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三个一”视角下“同课异构”的探索实践

2021-09-05 09:11俞培明俞志波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练运球形式

俞培明 俞志波

“同课异构”是现今教研活动中频频出现的一种教学研讨模式,也广泛应用于教学比武、教师招聘、职称评审等活动中。对于“同课异构”的概念,可综合表述为将同一教材内容,由不同的执教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整合,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构成不同的教学结构,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显现不同的教学内容,达成不同的教学效果。这种上课的形式,使执教教师各展所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课后研讨百家争鸣,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作为国家课程的地方方案,提出了“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明确了“教什么”,通过“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明确“具体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有了明确的指向,课堂教学应规范清晰地体现流程,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提出的“学练三个一”。即每堂体育课围绕教学内容设置学练内容,从学习形式角度构成“学、练、评”一体化教学,从学习过程上看就是“练习—复习—再复习”的闭环提升的过程,从学习能力上看就是“易—中—难”循序渐进的发展,从而形成“单元计划—课堂结构—身体练习”层层落实,提高了教师对课程体系的理解,增加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可操作性,为创设同一种身体练习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提供了思路。由此,笔者认为,在“学练三个一”视角下,同一学练内容,根据动作和环境的变化,可以形成多种练习方法,根据任务的不同,可以制订多种学练标准,从而体现“同”课本质,构出“异”样精彩。

一、创设不同标准,以“多种形式”构建教学单元

《纲要》制订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是在单元计划中提出了“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内容标准”是指学生应该掌握、能够掌握哪些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同一教材在不同水平阶段所确定的水平标准,或者同一水平选择不同教材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即教什么;而“表现标准”是对学生掌握“内容标准”的熟练程度的规定,即学习某个内容后应该表现出的程度水平,也就是“教到什么程度”。

1.“内容标准”单元化,抓住“同”的本质

教师在“同课异构”时,针对同一“内容标准”,应思考如何构成教学内容,将本来相对独立的一个课时或几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拓展或整合成几个课时的教学单元,从“技术、体能、运用”3个维度合理分配课时,使同一“内容标准”的教学更加丰盈。如,在思考如何教授水平二《篮球:原地运球》内容时,采用3个维度构建教学单元,制订更多、更细、目标更加清晰的内容标准:《原地运球的动作方法:左、右手运球》《原地运球的练习方法1:高低运球》《原地运球的练习方法2:看信号运球》《原地运球的运用方法1:运球比稳》《原地运球的运用方法2:运球竞速》,形成水平二《小篮球:多种形式的原地运球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的教学单元,通过细化、重构,形成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同一“内容标准”构出不同的精彩课堂。

2.“表现标准”多样化,构出“异”样精彩

对于相同的“内容标准”,不同教师在设计“表现标准”时,总能各显神通。通过制订课的教学目标,从认知角度,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使学生能够说出……”描述成为“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包含:动作名称、动作结构、几种形式等信息)的方法,指向更加清晰;从技能目标出发,则通过多种练习的形式,即“行为”,根据技术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即“条件”,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者教到什么程度,即“标准”,这样的3个要素,让目标明确、指向清晰、操作方便,教师就会从多种形式的练习中进行思考,从而得到“同而不同”的练习方法,“同”的是相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是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构成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以达到“异”样精彩的效果。以《原地运球的练习方法1:高低运球》为例,从“条件”角度出发,即在什么环境或者情境下完成高低运球,如“不同节奏高低运球”“不同方位高低运球”“不同身体姿态高低运球”“不同信号高低运球”等;从“行为”角度出发,即做什么、怎么做,如,“2高3低连续运球”“左高右低运球”“1高1低换手运球”等;从“标准”角度出发,即做到什么程度,如,“不丢球”“按節奏”“连续变化高低运球”“规定时间比多”“规定次数计时”等。针对同一个“内容标准”的教学,通过设计不同的“表现标准”约束,最终达到“学会”的目的,要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增加学生学习和挑战的兴趣,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呈现出“异”样精彩的课堂环节。

3.评价标准系统化,量化课堂表现

《纲要》指出一堂体育课的7项基本要求,即7个评价标准;市级层面又将基本要求分为主观评分和客观评分两类,以此来评定一堂体育课的课堂表现和教学效果。如,其中一个要求“少讲需多练”,具体标准为:基本部分练习密度要达到20%~25%,全课练习密度达到50%以上,这就要倒逼体育教师减少集中讲解的次数与时间,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练习。这样在设计课的环节时,教师将从组织形式、练习方法、学法指导、讲解示范等角度思考得更加细致,形成组织巧妙、方法合理、练习高效、趣味十足、氛围浓厚等课堂表现。

