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卒章之“志”“气”“情”分析

2021-09-05 01:58李雨婷
牡丹 2021年12期
关键词:鲍照行路难思妇

鲍照以组诗形式写出了《拟行路难十八首》,在愤懑郁结的情感背景中,每首诗的末句所表达的重点不同,使每首诗既各自独立,又统摄在同一个主题当中。

鲍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他高唱着“余当二十弱冠辰。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但步入仕途之后才发现等级制度并不是轻易能被打破的。鲍照的胸中既有对门阀士族的不满,又有对善于投机钻营之人的不屑,还有对政治斗争和整个时代走向的恐惧。《拟行路难十八首》便是这位才高位卑的诗人发出的不平之鸣。

“拟行路难”是“行路难”的仿作。学术界认为《拟行路难十八首》非一时一地所作。人生经历的不同、客观事物的变化使鲍照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但是这十八首诗的情感基调是相似的,有许多佳句令人眼前一亮。因佳句多集中于末句,故本文以末句的情感特点为依据,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一、言“志”之句——清新俊逸、发扬蹈厉

鲍照诗歌素有“险俗”的特点,诗“险”是因“志”贯穿其中。正如明朝陆时雍《诗镜总论》中所说的“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俊逸鲍参军”,都体现了“志”在鲍照诗歌中的清俊之气。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鲍照诗歌中的“志”是以愤懑郁结为情感背景,虽然倾向于直抒胸臆、仰天长啸,但更多的是戴着“枷锁”的。

《拟行路难十八首》末句中侧重“志”的有四首,分别是其三、其六、其十、其十五。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开头两句中,一股凝滞抑郁之气便已郁结心中,两个问句更是让志短之人不敢直视。而后描写了辞官之后温馨的家庭生活图景,但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所以,这显然是故作轻松、自我安慰之语。末句一改之前的轻松,慷慨之志横空出世——“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之前胸中万般滞涩之情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磊落凌厉之感扑面而来,真可谓惊心动魄之辞!

其三(璇闺玉墀上椒阁)的开头写一位字金兰的女子爱而不得的苦闷,情意缱绻,但末句笔锋一转,“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一个“宁”字透露出作者借金兰之口传达的决绝之意,宁愿像水鸭双栖草野间,也不愿如孤独的鹤一样,高翔于云间。

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先写“柏梁台”“阿房宫”“歌姬舞女”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末句“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中,“任意”是作者内心渴望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不留遗憾的表达,“莫令”二字以否定形式加强了诗歌表达的语气,体现了作者反抗束缚、争取自由的强烈意志。这与其十(君不见蕣华不终朝)末句“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中,“纵意”抒发的感情类似。

二、使“气”之句——难言长叹、故作旷达

在制度的重压下,鲍照有时会发出沉重的怒吼,但《拟行路难十八首》末句言“志”的只是少数,更多的是抒发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可奈何的抑郁之气,以及拥有济世之志却无处施展的汹涌之气。

《拟行路难十八首》末句使“气”之作不在少数,分别是其二、其四、其五、其七、其十二、其十四、其十八。这些诗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难言”“长叹”为关键词的忍气吞声之作,二是故作旷达、近乎反语,表面慷慨,实则无奈之作。

第一类中,以“难言”为关键词的有三首,以其四为代表。“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意思是由于地势高低不平,导致水向四处流淌。这写出了诗人无法左右自己出身的现实问题,这不公平的制度是历史传统,更加深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力感,故诗人只能借酒浇愁。末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只能忍气吞声,任这不平之气郁结于心中,使人更为之纠结、为之不平。与之类似的还有其七(愁思忽而至),末句为“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作者于北门之外看见“松柏荆棘”,听见杜鹃苦鸣,其羽毛憔悴,仍忆往日“天子尊”,作者感受到了时代更迭、人世变换的道理,这股抑郁之气积压在心中;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末句“胡为惆怅不能已,难尽此曲为君忤”,作者在此处把难以道明之物由“言”变为“曲”,未出“难言”的范畴。

第一类中以“长叹”为关键词的有两首,以其十四为代表。开头为“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征夫虽已“白首”,但仍不知归期,还需要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苦苦挣扎。末句“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面对如此坎坷的命运,征夫没有放声呼号,而是不停地叹气,叹的便是这心中无可奈何、身不由己的悲哀之气。其二(洛陽名工铸为金博山)与之类似,诗中描绘的金博山极其精致、华丽,是女子爱情的见证。末句“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面对变心的男子,女子也未有过激行为,只是“长叹”,叹的便是这欢娱易逝、真情不再的苦闷无依之感。

