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唱歌,跳舞,玩书法的曹操

2021-09-10 01:26梁帅
小说林 2021年5期
关键词:曹操书法

梁帅 

书法史上,“魏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代,晋有王羲之这尊大神级的人物,让书法之晋成为历史的高峰,后人历经千载,皓首穷经,不仅继承这份遗产,也企图更上层楼,但终困于艺术规律而无法超越,于是,“晋人尚韵”的传统成为后人无法摆脱的影响的焦虑。晋之前的魏,是指曹操及其后人建立的北方政权,也称“曹魏”,这一时期也可向前延伸到东汉末年,彼时魏蜀吴三足鼎立,亦被史家称之为“三国时代”。

小时候听袁阔成先生评书《三国演义》中所讲的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现在想来应该是群雄并起,而天下大乱才是。乱世中一位大佬就此登场,评书上说他:小字阿瞒,字孟德。但那时,他不过一浮浪少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他“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年二十,举孝廉为郎”,这个出身并不显赫的少年,祖上本姓夏侯,他爹给一个姓曹的太监当干儿子,便改了祖姓。彼时,汝南许劭就给他下了一个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当然这也是《三国演义》里说的,像曹操这种人只要给他机会便能迅速崛起,后“黄巾起,拜骑都尉”,继而“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直至“挟天子以令诸侯”,拜丞相,成为中原地区最有权势的霸主。

正史中激荡风云建功立业的曹操,从宋代以后逐步被黑化,后人更因《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的大众化传播,曹操长期以来一直被赋予奸诈老贼的形象,实际上曹操不仅是善于经营政事,有军事指挥才能,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哦,有人还说他是跑步冠军,“说曹操,曹操就到”,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起码能说明曹操眼界长远和判断力准确,因为这句俗语出处就是从曹操解救汉献帝而来的。

曹操一辈子有25个儿子,最有名气的有两人,和他一样都成为了作家、诗人,爷儿仨在文学史上并称“三曹”,其中一个叫曹丕的儿子,还是文艺评论家,写出了中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理论作品《典论·论文》,成为六朝文学理论的发轫作品,这么具有开创意义的事情,无论如何要写入文艺批评的历史。但更厉害的是,这个儿子后来继承了曹操未竟的事业,干掉献帝,隆登大宝,成了曹魏开国皇帝,在位期间统一北方,文治武功样样都不错,只可惜仅活了四十岁,死后谥号魏文帝;而另外一个儿子,因为杰出的文学才华,名气一点儿也不比当了皇帝的哥哥小,蓬莱文章建安骨,谁才是建安时期最重要的大诗人?答案毋庸置疑:曹植。

老子英雄儿好汉,曹操父子三人,首先还是老子英雄。曹操在文学上和两个儿子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曹操特别擅长使用四言体创作诗歌,且看几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这是何等大气雄浑,又是何等苍凉壮阔。这不是拘泥于个人自我的狭隘空间中无病呻吟,而是一种不经历沧海桑田难以体悟的人生大境界。曹操的诗歌很多都是乐府诗,在曹操以前大多数乐府诗都是从民间采集而来,曹操之后,才有更多的文人参与创作,乐府诗也发展成了一种诗歌创作的体裁。

那个时候的乐府诗,都是用来配乐演唱的,这几首诗歌流传到如今,虽不再配乐歌唱,还有很多人喜欢朗读和背诵,想一想,就凭这一点,在文学史上也应该留下名字。少时捧读《三曹诗选》,特意在农历十五夜晚跑到外面抬头仰望,天空中圆月皎皎,果然星星都隐藏了光华。后来再读曹氏父子,就更喜欢曹操的诗歌里雄浑壮阔的意境了。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这是曹操千年以后一位大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给予曹操的评价,此人便是毛泽东。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开会期间填了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其中有“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句,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雄霸天下,英姿再现,今人怀古抒怀,亦是相惜。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演讲中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这么说,是他觉得曹操胆子大,“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想一想少年仗剑任侠的孟德,想一想在战场上斩敌人首级后跳舞纵歌的丞相大人,大先生这话讲得也不无道理。

这可能也是性格使然,不仅是在诗文中,在战场曹操也有狂放十足的表现。三国年间著名诗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写了一本名为《英雄记》的杂史,里面对于曹操有如下记录,“建安中,曹操于南皮攻袁譚,斩之。操作鼓吹,自称万岁,于马上舞。十二年,攻乌桓、踏顿,一战斩踏顿首,系马鞍于马抃舞。”