二、改变动作规格,以“练习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纲要》提出“学练三个一”,即“学、练、(评)赛”一体化教学,这也与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一一对应。特别是更加明确教学基本部分环节中,主要学练内容是什么,以及围绕“学练三个一”内容标准,设计多种形式的单一身体练习、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游戏或比赛,让教师理解“怎么教”“用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从而做到教学有效、有味、有趣,所以一个“优化”的主要过程。

1.多种形式的单一身体练习

单一身体练习即新授课动作(技术)方法、复习课练习方法、运用课的比赛(游戏)方法,将这些“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不仅强化了教师“教”的意识,更加注重了学生“学”的行为和方法,从不断的练习中明白这个方法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明白“学”是过程,是“会”的前提。根据同一个教材内容,教师会设定“先练后学”“先学后教”,或是“边练边学”的教学策略,这都是围绕“技术”这一主线展开教学的,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会”。

如,在水平二《多种形式的滚翻活动方法:后滚翻的动作方法》一课中,有的教师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根据后滚翻的动作规格,不同的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快速后倒——团身紧——翻掌贴肩——推手有力——成跪撑(或蹲撑),一步一步分解教,其中穿插滚斜坡、保护与帮助的环节,从而达成学会的目的。也有教师会采用“边练边学”的教学策略,先练习“后倒+前后滚动”,再练习“斜坡后倒+后滚翻”,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后倒速度快,能帮助身体做出后滚翻的动作,再进行“一次推手+后滚翻”练习,目的是利用推手的力量增加后倒的速度,替代斜坡借力的作用;最后通过“看谁滚得直”游戏,让学生通过翻掌贴肩控制身体形态,通过“完整后滚翻”练习,利用一次推手,增加后倒速度,利用二次推手(翻掌贴肩),控制身体的同时,推手有力,提高成功率,同样也达成了学习的目的。这样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不是一教一练的机械式操作,而是注重学生的体验,逐步引导学生“体验——反馈——再体验”,在练习中掌握动作方法,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趣味化,增加了学习积极性。更有前卫的教师采用“先练后学”的教学方法,课的开始复习前滚翻,提出挑战,进行反方向“后滚翻”游戏,在学生尝试过程中,强调团身紧是前、后滚翻的基础。将部分做出斜线或身体扭曲的后滚翻的学生作为“优生”,引出后滚翻开始动作——“蹲撑推手后倒快”代替前滚翻的“蹬地低头含胸”动作。此外,如果学生本身已经掌握一定的基本运动技能项目,或者动作(技术)方法是比较简单的专项运动技能项目,体育教师可尝试放手,先练后学。

新颖的学习形式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练习的同时,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达到“学会”的目的。

2.组合练习

组合练习可以是结构层面的技术延续性的组合,也可以是动作关联性的“技术+技术”的组合,无论采用何种组合,目的都是丰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练乐趣。

如,结构层面的技术组合练习,在水平二《多种形式的助跑跳跃动作方法》一课中,通过助跑起跳摸高解决踏跳衔接的问题;通过设置一定高度的标志物解决提膝收腹的腾空问题;在强调落地稳的技术环节,为有效解决屈膝缓冲的动作,组合一个“鸭子步走”的体能练习。通过组合练习,既能有效解决屈膝缓冲,又能锻炼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根据结构层面的技术要求延续性练习,又能发展该项目所需的体能。

如,“技术+技术”层面关联性的组合,在篮球教学中,将学过的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运球+传球、运球+移动、进攻+防守、运球+传球+投篮等技术有效组合。这不仅能丰富教学手段,还能培养比赛意识。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并提高技术动作运用的难度,达到为了“用”而“会”的目的。在体操技巧类项目中,将前滚翻+后滚翻、后滚翻成跪撑+跪跳起、坐位体前屈+肩肘倒立、滚动+仰卧推起成桥等技术有效组合,可改善技巧类项目教学的枯燥乏味,同时多角度发展非正常体位下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柔韧性和连贯性等体适能。

这些通过改变动作规格,以组合练习优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也让学生的单一动作(技术)得到延伸和拓展,内化技能,并在不同练习中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3.游戏或比赛

