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明清古床木雕的古典美学意蕴与文化内涵

2021-09-05 18:27董名杰
美与时代·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

摘  要:在中国古代,床不仅仅是一件必备的生活用具,也是一件精美雅致的工艺制品,床的形态大小和雕刻工艺可以折射出拥有者的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宁海前童古镇所存之明清古床传承历史悠久,艺术审美与道德教化兼备,深刻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人情、礼仪教化,以及百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价值。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特性,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复兴的时代潮流下更显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明清古床;木雕工艺;儒家文化;古典美学;宁海前童

一、前童古床的木雕工艺

前童古镇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地处宁海县西南,北靠有“江南第一奇山”之称的梁皇山①,南接状元峰②,梁皇溪与白溪相互环绕,山水交汇,两间平地。南宋宁宗时期童氏先祖童潢就赞誉这片土地“二水环流,势若天马云行,铁狮绕地,灵秀蜿蜒,可为子孙久远计”,遂迁徙家族于此,以九宫八卦布局村落,始有前童古镇。自此,童氏一族在此繁衍生息,勤耕劳作,以儒治学。明初,族长童伯礼创办石镜精舍③为子弟学习之所,两次礼聘方孝孺讲学,奠定了前童儒学之乡、诗礼名家的基础。数百年来,童氏一族始终秉承儒学之道,以耕读敦睦、礼义育人为原则,重视文化教育,历代人才辈出,成为整个宁海甚至是整个浙东地区的名门望族。

明清以来,前童既利用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的天然优势发展传统农业,又发挥宁海乃至整个浙东地区交通中转站的商业优势来发展工商业,使当时的前童在文化兴盛之后又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发展。童氏族人无论是功成名就后的致仕归家,还是生意隆兴之后的衣锦还乡,都会大兴土木,建成祠堂、书院等家族公共性建筑,也会大建豪宅以彰显声望富贵,但所有建筑皆遵循先祖童潢的九宫八卦布局,层层相替。于是在数代童氏族人的兴建之下,前童村落规模日盛,古院林立、庭水相连,前童古镇也成为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古镇。在明清封建专制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礼制法规日趋严苛,大到建筑宅第,小到车马服饰,均有严格限定,童氏族人所建之宅第必然也要严守。加之先祖八卦布局的环境设置,使得所建所规均不敢逾越,这就使前童古宅在规模上大大受到了限制。因此,当地士绅只得将目光转至室内布局或是物品装饰之上,从而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方面享受。因此,促进了前童地区的民间手工工艺不断发展,前童也因此“被称为‘五匠之乡(木匠、漆匠、泥水、石匠、裁缝),行行都有身怀绝技的代表人物,其间尤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1]28。

前童本就注重文化教育,以儒学之乡闻名,加之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经济與文化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前童民间手工工匠们在儒学氛围浓郁的文化环境之中得以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又受益于经济发展和包容开放,在与外界的交流之中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地区的雕刻技艺和艺术理念,最终完美地形成了自身有关雕刻工艺的美学理念,并融入各种经典的传统文化题材,“使民间工艺美术的创造往外带有鲜明的社会性色彩和主观性色彩”[1]29。雕刻图案的题材以人物山水为主的文化典故或是名人轶事为主,起伏有致、形式繁多,色彩上火红艳丽,又以镂雕、浮雕、深雕、浅雕等各种雕刻技法的综合运用,形成了越来越精细的雕花床,玲珑剔透又恢弘壮观,古朴中有典雅,浑厚中见灵蕴。当雕花床发展到极致,即雕刻的细致和装饰的豪华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时,就产生了雕花床中的极品——“千工床”,顾名思义,可知千工床制作所需时间之长、费工之大、做工之华。

二、前童古床木雕的艺术审美特征和文化心理表现

儒家文化自汉代以来就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中国古典美学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突出“仁”与“礼”。孔子所主张的仁德之美经过不断传承,至宋明时期理学的兴起,将传统儒学加以改造和重塑,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更是将这种美学思想推向了高潮。前童地处浙江宁波,与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相近,在帝都的文化辐射之下,深受理学思想熏陶,是有名的儒学之乡,不仅形成了严格的宗族宗法制度,也以儒治学,要求族人子弟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伦理道德,儒学思想渗透到了前童古镇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前童社会稳定的思想维系。以儒学为核心的古典美学也因此成为了前童古床木雕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准则,古床木雕也是儒学思想在艺术上的经典呈现,在内容题材上突出儒家伦理道德,重视人伦之情,在表现形式上讲究精雕细琢,彰显淡雅之风。

