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水工文化记忆:“马头”地名源流考略

2021-09-02 02:44徐业龙
江苏地方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头护岸安澜

◎徐业龙

(淮安市淮阴区政协文史委,江苏淮安 223300)

题 记:很多人到过都江堰,知道“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首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其实,“马头”也是一项水工建筑,其作用和“鱼嘴”很相似。而由工程名称演变为地名,又赋予“马头”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地名是人们对特定方位、特定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地名的来源及更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地名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中最具特色的文化记忆。2018年,淮安市淮阴区在乡镇布局优化工作中,恢复使用了高家堰、王家营、古清口、新渡口等具有文化积淀和历史印证的老地名,而这其中“码头镇”恢复为“马头镇”最受各界关注。

一、“马头”原为水工建筑

“马头”是埽工的一种,即“马头埽”。埽工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用于护岸、堵口、筑堤等工程的水工建筑物,埽就是用梢芟、薪柴、竹木等软料,夹以土石卷制而成的水工建筑构件。每个构件叫埽捆,简称“埽”。将若干埽捆连接修筑成护岸、堵口等工程就叫“埽工”。埽工技术起源于先秦时期,比较成熟和普遍运用于宋代,宋代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埽工都是堵口和护岸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顺水坝俗名鸡嘴,又名马头。专为吃紧迎溜处所,如本堤水刷汹涌,虽有边埽,难以久持,必须将本堤首筑顺水坝一道,长十数丈或五六丈。一丈之坝可逼水远去数丈,堤根自成游滩,而下首之堤俱固矣。”[1]v4马头埽用以挑溜护岸,又称挑水坝、顺水坝或迎水坝,俗称“鸡嘴(叽嘴)”“马头”。

“马头埽”往往用在水利工程的关键处,在堤防迎水之处,为防止堤工受损,顺流斜向建坝,以抵御大溜顶冲者。张鹏翮《治河全书》之“修防事宜·卷埽下埽法”曰:“建筑挑水坝之法。凡黄河迎溜之处,宜建挑水坝,又名顺水,又名矶嘴,又名马头,其功最大。”[2]古代对于水工建筑与水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河槽变化的影响,东汉时期已有初步认识,河流挑溜治导常常和保护堤岸结合在一起,主要是为了约束水流、调整河槽,有时则主要是为了保护堤岸。用挑溜建筑护岸,东汉有八激堤,宋代这类建筑就十分丰富了,《宋史·河渠志》所说:“马头、锯牙、木岸者,以蹙水势护堤焉。”[3]“马头”“锯牙”都属于挑水坝,即在河堤内当激流顶冲之处修筑一系列短挑水堤坝挑溜护岸,依平面形状看,这些短坝并行排列形如“锯牙”,单个的挑溜建筑伸入水中则状如“马头”。

淮阴清口区域是大运河上历史最为悠久,使用时间跨度最长、最具连续性的枢纽。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清口成为黄淮运交汇之地,向为水利重地,在河势湍急迎溜险工地段,为防止河流侧向侵蚀及因河道局部冲刷而造成的坍岸等灾害,使主流线偏离被冲刷地段,建设“马头”工程用以挑溜护岸成为必然选择。潘季驯《堤防告成疏》言:“岁防清江浦外河。内外相隔,仅同一线。河势湍急,迎溜埽湾卷埽护岸,名曰‘鸡嘴’,冬春帮护,深下密桩,用石甃砌,方为永久。”[1]v12潘氏所言“鸡嘴”,就是本文所述的“马头”工程。黄河夺淮,侵及运道,及至明朝初年,运口迎溜之处“马头(鸡嘴)”工程被视为要工。依据《〔咸丰〕清河县志·图说》卷一所载“明万历六年河口图”等资料分析,明嘉靖以前所建的“马头”工程,就位于运口迎溜险工之处,其核心区在今官巷、御码头为中心的一片区域。