任何运动技能的学习,最终都要“会用”或者“会比赛”,赛是“学练”的外部刺激,也是展现“会”的舞台,是最直观的一种评价形式。在课中,教师创设比赛或游戏时,应尽可能还原各运动项目的真实情境,通过运用展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如,在水平一《多种形式爬行方法和游戏:不同方向的爬》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任务式的练习形式,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单中所有项目的练习,并且在完成任务时,有尝试、有纠错、有提高,从而使练习效果成环形螺旋式提高。也可设计菜单式的练习形式,以“菜单”的形式,任由学生挑选其中几种练习内容进行练习,部分学生未选项目由选项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练习,大部分甚至全班未选的项目由教师讲解示范,组织学生模仿和过关练习,所有练习指向性明确,最终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还可进行创设情境式的练习形式,如,设置“斯巴达勇士挑战赛”,利用软式跳箱,设置单个不同高度的爬上、爬下练习,连续过几个不同高度的障碍爬练习,再到最后连续过几个不同高度的爬上+跳下+前滚翻,还可接匍匐爬行。

三、变化外部环境,以“组织变化”呈现多样学练

1.多种学习小组合作,丰富教学形式

多种小组合作,旨在丰富组织形式,呈现多样的学练方法。如,人数多样、点位多样、不同颜色标志物、分层合作学习等诸多小组合作形式,使课堂呈现出组织形式丰富、队伍调动巧妙、器材利用合理等不同新意的画面。

如,在足球教学中,不同教师可通过人数、球数的变化进行多种小组合作设计,有2人1球、4人2球、每人1球、多人多球、不同人数互换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呈现不一样的练习方法。这些练习都是为了呈现球类学习需要“身体对抗”的项目特征,并且能够提高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又如,在体操技巧类教学时,教师通过2人1组、4人1组、1列横队1组等多种组织形式,既能起到该类教材需要“保护与帮助”的作用,提高动作质量与课堂安全,同时又能监督对方学习,以及评价对方的动作掌握程度,起到优化技术的作用。再如,在田径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有的教师选择开展小组竞赛、对抗、积分、评价等不同组织形式,有的教师选择分性别要求不同、分人数团队不同、分项目得分不同、分等级晋级不同等教学形式,豐富课的组织形式,显现不同的教学风格。最终将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组织形式的教学,求同存异,同在固化某项动作(技术)的要求,而不同的小组合作形式呈现,优化动作技能,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2.多种学习任务形式,改进教学方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提出,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体育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学练内容的任务单轮换练习,既能了解不同的学情,随时改进教学内容,又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差异的需求,在制作学习任务单时,体育教师可以是“一站式”的由易到难的递进式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步步为营;也可以是“菜单式”的选择性练习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几项或者全部,从而得知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或是学习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再通过教师指导练习方法,在练习中学习掌握技能,还能在全部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排列组合;“挑战式”的练习形式,可以是项目性的挑战,可以是成功率的挑战,还可以是学生间的挑战,体现不同的课堂氛围,学练目标逐渐达成,做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通过不同的一站式、菜单式、挑战式的排列组合练习,让课堂学习异彩纷呈。

3.多种教学环境营造,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环境的营造,主要通过场地、器材、音乐等设置,让学生需要利用已学或者需要掌握新学的动作技能才能获取成功、取得胜利或实现目标。

如,在水平二《多种形式发展学生跳跃能力》一课中,教师通过器材设置,将截取不同长度的PPR管与弯头连接,将管子组装成简易的趣味篮球架,既可以是适合连续双脚跳的障碍高度、连续单脚跳的障碍宽度,当然也可以组装成不同几何图形的多种方向跳跃、不同高度助跑摸高,还可以是直跑屈腿跳高、助跑跳远等练习内容,通过不同的环境布置,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技能,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场地的布置,在操场布置不同高度、不同远度、不同数量等真实场景布置,使学生强化技术动作,完成目标,从而获得成功。教师也可以是通过不同的声音,以音变换跳跃形式,犹如“闻鸡起舞”,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到主动地运用技能,使动作技能内化为自身的专项活动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并终身陪伴,为学生所用。

在《纲要》指导意见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摒弃以往只是简单在教学环节上进行不同设计,应更深地挖掘其他方面,将“方法”作为教学内容,无论是教学环节、学练内容、学练标准、学法指导,还是教学环境条件变化等,都进行变化或重构,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感受除了掌握单一的运动技能外,还能提升运动能力。这样的课堂才会具有从“碎片式”教学整合到“项目化”教学。

猜你喜欢
学练运球形式
完形填空一则
小议过去进行时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幼儿园大班篮球运球活动的实践探索研究
网络纲环境下作文纲目评价的使用效应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高校快乐体育教学探析
“双人运球”乐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