还没有当皇帝,“自称万岁,于马上舞。”即使战功赫赫,也是大逆不道,曹操已然无所顾忌。

抃(biàn),是拍手、鼓掌的意思。“马抃舞”就是一种在马背上的舞蹈。能在马背上又吹又拍手又舞蹈,先不管跳得像不像样,光凭这胆量和身体协调性都让人惊讶。这种高超的马术加舞蹈的表演,如今在一些游牧民族也很难观赏得到,或许那个年代,曹操经常和北方少数民族作战,也学会了胡人的舞蹈。战乱频发的时代,也是民族融合的时代。

《魏书》记载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喜欢写诗,有音乐才华,偶尔也跳跳舞,曹操身上除了一身征战沙场的热血,就是艺术细胞了。

能唱歌,喜欢音乐的曹孟德在《宋书·乐志》也有记载,“有但歌四曲,亦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这里说,曹操组织了一个四个人小合唱团,但没有乐器,只能清唱,曹操领唱,三个人和唱。后来曹操可能觉得这样也不够过瘾,又组织了一个管弦乐队,他还是亲自担任主唱,一管、一弦,一人打节拍,四人小组,互相配合,玩得很嗨,不亦乐乎。

诗歌、音乐、舞蹈,让曹操的人生成为血肉丰满的人生。当然这里也不能缺少书法,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如果不懂书法,都不好意思和同僚打招呼,何况曹操这种文艺大叔呢。

对,曹操还是一个书法家。

下面的两个字就是曹操写的。

这两个字从右往左,念“滚雪”。有人说,滚!我还不认识滚,有三点水,才念滚,莫要欺负我读书少!查一下字典就知道“衮”与“滚”同音,意思是古代帝王祭祀时候穿的绣有龙形图案的礼服。

我第一次看这两个字,也是觉得似乎是错别字。但人家跟我说,这是曹操写的,我还不信,回来翻阅一些资料,才勉强信了。后来还想多找一些曹操的书法作品来辅证,遗憾的是,历史上曹操作为书法家,如今就仅仅留下这两个字,而且还不是墨迹,是石刻,我们看到的是石刻的拓片。

在陕西汉中褒斜道的河流中,有一块闪着幽光的大石头,因为刻有“衮雪”二字,被后人珍贵起来。褒斜道是一条联通汉中到蜀地的栈道,其中东汉时期开凿的石门隧道,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隧道,更因为这条隧道内以及外部山体上有很多摩崖石刻,成为后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书法的重要资料。上个世纪60年代文物普查,石门石刻104种,其中13种汉代至南宋时代的精品石刻,合称“石门十三品”,曹操的这件书法作品就在其中。1967年建造石门水库,为保护文物,将这批石刻分凿切割下来,后粘合原状,保存到了汉中博物馆。“衮雪”石刻宽148厘米,高67厘米,字径35-46厘米,这在三国时代应属于大字,在这次搬迁中“衮雪”石刻也被安放到了博物馆幽暗的展厅中,只是它再也听不见山水清音了。

这块石刻题字的由来,要追溯到公元219年的春天,曹操出师讨伐刘备,蜀军严防死守,曹军久攻不下,退至褒谷,曹操难免心中烦闷,便在山水之间漫步遣怀。行至谷底,见河水击打石块,翻滚如雪,此情景或许苏东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说得更加有画面感。曹操命人笔墨伺候,遂书“衮雪”二字,比东坡更为凝练,气息雄阔通达,豪放抒情,如江水绵延。书毕,随从将官都纳闷,以为魏王笔误,把“滚”少写了三点水,大家还都不好意思当面指出。在这种时候,总有不长眼的,一位随从先是夸赞魏王笔力雄健,然后说了一句半截话:“只不过……”曹操让他继续说下去,那人说:“只不过滚字是不是应该有水”。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说:“江中之水甚多,何必画蛇添足”。《三国志》评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从这个传说中可见一斑。

那么凭这两个字就认定曹操是书法家了吗?和现在的名人题字差不多吧。当然也不能这么简单地下结论,但我们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到那时候人们的书法特点,汉朝通行的汉字为隶书,到东汉末年,虽然草书在张芝等人的推动下,也已经在民间兴起,章草已经趋于完善,但还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所以,曹操在题字的时候,使用的仍然是汉隶,而这两个字动静结合,“衮”字仿佛浪花激荡,终笔捺画旷达洒脱,“雪”字端庄温厚,笔力遒劲,二字组合,有山岳之势,大气磅礴。符合后人对其“笔墨雄浑,雄逸绝伦”之论。这绝非一日之功,完全可以判定曹操的书法基本功扎实。

