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第一船”的百年辉煌

2021-09-09 08:46姜龙才
世纪风采 2021年9期
关键词:渡江电厂南京

姜龙才

搬迁到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广场上的“京电”号小火轮

1983年8月23日,南京市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登上停在连云港灌南县盐河岸边编号为“苏淮605”的柴油机船,这艘钢制船只的主人是灌南鸿远船舶运输有限公司。经过文物工作者现场勘查比对,并与船主交流沟通后,确认这艘外表略显落魄的货运船就是解放南京的“渡江第一船”。至此,几经波折后,终于在灌南找到在渡江战役中叱咤风云的“渡江第一船”。

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后,全线收缩江南的国民党军,企图凭借“长江天堑”阻止解放军渡江南进。4月20日,国共双方代表谈判商定的《国内和平协定》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拒绝。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声中,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在西起江西九江、东至江苏江阴的千余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打响了著名的渡江战役。蒋介石苦心经营的所谓“立体防线”,在我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土崩瓦解。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蒋介石集团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

在解放南京的渡江战役中,诞生了“渡江第一船”,它的名字叫“京电”号小火轮。

“京电”号小火轮原名“云泰轮”,船长23.1米,宽 4.25米,吨位49.84吨,排水量41.4吨。1925年,该船在上海沈宝记船厂进行大修,是上海顺泰航运公司创始人赵章麟从英国人手中购入。这艘钢制蒸汽船在当时算得上是最先进的船,主要从事汉口至上海间货物运输。1937年上海沦陷,如同民族的劫难一样,小火轮落入日本人手中,从此开启了一段被日寇驱使运输货物的屈辱岁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首都电厂(位于南京下关)收购,更名为“京电”号,负责运送煤炭。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解放军渡江,将江北的小船就地烧毁,稍大的船只全部拖往南岸,集中看管。此时的长江北岸,已经没有可以渡江作战的船只。首都电厂以运煤发电需要为由,将“京电”号留在了中山码头。

1949年4月,陈毅、粟裕、谭震林等领导的第三野战军,通过中共地下党与首都电厂取得联系,要求尽快将停泊在中山码头的船只开到江北,迎接解放大军过江。

据当时参与寻找渡船的人民解放军第一〇三师侦查科长沈鸿毅回忆,1949年4月22日,准备渡江的第三野战军得到了首都电厂地下党员和电厂进步工人的帮助,厂长韩德举主动为解放军提供了“京电”号小火轮。当晚,驾驶“京电号”的驾驶员黄兴发,机轮手戴仁邦,司炉工吴诚聚,水手黄纪发、缪金泉,船工钮其郎,将停在中山码头的“京电”号小火轮,以最快速度生火开船,开往江北浦口码头。就这样,“京电”号作为南京解放进程中的“渡江第一船”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作为渡江解放南京的第一支部队,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五军第一〇三师的120名解放军指战员迅速登上“京电”号,架起了数挺机枪,在夜色中驾船劈波斩浪,奋勇驶向南岸,在中山码头登陆。攻占国民政府总统府的解放军三野三十五军一〇四师三一二团的绝大部分指战员,都是由“京电”号运送过江的。4月26日,邓小平、陈毅等到达长江北岸浦口码头,欣然乘坐“京电”号渡过长江见证南京解放。渡江战役期间,“京电”号来回数十趟,先后有16名船工参与运输工作,运送了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城。

新中国成立后,首都电厂更名为南京下关发电厂,“京电”号更名为“京电1号”,但人们仍然习惯称它为“京电”号小火轮。自此,它犹如一名脱下军装的老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光发热。“京电”号承担电厂运煤任务的同时,还承担救急抢险工作。1954年长江一带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京电”号奉命往返于南京和马鞍山之间,发挥了抗洪救灾的重大作用。

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下关电厂运输煤炭的船只改造升级,运煤船从烧煤改为燃油,燃烧煤炭的“京电”号失去了用武之地。1973 年“文革”中,“京电”号离开了它服役近30年的南京,被调拨支援淮阴发电厂,船号更名为“淮轮555”。1978年,为支援苏北地区的水运事业,又被调拨给灌南鸿远船舶运输有限公司。1984年,“京电”号调整船号为“苏淮605”。

1979年,“京电”号经历了动力改造。“在计划经济时代,煤炭资源很紧张,烧煤的小火轮难以适应运输需要,为节约资源,提高小火轮的运载量,公司将烧煤炭的蒸汽机改为烧柴油的柴油机。”时任灌南县鸿远船舶运输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杜恒进回忆了小火轮动力改造过程。严格来说,此时的“京电”号已不是“小火轮”了,而是一艘燃油的“机动船”,之所以还叫“小火轮”,只不过是人们习惯了对它的爱称。

改造后的“京电”号宛如一匹脱缰的骏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为船队的“火车头”,“京电”号一次可以牵引12条货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京电”号更是多拉快跑,辗转在华东地区江河湖海众多港口间,运送农副产品、煤炭、建材等货物。在灌南的20年时间里,累计为地方创造运输产值1800多万元,并且一次次圆满完成了洪泽湖抗洪救灾、内河破冰疏航等艰巨任务。

1986年,灌南县人民政府将“京电”号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对“京电”号的保护被纳入《文物保护法》的视野。1996年,随着灌南县由淮阴市管辖调整为连云港市管辖,“京电”号又被改编为“连拖 204”。1997 年,“京电”号正式退役,静静地躺在盐河中。1998年,“京电”号被列为连云港市国防教育基地。2003年10月,灌南县对“京电”号的船体、甲板、船舷、顶棚等按原状原貌进行了维修保护,成为灌南县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命名为连云港市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2006年,“渡江第一船”事迹被制作成记录片《京电号的故事》在全国播出。

2009年,在迎接新中国成立暨南京解放60周年之际,“京电”号小火轮从灌南回到阔别36载的南京,作为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的重要见证,永久陈列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广场中央。2011年11月全国革命文物定级工作中,“京电”号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近百年间,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洗礼的小火轮,不仅承担拉货载物的运输使命,还承担抗洪救灾、破冰疏航等急难险重任务,先后经历了两次更名、四次更换编号和一次大的发动机更换,其间还经历了数次修补,最后从水上转战到岸上,用它传奇的一生,向世人讲述开天辟地的战争年代、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和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年代的红色故事。

历经百年沧桑,小火轮的“身子骨”已经大不如前。为迎接建党百年,从2019年10月起“京电”号就启动了大规模修缮工作。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如今的“京电”号焕然一新,以昂扬的身姿屹立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展厅内,再现了“渡江第一船”昔日风采,以新中国诞生见证者、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多重身份,重新接受广大市民的瞻仰。

猜你喜欢
渡江电厂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下饺子喽
《一叶渡江》作品赏析
电厂热工控制系统中抗干扰技术运用分析
南京大闯关
吕蒙白衣渡江
电厂烟气脱硝装置对锅炉运行的影响研究
百牛渡江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