第二类故作旷达、近乎反语之作与上文提到的言“志”之作有相似之处,两者均有磊落、旷达之感。不同的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在时代命运压迫之下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一种渴望挣脱束缚、敢于抒发真我的性情;此处的故作矿达、近乎反语之作反映了作者在时代的罗网中被束缚、难以诉说真我的无奈之语。此类作品以其五为代表,开头两句为:“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河边的野草在冬天枯萎、春天焕发生机、城上的太阳在今天傍晚落下,明天又会重新升起,作者由此联想到时光一去不复返,人的一生苦多乐少、盛年不再,自然事物衬托了人生的悲哀。末句“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面对不可把握的人生、沉沦下僚的命运,作者直言将命运交给苍天,但是很明显,这不是鲍照内心渴望的。

鲍照期待能有一个舞台供他一展心中抱负,但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把这无法掌握的命运交付上天。这里没有忍气吞声,但是却隐藏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股郁结之气虽得以抒发,但只是部分抒发,而这隐藏的真实想法会化作更加汹涌的不平之气,在作者胸中激荡。

其十八(诸君莫叹贫)与之类似,其中的“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是对“存亡贵贱付皇天”的重复表达;末句的“直得优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也是作者故作轻松之语,鲍照内心追求的不是优游卒岁,这只是仕途难行、壮志难酬时的慰藉罢了。这股抑郁之气虽有喷涌而出之势,但亦如上文所说,它隐藏了真实想法,只能在作者内心激发出更加强烈的郁结之气。

三、抒“情”之句——身世之感、不遇之悲

当面对无可奈何、命不由己的现实时,鲍照无论是沉默不语也好,仰天长啸也罢,这残酷的时代都不予回应。鲍照的心中有一份沉痛的悲情,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在《拟行路难十八首》中,末句侧重抒情的诗作不在少数,有其一、其八、其九、其十二、其十三、其十六、其十七,这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悲”“愁”为关键字,以“征夫”“思妇”的口吻抒发感情;另一类是感叹时光飞逝、盛年不再。

第一类中,写“征夫”主要是描述从军条件的艰苦、功业无成的无奈;写“思妇”主要突出了美人迟暮的感伤以及被人抛弃的凄凉。第二类是直接感慨白驹过隙。这两种表达方式抒发的是鲍照对于自己无法建功立业的不遇之悲与时光流逝、美人被弃的身世之感。

第一类以其十三为代表,此诗以“春禽喈喈旦暮鸣”起兴,点明“伤情”,而后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述从军历程。时光飞逝,“我”的白发已生,纵使暂时拔尽,但功业未就,明日又会长出很多白发。他乡遇故人,故人提起“我”的妻子,“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虽然“我”与妻子无法相见,但相互牵挂。末句的“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体现了“我”远征的无奈、夫妻分离的悲情。结尾看似轻描淡写,没有描写呼天抢地般的悲痛,但是通过“君怀”“不忘”,将悲情淡淡地散发出去,令人回味无穷。

与这种写法类似的还有其一(奉君金巵之美酒),开头列举了“金卮”“美酒”“雕琴”“锦衾”等华美事物,突出了器物的炫目斑斓、光彩夺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接着的“红颜零落岁将暮”一句瞬间使这所有的繁华都黯然失色,而末句的“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更体现了人生苦短、稍纵即逝的哀感沉绵。汉武帝时的柏梁台、魏武帝时的铜雀台,曾经歌吹沸天、热闹繁华,可白云苍狗、世事变幻,而今哪还有清音绕梁?

与之类似的还有其八(中庭五株花)。“西家思妇”见到飘落的桃花,思念起自己的丈夫。丈夫不在的日子里,思妇也无心生活,床席落满尘埃,镜子蒙上了一层污垢。末句“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借由思妇之悲抒发了自己如思妇般困苦惆怅的悲情。其九(锉蘖染黄丝)中,男子见女子“颜色衰”,便违背誓言,将其抛弃,而女子“还君金钗玳瑁簪”,不想再见到这些东西,进而触动内心的愁思,这种哀愁之情令人心伤。其十二(今年阳初花满林)中,男子与女子“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女子无心梳洗,勉强度日。末句“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意思是女子感叹自己孤独、不幸的命运,心中常常怀着悲伤之情。

第二类借时光流逝、年华易老表达作者功业难成的悲哀、無奈之情,以其十六(君不见冰上霜)为代表。作者以冰为喻,控诉世事艰难、百姓困苦的生活。末句“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用“削”来形容发落,通过描绘不修边幅、蓬首衰鬓的外貌,展现了浓重的落寞之情。与之类似的还有其十七,“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春天虽然生机勃勃、万物复苏,但萧瑟寒风乍至,生命之气顿时消失殆尽。末句的“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仍是感叹逝者如斯、时光催人,作者心中充满了浓浓的惆怅之情。

四、结语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末句以愤懑郁结为情感基调,或抒发自己不甘束缚、渴望突破阶层壁垒的俊逸之“志”,或在表面理智的躯壳中吐露内心抑郁的不平之“气”,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这些诗句向读者展示了伟大诗人鲍照的内心世界。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作者简介:李雨婷(2000-),女,山东临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鲍照行路难思妇
行路难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受气包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两手
鲍照乐府诗创作对南朝诗人的影响
朋友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鲍照与《拟行路难》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