史书记载的曹操,一向是擅长书法的人。《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晋人张华《博物志》的一段话:“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实,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这说明曹操不仅仅隶书大字写的可以,而且还善于草书,崔瑗父子和张芝兄弟都是那时候的顶级书法家,而曹操仅仅比他们差那么一点点而已。南朝梁人庾肩吾《书品》论曰:“魏帝笔墨雄赡”。唐张怀瓘在《书断》中把曹操的书法定位“妙品”,还说他“尤工章草,雄逸绝伦”。这条信息说明,张华说曹操草书写得好,很可能就指的是章草。章草是一种在魏晋时代很流行的书体,是为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而把隶书的草写而演化来的一种字体,章草如有隶书的基础,容易写出雄逸的味道。三国时期擅长章草最著名的就是吴国的皇象,代表作《急就章》,是学习章草的法帖。唐人评曹操书法“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应该指的是曹操的草书。曹操能在这一大拨书法造诣极高的精英分子中有自己位置,绝非是一般书法爱好者。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曹操身边书法有成就的朋友也不少,要知道,从书法来讲,三国之中,魏为最盛。蔡邕、钟繇、韦诞、梁鹄这几位都是三国书坛上明星级别的书法家。他们和曹操不仅仅是臣与主的关系,更是朋友,他们经常一起讨论文艺切磋书法,有不少他们的故事留存了下来。曹操把秘书令梁鹄的字挂在帐中,细细揣摩、欣赏,这说明他善于“读帖”。蔡邕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曾书写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熹平石经》,立于太学门外,日参访量近千人,推断一下,曹操应该见过石经。和曹操过从甚密的另一位书法家,是有楷书祖师爷之称的钟繇。钟繇在曹操经济紧张的时候曾献出财宝和骏马,为此被曹氏一族视为心腹,官拜太傅,仕为三公。传说蔡邕把书法秘籍给了韦诞,钟繇想借阅,韦诞无论如何就是不借。不借,就不借,氣死你!钟繇果然十分生气,回家一病在床,要不是曹操拿出“五灵丹”出手相救,钟繇就得毙命。

如此强大的书法朋友圈,以曹操的聪明睿智,学有小成也不是难事。但书法小道,确实,他不会以此为重,能被后人评为逸品,也十足难得。

曹操书法作品传世仅此“衮雪”二字,揣测因由,一方面因其三国时代,局势不定,战祸连年,曹操忙于军事政务无暇顾及书法小道,因此,写的作品本身就比较少。另一方面,因时代久远,虽纸贵千年,亦难以存留,本来就少的作品,在流传中散佚更是常事。但尚可从古人零星记载中略见风采,宋代郑樵在所著《通志·金石略》中曾录有曹操书“大飨碑”一篇;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说,到元朝时还见曹操《贺捷表》;清代叶奕苞《金石录》记载,武昌“黄鹤楼”侧“涌月台”三字亦为曹操所书,字大有生气。传至我辈,独留“衮雪”,而今,滚雪景象已不复见,惟凿刻“衮雪”之石,静悄悄地存于博物馆中,令人唏嘘。

从石刻或拓片来观,以曹操性情,写此二字之时亦是无所顾忌。曹操的书法虽然不如诗歌那么被更广泛的人知晓,但作为一代能诗能文,一生战场杀伐,横槊江湖的杰出人物,书法也是蛮有个性的。清代有诗赞:“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倾波。”

曹丕以“气”断定作品的个人风格,把“气”看作是天生的,是清晰体现在艺术领域的天赋,或许如此理解曹操的艺术表现,更为恰当。再看曹操书法,恰如人言此“衮雪”二字,犹如广陵绝响,弥足珍贵。

魏晋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大时代,这也促进了个体生命从肉体到精神觉醒。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肉体迟早都要毁灭,人们为此感到悲哀,感慨生命的短暂和虚无。即使曹操这种大人物也意识到了难以解脱宿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激情。齐家治国平天下,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开万世之基业,让百岁千秋铭记,还有什么比这更壮烈的呢?这对于类似曹操这种阿波罗附体的男人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一种选择吧。

但这又不是他生命的全部,要不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慷慨悲歌。对杜康的热爱,也让体内燃起对人生意义的另一种思考,面对偌大的虚无,他也一定想到了不朽,但如何才能不朽呢?

魏晋风度里有酒神精神,古希腊人通过日神和酒神得以在人生的虚无中寻找“生”的意义。日神创造梦想,酒神创造艺术,曹操在马革裹尸的沙场,横槊赋诗,纵酒欢歌,此情此景,又悲情又浪漫。

《三国演义》开篇引杨慎《临江仙》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历史的叹息中,写诗、唱歌、跳舞、玩书法的曹操,露出可爱的一面,生命也因此更为灿烂。

作者简介:梁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马迭尔旅馆的枪声》《补丁》、短篇小说集《马戏团的秘密》。

猜你喜欢
曹操书法
心动杀人
山鸡舞镜
三国演义
诗书画苑
曹操雅量惜才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曹操梦中杀人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