(一)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儒家向来主张以善为美,道德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首要之义。自宋以后,儒释道三教日益合流,老庄的自然美学思想也与儒家美学思想相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亦为后世历代文人所推崇,其时以山川水墨为题材的平淡清新的“文人画”蔚然成风就可见一斑,这种自然本真之美与儒家传统的以善为美的结合使真善美高度统一。

以善为美,以真为美,善承载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现了万物真实自在。在前童古床的雕刻题材中,不仅有反映儒家所主张的忠孝节义的内容,也有表现文人归隐、自然和谐的人文情怀。前童古床雕刻的图案内容重视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其间所表现的‘渔、樵、耕、读、‘二十四孝等内容,和‘耕读传家、‘敦孝悌等儒家理念遥相呼应”[2]77,如舜屡遭继母和弟弟的迫害,却依旧恭顺继母、慈爱弟弟,孝行令天地为之感动;如士子寒窗苦读,最终状元及第,一举成名天下知等题材均在古床雕刻中有所反映。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儒家道德的感染,从而逐渐影响社会主体的价值理念,人们就会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起到教化百姓、维系宗族、稳定社会的功能。

在儒家经典义理的传统主题之外,前童古床木雕也时常刻有诸如梅兰菊竹“四君子”、竹林七贤醉酒清谈、八仙相聚纵逸山水等亲近自然的内容。特别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与寄托陶渊明隐逸自得之情的菊花更是受到雕刻艺人的喜爱,这也是人们所向往的精神生活在艺术之中的反映。以真为美在内容上表现为追求自然和谐,寄情于山水之间,在形式上则体现为朴实自然的天然美感。前童古床的木雕艺人们运用镂雕、浮雕、深雕、浅雕等各种雕刻技法,做到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诸多人物、花草等雕刻造型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处处给人以精美之感。在色彩上则讲求火红艳丽,偶尔漆金,很少有其他彩妆,显得单纯质朴,正是古时童氏族人追求家庭富贵、家族昌盛情感的真实流露。这种将生活愿望与生活事物紧密相连的创造,无论是创造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够在其中得到最本真的审美愉悦。

(二)浪漫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经典结合

床本是一件必需的生活用具,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仕宦豪门之庭,还是寻常百姓之家,休息就寝都离不开床。而当工匠艺人们将一身手艺与满腔情懷倾注于床时,床又成为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欣赏称道,这一巨大的转变,亦或是一种完美的融合,当归功于于精美细致的木雕图案。因此,前童古床木雕可以说既依附于床,源于生活;又超脱于床,造就生活,具有物质实用和精神审美的双重功效。

前童古床的木雕工艺本就为床而生,首先就是要保证实用性。例如,在前童古床的楣子、栏杆、窗棂等部位,工匠们多采用透雕的方式,除了雕刻的物像和所必须的连接之处外,其余地方全部掏空,既保证整张床不至于太过封闭,使大床的内部及妆台都可以通透看到,兼有采光、挡风的功能。也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挂放物件,如睡觉之前脱去的衣物等,特别是夏天安装蚊帐之后,可以将蚊帐前面撩起挂于连接之处,保证床的透气性。再如床的扶手,则多应用圆雕,也可以称之为全雕,即把整个扶手雕刻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多为瑞兽麒麟或是含苞待放的莲花,极具三维空间的艺术美感,使扶手在发挥实用功能的同时又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此外,静看前童古床,大到床罩、楣板、围栏,小到抽屉、扶手、妆台,均雕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或是仙侠名士,或是花草鸟兽,纤毫毕现、栩栩如生,表现出丰富的装饰之美,既有忠孝节义的体现,又有归心自然的寄托,以德感人,喻情于物,蕴含强大的教化之理。工匠们倾注热情于古床,用尽心血将整张床雕刻得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使艺术审美价值在现实物质中完美体现。与此同时,他们的雕刻也不乏对生命本真和理想信念的追求,所雕所刻尽显人文情怀,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圆满人生的期许,让生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表达。

