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师生的双主体作用

2021-09-06 15:47崔召磊郜元兴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师生交流教学改革

崔召磊 郜元兴

内容摘要: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产出为导向,持续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本文认为人才培养应该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要提高高校教師的科研、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的社会需求,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确定各种形式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制。有的学生在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之后却不知教师的姓名,这一现象说明师生间的交流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人才培养当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是同等重要的。

关键词:师生交流 双主体作用 教学改革

2014年以来,教育部开始逐步推动一大批的高校向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培养有思想,有学习能力,有创新意识,能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磨练,在某一领域可以担当重任的应用型人才。众多高校纷纷开始探讨这一模式下各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比如徐众等(2020),谢伟峰和李松真(2020)以及许芝芹(2020)等分别从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及产教融合等角度,分析了应用型高校的新形势。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产出为导向,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过犹不及,在人才培养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缺一不可,过于重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产生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后果。

本文认为人才培养应该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改革,确定各种形式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制。有的学生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之后,却不知教师的姓名,说明师生间的交流确实存在很大问题。此外,要加强对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与调研,以使得培养目标紧跟时代步伐。本文通过下面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为何或如何来保证教师或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从科研能力上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

1、科研增加知识深度,使得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知识要点。科研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素养。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最近几年,学术打假的事件在网络上此起彼伏,反映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术诚信问题,更反映科学研究神圣不可犯的严谨性。科学研究使得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有深度,授课变得游刃有余,使得教师在讲台上充满自信,展示个人风采,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力量以及在知识海洋中游弋的舒畅。也许会有人说“科研做的好,教学不一定好”,但是看看高校中的现实,有多少教授是不被学生敬仰的,故而科研的重要地位是无需置疑的。

2、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加强教师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当前中国社会正在推行大数据技术,实施大数据战略,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在社会上逐渐普及,各种新兴科技接踵而来,使得各行各业数据搜集工作变得相对容易,数据分析也逐渐获得政府、企业等各单位的重视。由此产生各种现实问题的统计量化与分析,这些问题中有很多需要统计学者们花费精力、时间进行深度研究,作为高校教师要认识到对新知识学习的迫切程度,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工作原则,不让自身能力落后于社会需求。

二.从教研能力上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教学中,教学改革也已是必然。在2019年,“金课”、“思政课”、“在线课程”及“云班课”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名词屡次出现在一线教师眼前,教学改革的趋势已是显而易见,新媒体技术开始大规模向教育领域推进。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或多或少的感觉到,现在在课堂上很难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眼球,对很多普通高校而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变成了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现在新媒体技术使得知识表现形式更加立体化、生动化,使得知识展示形式更加直观,易于接受。但同时新技术大多只能改变呈现形式,而对知识的内容的传授仅起补充作用,在知识内容结构方面,通常无实质推进,不能真实体现应用背景,教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此外,国际交流愈加密切,中美联合培养机制在中国逐渐兴起,这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教学问题,需要深度研究。例如,中美联合培养机制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内容就略有差异,教学者理应充分了解美方对应课程的授课内容或者后续课程所需要的知识点,否则就会造成知识衔接不畅,联合培养的效果无法有效保证。再比如美方教学中常用小组讨论形式,其本质在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这种方法在中国教学的适用性或适用范围尚有待研究。

三.在教学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课堂教学形式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常见的教学形式有小组讨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等。另一方面,加强在线资源建设,拓宽教学知识面,使得教学内容的展示更加立体化。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云教材是目前看来比较好的选择。

2、教学内容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应该逐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将理论与实际场景结合起来,降低理论学习的枯燥性。此外,尽量增加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学习环节,比如大量“照本宣科”知识内容,可以选择合适的部分,由学生自学完成。

3、考核形式上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灵活机动,加大学生自主完成部分的考核分值,以达到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的作用。比如我校采用的“N+1”考核方式,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但是,在目前普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与教师对多种考核方式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往往无法有效考核,应该将考核方式的设置归于任课教师,才会使得考核方式百花齐放,齐头并进,逐步产生质的变化。

四.在师生交流机制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群体中大部分人都是有才华、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达到此目的,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加强工作。

1、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应用研究活动。可以以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竞赛等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參与度,通过项目或竞赛中的师生交流,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升。

2、课程设置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比如经济统计专业《抽样技术》课程等可以与当地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抽取适当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进一步可以熟悉问卷分析技术。

3、加强导师制度建设,将导师制度落实到实处,专门设置一门课程或一个项目,使得师生交流能够长期进行,互相了解,互相影响,甚至可以互相学习。

基于以上几个角度的思考,本文给出如下建议:

1、教师加强应用性研究,点到面的带动全体教师逐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改革在形式上推进的同时,沉心积累,为教学内容的深度改革做好准备。

3、教学改革中给学生更多“自由”,给教师更多“宽容”。“自由”是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能够切身去思考解决具体问题,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宽容”是让我们的教师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特长,实现自己的想法,尽量避免用常规的标准来评估教改中的课程,要鼓励热心改革的教师,而非总是以“教学事故”之类来苛求教师墨守成规。

4、确立学情调研制度,社会调研制度,持续进行,了解社会最新动态。

5、确立“专家意识”培养制度。通过大学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某一领域小范围内有深刻的理解,熟知程度超过大部分同学,可称之为“小专家”,此制度可与导师制度结合,以经济统计学专业为例,将培养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在某一领域持续搜集数据,关注最新动态,了解其基本规律,毕业之时可以达到对该领域的重要特点如数家珍。

参考文献

[1]徐众,侯静,万书权,刘黔蜀.地方高校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攀枝花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科技风,2020(32):162-164.

[2]谢伟峰,李松真.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2):75-76+74.

[3]许芝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20(21):75-76.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层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常熟理工学院教改项目《三融合三交流人才培养机制的确立与探索》,《基于中美合作的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猜你喜欢
师生交流教学改革
体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互动式”教学法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试论职高英语教学中对多元化评价的运用
如何促进生生有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