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乡村空间特色及影响因素重构研究

2021-09-01 03:50张丹丹娄志强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豫南街巷民居

张丹丹,娄志强

(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从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始终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学术界关于乡村空间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段进等[1]从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建筑空间3个层面对宏村古村落空间的解析为村落空间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思路。梁园芳等[2]以韩城清水村为例探讨了关中渭北台塬传统村落空间特色及保护方法。汪睿等[3]分析了苏南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从顺应环境建造、产业与生态并重、传统技艺传承方面提出营建建议。冯艳芳等[4]从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2个方面对北京市农村空间重构演变进行分析。邓春等[5]分析了村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共生界面的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三生空间重构的共生路径。

早在清朝官书中就有将信阳称为豫南的记录[6],本研究延续这一概念,将豫南特指信阳市。信阳市地处南北交界,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乡村空间特色显著。郭瑞民[6]分析了豫南民居的空间形态、民居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策略。吕阳[7]将信阳传统村镇聚落空间归纳为因水就势、背山朝冲、面水而居、村前水塘、前街后宅、宅院相通几种模式,并探究了村镇聚落保护与传承的方法。王莉莎[8]从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人文景观要素3个方面分析了信阳乡村景观构成要素,提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策略。目前关于豫南乡村的研究多是集中于传统村落本身,系统地从空间视角研究豫南乡村的理论尚需完善,缺少特色影响因素在乡村生活中解构与重构的研究。因此,在豫南乡村建设中发掘空间特色、明确其影响因素变化对延续优秀乡土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1 豫南乡村空间地域特色分析

传统村落作为优秀乡土文脉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从整体空间、公共空间、院落空间3个方面对豫南乡村地域特色进行提炼。

1.1 融于自然、形态多变的整体空间

豫南地理条件优越,山水资源丰富,受传统哲学思想及风水理念影响,乡村建设注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乡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整体呈现山、水、林、田的景观框架[8]。乡村选址多是依山傍水、结合地形而建,空间形态自由多变,方便生活、生产的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常见形态有带状、块状和组团状3种:带状乡村多是顺应河流而建,村内有一条或两条主街串联;块状形态多分布在地形受限较少的北部山区;组团状则因可用地形较分散,乡村被分割成多个组团(表1)。

表1 豫南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形态

1.2 引导性差、场所感强的公共空间

1.2.1 街巷空间丰富多变、引导性差 传统生产方式以农耕为主,且受限于地形条件,乡村街巷尺度较狭窄尤其是南部山区。村内街巷分级明确,由主街、巷、道构成。街巷结合地形走势形态自由,两侧民居建筑因地就势,建筑形式、高低不尽相同,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空间感受(图1)。

图1 豫南传统乡村街巷空间

豫南北部地形较平坦,乡村道路走向明确。南部山区受地形及战争因素的影响,街巷空间具有明显防御性,街巷组织内向性强而指向性不明确。街巷形态曲折多变且南部民居多采用穿套组合,街巷与院落结合,外人走入乡村很容易迷失方向[6](图2)。

图2 新县丁李湾村街巷

1.2.2 节点空间类型丰富、场所感强 豫南乡村多依山傍水而建,村子临河或是内部开挖池塘,滨水场地常设置小型平台方便村民使用,村内古树、小桥众多,这些节点都成为村民茶余饭后聚集交往的场地,没有明确的空间界定却有很强的空间场所感,乡村生活气息浓郁。

1.3 审美性强、生态宜居的院落空间

1.3.1 灵活多变的院落空间 豫南民居建筑结合地形灵活布局,形成了多样化的院落空间。在乡村用地较狭窄处直接建设建筑不设院落,通常这类民居前有相应空地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在平面上呈一字型,或在主体建筑一端设厢房,呈L型,多见于南部山区。豫南常见的民居为合院式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6](表2)。