前童古床木雕虽依附于床,极尽实用,但又超脱于床,不失浪漫,使床的实用价值与工匠们的艺术创造完美融合,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前童古床主要产生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弱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商业资本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新兴的市民阶层也日益壮大。这些重大的时代变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便是初步形成的启蒙思想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形成了冲击,“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受到了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挑战,这种思潮无疑对当时的美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浪漫主义美学开始兴起,崇尚个性、尊重情感也成为当时前童工匠艺人们的审美追求,当他们将这一美学理念应用于古床雕刻之中,使得古床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这种浪漫风格主要体现在木雕图案的造型上,工匠们有时候不会拘泥于具体的自然物像,而是喜欢用夸张变形和意象表现的手法,所刻画之人物不注重五官表情,不着意人体比例,往往主要人物大,次要人物小,甚至会出现上大下小的人物。对于工匠们来说,他们真正所要突出的是人物动态的传神写照,以此来展现人物形象。例如前童目前所保存的童保暄的“千工床”,其中所刻画的人物大小与周围花木无二,他们或坐或躺,神态慵懒,似乎徜徉于美好的午后休闲之中难以自拔,虽有失比例,但却充满生机,可谓是真正的“大巧不工”。

(三)灵动与静谧的和谐交融

儒家历来崇尚中庸之道,“中庸”成为古代哲学的经典理念,亦是道德规范的重要指导,“在美学上的意义则是导致‘中和审美观的产生”[2]81。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3],“和”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的审美尺度。前童古床的工匠们也将“和”完美地融入了木雕工艺中,既凸显静谧之感,又深蕴灵动之意,两者相辅相成,相伴相生。

古床雕刻内容则以再现儒学之道和寄托文人情怀为主,以木雕来承载文化道德,明忠孝节义,显仁爱祥和,洋溢着浓郁的书卷之气;以木雕来表现山水之乐,多名人雅士、花鸟鱼虫,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论是哪一种,都能抚平烦躁,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具有一种静谧之美。也有许多雕刻图案总是重复出现,如以透雕手法雕刻的窗棂,布满各种相连的格子,这些格子多呈各种几何图案,偶尔组成花草的形状,按一定规律重复呈现,给人以一种鲜明的节奏感,顿时感觉容易亲近。另外,前童的木雕工匠们将浮雕、透雕、圆雕等各种雕饰技法都充分应用于古床雕刻之中,使各种雕刻图案都得以精美呈现,栩栩如生,犹如“跃然纸上”。特别是以圆雕技法雕刻的扶手,予以全方位的雕刻,展现出三维立体之感,有如活物一般,而以浮雕技法雕刻的各种人物形象,动作传神,形象毕现,虽是静物,却生动活泼。

三、结语

宁海前童古镇所存之明清古床源于生活,根植文化,其木雕工艺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精细雅致,集审美与教化于一体,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和古典美学观念。当我们的目光聚焦于此,就可以回首过去,了解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愿望。这不仅是一种时代的烙印、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民族的情结。

注释:

①梁皇山,位于宁海县城西面,前童古镇北部边境,主峰768.2米。《天台山全志》载:“在宁海县西三十里,旧传梁太清末侯景作乱,陈霸先兵起,有王子避地于此,故名”,所以被称为梁皇山。

②状元峰,位于宁海县城西南,海拔544米,三个山峰状似元宝。南宋右丞相叶梦鼎曾在此山苦读,后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入仕,故被后人称为状元峰。

③石镜精舍,精舍,即古时书斋、学舍。石镜精舍为明初童氏族长童伯礼所创,内置方孝孺之像,上书人间正气,是宁海乡村历史上最早的书院。

参考文献:

[1]顾希佳.前童:古村落的活化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88.

作者简介:董名杰,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儒家文化助推核心价值观培育
儒家文化对韩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试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论儒家文化中生态文明哲学思想的意义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历史教学中借鉴儒家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研究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儒家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