象,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距的出现?我们不得不回到作品中这种私人的道德上面。道德标准在小范围内依然因人而异,“差序格局”仍是我们划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心理依据。正如作者所说:“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二、家风彰显着对传统的规训

在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符号权利”首次被提出,“符号权利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表象和景观,从而完成一种内在化的过程”。而在《乡土中国》中,掌握这种权利的主体是传统,传统维持着礼制的规范。“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虽说作者认为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但笔者认为,这种传统仍然存在,只是已经缩小到一个个家庭当中,存在于一个个社区当中,成为世代沿袭的家风和社区习惯。

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完本章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名为“寻访家风,寻觅现代社会存在的传统”的活动,结合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这一任务群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所在社区展开调查,最终完成一篇本人所在社区的家风调查感想。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不仅了解到家风对于个人乃至整个家族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在调查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与传统的联系,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交际壁垒的背后是地缘取代血缘

在《血缘与地缘》中,费孝通提到:“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诚然,在不容易发生变迁或者变迁速度极慢的社会中,血缘关系维系着地区的和谐与统一。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土社会快速变迁,大量的人口流动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部落式聚集。契约社会逐渐取代身份社会,在无数个陌生的地方人们的交际范围逐渐萎缩,直至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粒粒“胶囊”。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笔者带领学生发起一项“寻根”活动,了解家族变迁史的同时去思考现代邻里关系。那些离开土生土长的处所的第一代人以奋斗之姿在陌生的地方开疆拓土,没有亲族的陪伴和帮助,他们伟大而孤独。这些背井离乡的“第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的学生去铭记和学习。同时,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尝试以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统计与邻里的沟通频率的调查,结果发现你来我往似乎成了现代人所畏惧的一种关系,邻里关系再也不复过去的“同吃一锅饭”“有难一起担”,究其根本,乡土社会中的互助式协作方式已经被现代工业机器所取代,人独立于他人而存在,地缘便取代了血缘。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乡土中国》中存在的互相合作、共同劳动的场景,笔者利用李子柒的部分视频片段来向学生展示合作化生活片段和互赠食物的场景,20世纪40年代的农村风貌和乡土习惯虽然已经随着岁月的更迭逐渐褪色,但笔者仍然希望学生能够记得那个充满人情的朴素的中国社会。

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聚焦特定文化现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问题,寻找著作中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变形和缩影。而在探寻家风中关照当代生活的变迁,分析探讨所处社区的人员构成、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将增强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和解读能力。生于斯长于斯,人从哪里来,根从何处始,我们仍然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去思考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19.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落点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与教学落点
关注有效落点 优化交往策略——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交往策略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人生的落点
心的落点
心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