表2 豫南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形态

1.3.2 生态审美的民居建筑 豫南民居屋顶多为硬山式,便于雨水下渗,且民居设置较宽檐廊方便下雨时走动,既满足生活需要又增加了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丰富了空间感受。

乡村民居最为独特的是院落入口的门楼,常见的有门罩、门斗、门楼3种形式[9]。建筑采用青砖黛瓦,整体以青灰色为主,色调沉稳淡雅体现很强的生态审美性。且豫南传统民居兼具北方民居的硬朗和南方民居的灵秀,建筑细节体现了三雕艺术的精巧别致(表3)。

表3 豫南民居门楼及三雕技艺

2 豫南乡村空间地域特色影响因素分析

地域特色是在乡村建设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风格,受到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本研究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个方面剖析形成原因。

2.1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是指根植于村民思想意识,由内而外影响乡村的地域特色,主要从多元文化、宗族观念、风水理念3个方面进行分析。

2.1.1 多元文化 豫南古时战乱较多,人员流动较大,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元文化的综合影响,以中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为主[10]。这些文化背景反映到乡村建设上体现为:豫南建筑讲求中原文化的中轴对称、尊卑理念,也兼有吴楚文化中的精巧细致、灵动自然,形成独特的“豫风楚韵”。

2.1.2 宗族观念 传统乡村多由家族聚集发展起来,数代同堂是常见的居住模式,便于家族从事生产劳作的同时可以共同抵御外敌维护家族产业,乡村血缘、亲缘关系成为强大的凝聚力。宗族祠堂在传统乡村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物态空间上是乡村的核心,乡村形态呈现很强的内聚性。民居建筑形制也都处处体现着长幼尊卑的宗族家庭观念,如堂屋的中心地位。

2.1.3 风水理念 受传统哲学观及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在与自然共处中衍生出传统风水理念,这也贯穿于豫南乡村建设。豫南乡村选址讲究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没有河流的村落也常在村内开挖池塘以营建风水格局。在民居建筑方面也处处体现风水理念,如豫南民居左厢房普遍高于右厢房,既满足冬季阻挡东北季风直吹院落的生态需求,又符合“青龙万丈高,白虎不抬头”的风水理念。民居院落内设天井便于通风、采光,也暗合聚财的风水寓意,门楼上也会饰以八卦、八仙雕刻寓意保护家宅平安[6]。

2.2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指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主要从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建造技术、防御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2.2.1 自然环境 豫南境内山水资源丰富,地势南高北低,是岗川相交的阶梯地貌;境内有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流经,主要集中于南部山区,水源占全市面积的1.96%;桐柏山、大别山脉横穿西南部,占全市面积的36.90%,丘陵岗地占38.50%,平原、洼地占24.60%[10]。这些自然环境为豫南乡村山水格局的营建提供了自然条件。且豫南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多雨温润[10],涵养了豫南植被繁茂、林木葱郁的自然环境,并直接影响了民居建筑的形制,如硬山式屋顶、内部天井院落等。

2.2.2 经济水平 传统乡村生活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经济水平有限。反映在居住方式上表现为乡村选址布局时选择便于灌溉适宜耕种区域,且多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块留作耕种,形成田、村相融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尺度以人为主,如街巷空间尺度。

2.2.3 建造技术 传统乡村生活科学技术不发达,房屋建造的技术也受到限制,因此房屋形态、尺度、高度受到制约,因技术不发达建筑材料也不似现在原料众多,多是就地取材,以本土砖、石、木材为主,这也保证了乡土建筑环保、生态的特征,整体形成青砖黛瓦的地域风貌,街巷地面也多是采用碎石、青砖铺设,便于通行的同时也利于渗水,形成乡土特色浓郁的街巷空间。

2.2.4 防御需求 豫南古时战乱较多,曾有几次大规模人员迁移。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其复杂多变的地形,仍然成为战略要地,培育了大批革命力量,时至今日也留下许多革命遗迹[10]。因战患多发,豫南乡村建设体现很强的防御性,尤其是南部山区,如乡村内部街巷空间的内向性及院落内部的逃匪通道等。

