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餐、食物与爱:人类学视角下的电影《饮食男女》

2021-09-05 05:31杨丹
电影评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共餐二女儿老朱

礼记有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并不仅仅指一日三餐的口腹之欲。作为文化符号的一个类别,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标识性符号,是维系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而与食物相关的食材种类、烹饪方式、用餐餐具、餐桌礼仪都反映出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地方性知识。《饮食男女》是华人导演李安1974年出品的电影,它与《推手》《喜宴》一起,构成了李安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家庭三部曲”,在《饮食男女》这部影片中,李安选择了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切入点,以亲情为叙事线索,讲述20世纪90年代一个台湾家庭中父亲与三个女儿之间的故事。影片以六次家宴为明线,通过对食物与爱的象征表达,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影片折射出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蕴含的共餐习俗、食物象征、身体记忆以及相关的仪式和家庭关系。食中传情,餐中表义,电影《饮食男女》从一个侧面阐明了中国的饮食与文化的关系,揭示了中国饮食的社会意义。

一、共餐:六次家宴为明线的电影叙事

共餐指的是同桌吃饭,“他不仅是一种消费食物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含义上的社交行为。”[1]组成一个家庭的成员通过一起分享食物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在中国“共一个火塘”“共一个鼎罐吃饭”“同吃一盆菜”都是用来形容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在相同的灶里吃饭,大家成为了兄弟姐妹,因此,作为家的共同体基本要素之一的同桌共食,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饮食男女》以六次家庭共餐为明线进行叙事,父亲通过每周未“不能缺席的家宴”与三位女儿联络感情、解决问题以及维护自身权威,在这个家庭中,每一次共餐都有“重要的事情宣布”,每一次共餐都成为家庭结构变动的分界点,因此,六次颇具仪式感的家庭共餐是《饮食男女》情节设置中最关键的一环。

第一次家庭共餐发生在影片的开篇,借助这次共餐,影片顺势将三个女儿的职业、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进行了介绍。大女儿家珍是一名化学教师,敏感而内向的她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二女儿家倩是航空公司高管,她时尚大方、性格开朗,是女强人的典型代表;小女儿家宁是一名学生,在一家快餐店做兼职,较为乖巧。三个女儿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家”字,这也是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节处理。作为厨师退休的老朱,他有一间厨具齐全、食材丰富多样的厨房,在为三个女儿准备星期天的晚餐时,剁、斩、刨、削、调味、看火、用料……每一个步骤都恰到好处的将老朱娴熟精湛的厨艺展现出来。老朱想通过每周未的家庭共餐来维系一家人的情感,三个女儿也深知“要回家吃星期天的晚餐,不去不行”“星期天的晚餐如果迟到,爸爸会翻脸”。然而从不同地方奔赴晚宴的三个女儿却各怀心思,食不知味,老朱原本想公开自己与锦荣的关系,却在二女儿家倩对“煨鱼翅的火腿‘耗了”的挑剔声中欲言又止,二女儿家倩宣布自己买了新房,想搬出来住的消息,又因老朱要去大饭店救场,第一次家庭共餐就这样不欢而散。

第二次家庭共餐的主角仍然是二女儿家倩,急于想离开这个家,但却不小心投资了烂尾楼,从报纸上了解到二女儿房产投资失败的朱爸爸轻声说“你还是可以继续在这里住下去的。”可见,即便家倩不断的反抗父亲的权威,但父亲却包容和原谅了她。

第三次家庭共餐,一向乖巧懂事的三女儿宣布“未婚先育”的消息后搬离了家。第四次家庭共餐,扬言终生不嫁要陪在父亲身边照顾他一辈子的大女儿家珍宣布恋爱,也匆匆搬离了这个家。原本是通过每周末的家庭晚宴来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不曾想老朱努力维护的家却在一次次的家庭共餐中慢慢宣告解体,女儿们相继搬离。

第五次家庭共餐是人数最多最热闹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有“外人”参与的共餐,就如老朱所说“既然大家聚在一起能吃饭,这就是缘份。”这一次,终于轮到老朱“有事要宣布”了,他想用心准备每一道菜,但却因为激动,又或许是忐忑,厨艺精湛的老朱这一次失误连连。老朱说“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依然可以过各顾各的日子,但大家心理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在作了一番不知所云的讲话之后,老朱终于借酒壮胆的宣布了卖掉房子与锦荣结婚的消息,晚宴在梁伯母的惊慌失措以及家人的不理解中结束,至此,这个由朱爸爸苦心经营的家彻底解体了。

最后一次家庭共餐是二女儿家倩与父亲的晚宴,最先提出要离开家的家倩最终却留守在这个装满一家人回忆的老屋,她继承了父亲偌大的厨房,而已经失去味觉的朱爸爸却奇迹般的尝出了二女儿的“汤里姜太多了”,朱爸爸恢复了味觉,父女俩在关系在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中得到和解。