“马头”工程干系重大,每年的工程维护也极其讲究。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三记载:“清江浦内外河相隔仅得一线之堤,最为吃紧。况黄河自清河县出口,由西射东,势甚湍急,然扫湾迎溜之处,不过一百五十丈,止是卷筑鸡嘴六道,每道相去二三十丈不等,阻隔来流,复于鸡嘴中间卷埽护岸即可支持。然仓促筹办未免张皇,若于冬春之间卷筑大埽,帮护老堤,埽外深下密桩,内用两笆两席以护埽,亦如岁防高堰之法,自可无虞。”[1]v3潘季驯总理河道,在原有运口护岸工程基础上增建六道“鸡嘴(马头)”,由其工程完备后尤心存担忧,可见“马头”工程之重要。

运口“马头”工程频繁出现于《明史》《清史稿》以及各级官员的奏疏等史料中,也屡见于明清时期各类典籍的舆图之中。以“马头”工程建设为发端,历代修筑了治黄、导淮、济运、通漕、减灾等一系列关键工程设施,构成了复杂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清口黄淮交汇处区区一隅,就堤坝而言,先后建有康熙御坝、汰黄堤、顺黄坝、束清坝、拦黄坝、顺清坝、清口五坝、盖坝、济运坝、顺水堤、临湖堤、转水墩、分水墩、木龙等工程,几乎涵盖了各种堤坝类型,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在清口,“马头”工程本身是要保护原有堤岸,还通过挑溜、改变河势来达到整治河槽的目的。清代康乾时期,“马头”还与转水墩(旧大墩、新大墩)等工程一起,起着控水、导水、引水的作用,淮河、洪泽湖之水通过“马头”“转水墩”等工程控引,七分敌黄,三分济运。

二、“马头”作为地名的历史由来

中国大运河的贯通以及漕运和民间商运的兴盛,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增多,商品流通的繁盛,带动了运河两岸城镇的经济发展。“马头”作为大型水工建筑,起到了护堤、控水等作用,其与陆地连结部分面积巨大,因其控扼运口,地当冲要,加之地势高亢,吸引了大量居民前来居住或经商,日久人烟腾茂,市井繁荣,遂为大镇。“马头镇”地名首见于明嘉靖年间,《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第三十三卷记载: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赣榆倭流劫海州、沭阳、桃园等处,至清河阻雨,徐、邳官兵分道蹙之,歼于马头镇民家,斩首四十一级。此贼自日照登岸,不及五十人,流害两省,杀戮千余人,至是始灭。”[4]由此可知,最迟在明嘉靖年间,马头镇已经成为淮河流域和千里运河线上著名市镇。

马头镇地当冲要,张煦侯《淮阴风土记》曰:“马头实为水埠,运河绕镇三面,成一锐角湾;西与张福河接,谓运口;其东制以三闸,其南镇以五坝。漕舟北上,游客西来,兹地实扼其襟吭。”[5]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是南北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庞大的消费需求刺激了运河两岸城镇工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马头镇是清口地区的文化地标,在清代以前的档案史料中,不管是皇帝御旨、大臣奏折等文字材料,还是有关河工的一些图表,“马头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地名。

清末民初,马头极盛。当时,鄂、豫、皖等省沿淮而来的船只必经淮、运二水交汇的马头,而后入运河北上南下;江南诸省进京赋粟纳贡的舟楫必经马头惠济三闸(惠济闸、通济闸、福济闸)而北去。三闸上下水位落差甚大,水流湍急,航途艰险。船头上要绞关,下要把舵。船只日积200-400只,停泊绵延十数里。为免过闸之险,自淮河上游下来装豆麦的船只到此必卸货中转,改装盐包、煤油、布匹、杂货回皖;江南船只则卸货改装豆、麦、花生油、酒归去。数省之商贾靠运销货物发财,当地劳工靠开船、搬运致富,保卫团、商团却靠收捐敛财。当时马头市井繁荣,仅豆麦粮行就有近30家,猪行五六家,鱼行3家,炭厂3家,每家均有四五万吨至十余万吨的转运码头。山东、安徽以及江南诸省商人在马头建厂设店者较多,有翠花春、四巧园、裕新园、鹤来园大小饭店40多家,茶馆27家,大香肆2家(盛太和、刘太和)。丹徒朱氏恒顺一家就曾在此开设恒顺、恒裕烟店、恒茂五洋百货店、恒盛(或恒太)酱园、恒源茶食店5家店铺,每家都有10间以上的店房。朱氏还花巨资在茂盛街恒盛酱园旁兴建朱氏别业,名为“甘园”。“甘园”建筑群形式独特,规模宏大,民间有“九十九间半”之说,与王家大院、惠济祠并称马头三大景观。园内亭台楼阁,池塘水榭,假山怪石,砖雕石雕,花坛盆景,建筑艺术精湛。门前下马停车者尽皆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漕帮大亨。