图3 豫南乡村空间地域特色影响因素

3 乡村空间地域特色影响因素解构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影响乡村地域特色形成的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出现当下乡村特色弱化。

3.1 内在因素弱化

在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网络、通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广,外来文化影响了人们传统的审美理念,根植于村民内心的地域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转变,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解体。乡村内宗族理念弱化,内向性乡村社会转为外向开放,家庭聚居模式也不复存在,人们更注重小家庭生活,要求私密性、独立性,对生活品质要求也更高。

3.2 外在因素变化

3.2.1 经济水平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不再是乡村经济支柱,第二、三产业逐渐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乡村经济多元化,乡村旅游、乡村工业、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村民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传统乡村空间尺度已不再满足当下需求。

3.2.2 建造技术进步 当下生活中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建筑建造技术也突飞猛进,建筑材料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本土材料,钢筋、水泥等材料的使用使得房屋更加坚固;砖混结构、框架结构使得房屋形态更加多变,建筑形态、尺度都不再受到限制,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新中式建筑等不同建筑流派也使得村民建筑审美多样化。

3.2.3 防御需求消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豫南乡村因战争、匪患建立起的防御体系已经不符合生活需求,甚至造成生活不便,如街巷空间引导性差影响通行。

图4 豫南乡村空间地域特色影响因素解构

4 乡村空间地域特色影响因素重构

面对如今乡村建设中乡村特色缺失问题,必须对当下影响乡村特色的因素进行重构,进而为乡村地域特色营建提供理论支撑。

4.1 强化地域文化,延续生态观

受信息全球化的影响,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村民有时不加辨别的接收外来文化导致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发生转变。乡村内部建筑风格不一,有些旅游型乡村甚至出现大量非本地的复古建筑。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从思想上让村民认识到地域文化价值,重新审视乡村地域特色美,从而自发维护乡土特色。并且,传统的风水理念虽有迷信成分在,但大部分是人们长期与自然共处的智慧结晶,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需要有选择的继承与发展,延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

4.2 特色服务生活,融入新因素

4.2.1 功能需求 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村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注重乡村功能是否完善,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由于传统宗族理念弱化,乡村需求新的精神凝聚力,也产生了新的文化空间需求,如图书馆、活动室等;民居建筑也不再局限于居住功能,功能划分更加精细化,如居住、厨卫、会客等,有些旅游型乡村需求的功能空间更加复杂,这些都对传统空间产生了冲击。

4.2.2 乡愁情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乡村消失,许多村民搬离旧居,乡村生活成为令人怀念的过往,乡愁情怀成为现下乡村旅游的本质吸引力,乡村旅游带来经济增长,乡村地域特色也在乡村建设中得到重视。

4.2.3 政府政策 如今,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乡土文化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调乡村建设要保持地域特色,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都对乡村地域特色建设提出要求。

5 结论

豫南乡村空间受多元文化、宗族观念、风水理念及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建造技术、防御需求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很强的地域特色,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整体空间与自然融合度高,形态多变常见的有带状、块状、组团状;公共空间尺度宜人、场所感强,但空间指引性很差防御性强;院落空间常见的有三合院、四合院、一字型、L型,且建筑色彩、装饰具有很强的生态审美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豫南乡村空间特色形成因素中风水理念、宗族观念、多元文化等内在影响因素弱化,外在影响因素中自然环境不变,经济水平、建造技术增强,防御需求消失,这些都导致乡村特色消退。在当下乡村生活中需强化地域文化、延续生态观,融入新的影响因素,以此重构乡村特色影响因素,为延续优秀乡土文脉提供理论借鉴。

猜你喜欢
豫南街巷民居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雨中的街巷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豫南春茶
奇趣民居
豫南民俗文化的困与发展
基于旅游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