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岸老街 根植红色基因

2021-09-09 13:59成艳芳张丽娅秦亚莉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8期
关键词:老街场馆研学

成艳芳 张丽娅 秦亚莉

江岸古镇,红色浸润。鄱阳老街,异彩纷呈。在这里行走,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赫然在目,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尽收眼底……幢幢红色建筑,写满激情澎湃的文字;阵阵清越书声,传递天天向上的雄心。

进入新时代,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的鄱阳街小学迎来了迭代升级的大好时机。

如何突破学校教育的围墙,让学校四周的老街和老建筑成为育人的新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把“阳光文化”和“泛在德育”理念融入“153”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无边界学习,从平面式参观感知走向立体化的学习思辨,让学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红色基因根植于心?“鄱阳人”思考着、实践着,享受着教育创新带来的喜悦。

一个模式,定点定位,传承文化

自2016年起,学校开始尝试将老街场馆作为研学课程的重要阵地进行开发,历经5年时间,初步构建了“行走江岸老街”3+4+N研学旅行课程模式。

“3”,即三条老街,定点研学区域。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本着就近原则,学校划定周边的三条老街作为学生的研学旅行区域:以一条街(鄱阳街)为主轴,向两条平行线(中山大道、沿江大道)展开,研学对象指向自然、文化、历史、科技、社会等方面。

“4”,即四色研学,定位研学方向。通过对各场馆教育资源进行调研,学校将老街研学定位为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旋律,以学生“好身心、好品行、好学力”核心发展素养培育为目标的四色研学。四色研学用四种颜色进行可视化表达,即“追寻红色记忆”的革命文化场馆研学、“寻访古色文化”的历史建筑研学、“探索金色科技”的科技创新研学和“拥抱绿色生态”的自然环保研学。

“N”,即N个衍生,传承红色文化。结合场馆特点、活动主题、学科融合等,讓场馆研学衍生出多个小专题、小课题和小项目,让凝固的场馆焕发鲜活的生命力,让老街区走出会讲红色故事的学生,让学校的研学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

从1.0到3.0版本的迭代,鄱阳街小学不断顺应学生成长需求,关注周边各类资源对学生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影响和效能,创新打造“泛在德育”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五类表单,全程导航,引领成长

为了避免场馆研学浅化为走马观花式的场馆游,促进学生在研学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家国情怀等素养,在寻访、探究、宣讲老街场馆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红色基因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制订了贯穿研学全过程的五类“学习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学。

“责信单”导航,签名承诺明责任。启动研学前,学生在“责信单”上进行“责信承诺签名”,对从文明参观到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再到自我评价以及展示汇报等进行全过程承诺,既有学生个人承诺,也有“责信小伙伴”共同承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和诚信研学的优良品质。

“预备单”作桥,预学建立初印象。此单用于研学准备环节,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予以方法提示,链接相关资源,方便学生查阅。在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研学预备单上,用二维码链接到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公众号,通过《寻访英雄武汉红色记忆:武汉中共中央旧址纪念馆》和《武汉之眼·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等微视频全面了解展馆中几件展品的信息。五年级学生周熙星阅读了“预备单”中的资源后,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件展品——一只破旧的小皮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上网查阅资料,他说,他进入场馆后想仔细看看这只皮箱,从这只皮箱探究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重要意义。通过“预备单”作桥,帮助学生迈开走进场馆研学旅行的第一步。

“检测单”反馈,自主选择兴趣点。在借助“预备单”对场馆建立初印象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检测单”复盘自己的预习效果,同时借助“检测单”中提供的学习支架,自主确定兴趣点,选择场馆中某一个展品,探寻背后的故事或价值。学校STEM社团的六年级学生黄炜宸对詹天佑故居里陈列的詹天佑修筑铁路时用过的计算尺充满了好奇,他邀约团队同伴一起深入探究京张铁路“人”字形线路的奥秘。

“探索单”寻路,呈现完整学习路径。“探索单”主体部分包括“选择展品,提出问题—商讨合适的研学方法—研学中的思考与探究—小组研学项目汇报—研学小结”等几个板块。在一次赴八七会议会址的研学活动中,五年级陈子诺小组的同学们选择了场馆里的一幅画《八七会议》探寻它背后的故事。经过现场观察、查阅资料,请教美术老师之后,小组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说:“我发现这幅画的色彩以白色、浅色为主,表现出当时的时局是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有的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从画面上人物表情可见,共产党人面对血雨腥风和白色恐怖,依旧淡定从容,他们对中国革命未来是有信心的。”最后,同学们总结了学习这幅画的收获,制作成PPT,参加学校举办的“红色探寻者”的成果汇报活动。陈子诺同学说:“没想到一幅画可以有这么多的发现,我和同伴真是收获满满啊!”

“评价单”激励,可见研学变化成长。“评价单”分为“个人素养评价”和“小组研学成果评价”两方面。前者主要围绕学校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好身心、好品行、好学力”三方面展开,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和导师评,对学生个体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星级定性。后者则从“研学手册的记录”和“小组研学成果表现性评价”两方面展开,重点对“小组研学汇报的内容是否准确”“是否解决了研学提出的问题”“红色探寻者汇报形式是否丰富”“红色传承人文创作品是否有创意”以及“小组汇报语言表达”和“合作学习态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在多层面评价中,学校还邀请相关场馆的导师对他们所观察班级、年级进行评价,一评班级管理、二评学生整体习惯,此评价引导师生更加关注自身及同伴的研学礼仪,指导学生从小做一个“责信文明”研学者。通过评价,学校也能及时了解各场馆学生研学情况,并对后续场馆研学活动形式、内容或方法做出修改和完善。

三力合一,保障支撑,有效推进

教育需要合力。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家校合作是一种合力,借助得天独厚的场馆资源并形成三力合一,更是促进教育更上一层台阶的有力保证。

借场馆力量,达成校内外教学目标统一。研学前,学校领导一班人多次走进场馆,与场馆负责人和讲解员研讨场馆有价值的展品及其背后的故事,为学生研学问题搭建学习支架,为研学导师建立更多的导学策略。让场馆讲解员成为校外导师之一,在熟悉学校研学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精讲点拨、提问搭桥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研学,达成教学目标与研学方向的一致性。

借教师力量,形成各学科素养融合统一。学校坚持每一个场馆课程的开发至少由三门学科教师参与设计,整合国家课程与场馆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研学任务开展沉浸式学习,如聚焦场馆中的一幅画、一首诗、一句话或一个物件,展开对其背后故事和人物精神的探寻。此外,全程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尝试利用PPT、微视频、3D打印等数字化工具进行交流合作和成果展示。整个研学设计体现“泛在学习”理念,让学生亲历发现、探究、创造、分享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综合素养,助推生命的成长。

借家长力量,形成校内外导师方法统一。学生研学旅行多以4—6人一个小组为主,学校配备一名导师,并招募家长志愿者。在研学方法上,学校分别从“为什么要做”(why)“怎样做”(how)和“做什么”(what)三个方面为教师和家长组成的导师团队指明方向,让研学旅行导师提前思考分组、分工、任务研发、修订导学手册等工作,为后续研学旅行工作扫清障碍、理清思路、检测评价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一个模式,到五张表格,再到三力合一,学生的研学方向更明确,过程更灵活,舞台更广阔,尤其是许多作为导师的志愿者,将“家学”中的精华传授给研学小组的成员们,研学的意义被放大,也为学生成长注入了“益生菌”。

猜你喜欢
老街场馆研学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太平老街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
快乐研学之旅
老街
东门老街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