马头镇街道格局基本维持原有的总体鱼骨状格局,纵向鱼脊为安澜古街,北起圩门口,南至头坝。与安澜街垂直交叉的“官巷—兴盛街”位于大街南段,西侧通往御码头、东侧通向东岳庙和头闸(惠济闸),历史上这里是最繁华的街区。其它与安澜大街垂直的小巷主要位于安澜街西侧,其中大部分通向与安澜大街平行的临河后街,多有石砌台阶相接。兴盛街有一砖砌门楼,正面刻“安澜马头镇”,背面刻“瑶池西望”,兴盛街门坊为1927年马头市商重建。安澜街西侧通向御码头的官巷,传说韩信少年时曾经流落于此。明清时期,巷口建有砖砌拱券式门楼一座,1966年拆毁,1983年重修。西面书“襟带河湖”,东面书“韩侯故里”。官巷与安澜大街交汇处设官巷门楼,朝大街一面书“官巷”二字,另一面书“控引淮泗”四字。紧靠万花楼南侧有同庆巷老门楼一处,上有“同庆巷”三个大字。

安澜马头镇

三、从“码头”改回“马头”:恢复地名的原有文化意蕴

查考地方文献,“马头”地名一直沿用到1936年。成书于1933年的《淮阴风土记》一书,在叙写马头风物时一律使用“马头”地名。今天到马头镇进行实地考察,也会发现镇上一些民国早期的古迹遗址如“安澜马头镇”“马头官巷”等,也都使用“马头”地名。

“码头”作为地名,始于1936年,根据1996年版《淮阴县志》的记载:是年淮阴县第一区下辖15个乡、镇中,首次出现了“码头乡”的地名。1939年至1945年,淮阴县国、共、日伪三种地方政权并存,各有行政区划。除了国民党地方政权曾短期恢复使用“马头镇”地名(同年6月起即称“码头”)外,三种地方政权均使用了“码头乡”的乡镇地名。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18年6月,一直将“码头”作为乡、人民公社、镇的名字。

2018年7月后,淮阴区恢复“马头”地名,有着特别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虽然“马头”和“码头”只是一字之别,但是作为地名的文化含义是不同的。“码头”是海边、江河边专供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筑物;而淮阴历史上长期作为地名的“马头”则含有特定的水工文化含义。从秦始皇置淮阴县开始,今天的马头镇就长期为县治所在,“马头”地名不仅反映了淮阴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记载了淮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痕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作为千里运河线上最重要的古清口水利枢纽工程遗址所在地,马头被视为运河第一要枢,以清口水利工程系统和高家堰为代表的一系列治理保运的综合水利设施,在治河思想、工程规划和施工技术等方面体现了明、清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更反映了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伟大成就、创造精神与集体智慧,共同成就了水利科技史上富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工业革命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类智慧的反映,是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实物资料,将成为展示大运河的影响力和文化魅力重要窗口,决定了淮阴在中国大运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猜你喜欢
马头护岸安澜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高强度塑钢板桩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朝向马头的方向
基于新常态下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
内河生态护岸的选型与设计
加快黄河生态立法 守护“母亲河”健康安澜
自以为是 弄巧成拙
文科生
可爱的小马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