对于喜欢热闹和团圆气氛的中国人来说,团桌共饮的共餐习俗不仅是一种饮食行为,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就如尤金·N·安德森所言“中国人使用食物来判别族群、文化变迁、历法与家庭事务,以及社会交往。没有一样商业交易不在宴会中完成,没有一次家庭拜访不在佳肴中进行,没有一次宗教大事不在合乎礼仪的特定食物供奉中举办。”[2]然面“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社会孤立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共享一餐饭已成为一种诉求,人们与家人一起吃饭的频率一直在下降,回归家庭用餐一直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3]影片通过六次家庭共餐,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一一呈现,每一次共餐老朱的炒、炸、焖、炖、蒸、拌、炝、煎、煮、烤、烹、烩等中国烹饪技法、老朱制作的原料本色与佐料颜色相搭配的菜肴、中式共餐时团坐围食的氛围以及长幼有序的餐桌礼仪均在影片呈现出来。在这部体现亲情的影片中,一家人共餐时使用的是圆桌,老朱精心制作的各种菜肴像艺术品一样的放置于桌子的中心,食物作为一家人品尝和消费的对象,它既是老朱每周为女儿们精心准备的“礼物”,也是一家人情感交流的媒介物,一家人团坐共食,这在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共趣的气氛,也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二、食物与爱:亲情与爱情的象征表达

“特定的食物、饮食器具和饮食行为在仪式活动或日常生活中可充当媒介或载体,通过类比、联想等直观而形象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表达个体或群体内心深处的欲望、愿望、情感、情绪、个性及相应的价值观,并能传递信息、沟通人际关系。”[4]古往今来,饮食行为一直是人们满足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的文化现象,中国人在岁时节庆、人生礼仪、人际交往、宗教祭祀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常常通过各种食物来表现人们纯朴的观念和实现事实的心理愿望,将爱情观、长寿观、团圆观、吉祥观、幸福观等用一定的食物体现出来。在特定的节庆或重要场合,中国人喜欢赋予食物一定的象征意义,如一对新婚夫妇需要吃象征“早生贵子”的枣子、花生、榛子、龙眼等食物;春节要吃鱼,象征“年年有余”;元宵节象征团圆的汤圆也是每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月饼、汤圆、豆腐圆子、肉圆等食物一般用来象征团圆,面条、粉丝则象征长寿……影片《飲食男女》中,李安运用了很多丰富而又细腻的镜头语言来特写食物,食物是亲情、爱情以及性的象征表达。六次家庭共餐出现了不同的菜品:具有补肾功能的干贝芥菜心、象征团圆甜蜜的冰糖元宝,蒸东升、爆炒双脆、松鼠鱼、翅包鸡、菊花锅……每一个菜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李安在影片中设置了很多细节来突出二女儿家倩与父亲的亲情,从墙上挂着朱母的照片可以看出,二女儿家倩长得最像母亲,从老朱与温伯父的对话中可知,家倩性格最像父亲。她从小热爱“饮食”,喜欢烧菜,一心想成为“名厨”的她却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她不能在家烧菜,家里的厨房是父亲的禁地,虽然做着一份十分体面且收入不菲的工作,但在家倩的心中,她怀恋那个“亲切”而又“好玩”的爸爸。她清楚的记得小时候去大厨房时爸爸用面槽给她烤的手镯以及用面做的戒指,“上面镶满了糖浆和八角做的钻石”。作为典型的中国式父亲,老朱认为女人不可以选择“厨房”作为自己职业场所,而代表开放与现代的家倩并没有领父亲的情,“我好像没有什么童年记忆,除非我将他们煮出来”,表达出了家倩对家庭束缚的困惑与遗憾,因此,她永远记得糖浆和八角带来的甜蜜,这种甜蜜是家倩童年回忆的象征表达。可见,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在围绕着“食”的活动中,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社会,烹饪属于女性角色的一部分,食物由男女共享,但却是男性占主导,女性在饮食上处于“屈从”地位,尽管家倩有烧菜的天赋,但在老朱看来,女性在职业选择上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食物与爱情的象征从影片一开始就有了暗示,正在为星期天的家庭晚宴准备食物的老朱接到一通电话,询问关于一条鱼的做法,老朱觉得“那条鱼挺不错,那条鱼红烧可惜了,最好是清蒸,不要抹盐。”而从电影后半部分珊珊的话语中我们得知,锦荣把那条鱼烧糊了,一条鱼的两种做法,刚好反映出年过半百的老朱想要的“清淡”宁静与年轻的锦荣想要“红烧”的勇气,这也是他们爱情观的象征表达。影片中锦荣的女儿珊珊亲切的称老朱“朱爷爷”,老朱像呵护自己的女儿一样的守护着珊珊,他每天会为珊珊精心准备便当,无锡排骨、蟹肉菜心、青豆虾仁、五柳鸡丝、苦瓜排骨……他把对珊珊的爱转换成各种美食,即温暖了孩子的胃,也给孩子在同学当中挣足了面子。而作为“名厨”的老朱每天则津津有味的吃完锦荣为珊珊做的饭菜,锦荣笑着说“没有人可以吃完我做的排骨的。”老朱则吃得很高兴,因为他吃掉的食物是心爱之人所做,因此他觉得“吃是一种心里的感觉。”

影片中时尚開放的二女儿家倩的爱情观也是通过食物来表达,当家倩在房产投资失败之后“突然想烧菜了”,她跑到男朋友的住所,烧了一桌子的功夫菜,祖奄豆腐是谭厨名菜、豆瓣鱼是温伯伯教她的第一道菜,鸭油素炒碗豆苗、豆腐饺子,她详细的向男友介绍每一道的做法,她说“食谱药膳里讲究能、性、味三个方面的平衡”,男友补充道“我知道,就好像阴阳需要调和一样”。家倩与男友的对话表达出了在充斥着欲望的大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孟子云“食色性也”,这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饮食男女,“饮食“代表的是家庭中的物质生活,“男女”则代表了人的情感,可见,人的本性、食欲和欲望是密不可分的。小女儿家宁的爱情是从街边的一碗臭豆腐开始的,男孩子虽然口上说着“这味道闻了都想生病”,但“真正的爱情是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心爱的人身边谈论自己的感觉”,可以与心爱的人一同进餐,哪怕是吃闻着就想生病的臭豆腐也是舒畅的。在中国社会,人们认为在各种节日庆典、宗教生活、人际交往等特定的仪式或场合中吃了“吉祥食物”,就会带来好运和幸福,“吉祥食物”通常被人们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寄托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和理想境界的欲望。因此影片中关于食物与爱情的象征处理还有一个细节,“大厨房”需要已经退休的老朱救场,司令家女儿的婚宴,原定的鲍鱼食材出了问题,老朱赶到之后,当机立断的将鲍鱼改为了排翅,象征龙凤呈祥。这道菜上桌时,镜头跟拍了司令的表情,司令品尝排翅时频频点头并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满意的也许不仅仅是排翅这道菜的味道,他在意的是这道象征龙凤呈祥的菜给女儿带来的幸福。

结语

“要审视一种文化和人性的深层内容,一个危及到家庭‘神圣使命的情景无疑是再好不过的舞台,家庭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符码。”[5]影片通过六次家庭共餐,让一个群体的成员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和时间与他们的家人聚集在一起,彼此建立起一种共享互惠的关系,加强了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坐在同一张桌子上,与家人分享经验,享受当下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他们不吃任何食物,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一起”和“保持彼此间的联系”。老朱凭借一手炉火纯青的厨艺,每周一桌丰盛的菜肴是他费尽心思维系家庭的手段,可以看出老朱传统家庭观念的厚重。然而三个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人,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思,当长辈的权威对他们构成抑制时,就会引起反抗和突围,父辈与子女之间的观念和差异逐渐明显,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尽管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每一次共餐都是一次成员间情感的疏离,但从影片的结尾老朱返回老屋,与家倩共进晚餐,并奇迹般的恢复胃觉的结局来看,共餐这种满足人们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行为,仍然是中国传统家庭解构与重构的标志性活动。另外,电影作品中出现的食物以及与饮食文化相关镜头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加强观众对人物的认同和对故事情节的了解,电影《饮食男女》除了运用大幅度的镜头向观众呈现各种食物的制作过程,还通过老朱与家倩、老朱与锦荣、家倩与其前男友的对话,巧妙的将饮食男女,食、色、性之间的象征意义表达出来,观众若能知道食物与饮食的象征意义,便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影片内容,甚至是弦外之音。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投入巨大的精力来重新发现和传承其传统文化和习俗,当旅行者参观一个国家时,体验当地文化最简单途径之一就是美食。尽管受市场经济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家庭结构及人们的饮食行为正逐渐发生变化,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民众表达观念意识和心理状态的符号形式,它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这也是李安想要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在碰撞、交融之后的自我调适与坚守。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影片中李安导演“既未将中西文化差异化与局限化地生硬割裂开来,又未将中西文化机械化与无机化地简单拼贴起来,而是在充分表达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撞的过程中,不断试图寻系着中西文化的可互补性与可归化性”。[6]

参考文献:

[1][3]杨丹.西方人类学共餐研究脉络与反思[ 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05):50,55.

[2][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M].马孆,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94.

[4]瞿明安.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3.

[5]饶曙光.中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39.

[6]吕国燕.同化.异化.归化—李安家庭三部曲中西文化显性对撞与隐性融合[ J ].电影评介,2017(12):32.

猜你喜欢
共餐二女儿老朱
古人写书能赚钱吗
西方人类学共餐研究脉络与反思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此路不通,另辟蹊径
希拉里“二女儿”影响大选?
妻子不在家
老朱的菜园
发誓怪圈
老朱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