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的历史流变

2021-09-10 07:22王萌
今古文创 2021年4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

【摘要】 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起源于清末的革命文学,是海峡两岸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清末发展至当下,可分为孕育期、发生期、繁荣期、分流期、融合期和拓展期六个历史时期。由于各个时期、不同作品在创作重心、主题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而使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海峡两岸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提升。

【关键词】 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历史流变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25-02

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起源于清末的革命文学,是海峡两岸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传统男权话语的挑战和颠覆,对于中国传统叙事资源的传承和拓展,对于海峡两岸女性小说创作的丰富和繁荣,都有着不可小覷的贡献。从清末至当下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六个历史时期:孕育期(20世纪初期)、发生期(20世纪20年代)、繁荣期(20世纪30年代初期至40年代末期)、分流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期)、融合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和拓展期(21世纪以来)。

一、孕育与发生

清末随着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小说创作的热潮,以王妙如、邵振华、黄翠凝、季理斐师母等为代表的女性小说创作群体逐渐崭露头角。在她们的小说创作中,涉及底层女性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王妙如的《女狱花》(1904年问世)和邵振华的《侠义佳人》(1909年刊行上集,1911年刊行中集)这两部小说,大量篇幅书写底层女性的艰难与挣扎,并由此批判社会的黑暗现状,同时还谴责男尊女卑,提倡两性平权,可谓是女性底层小说的滥觞。女性底层小说的苦难和性别相互交织的主题模式在这一时期已经初露端倪。

其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20世纪20年代以陈衡哲、冰心、冯沅君、凌淑华、庐隐、苏雪林、石评梅、白薇、陆晶清、袁昌英、濮舜卿、陈学昭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作家崛起。由于她们的出身和经历,在她们的创作中,底层小说相对较少,代表作品有陈衡哲的《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冰心的《最后的安息》、庐隐的《灵魂可以卖吗》《一封信》、石评梅的《董二嫂》、冯铿《一个可怜的女子》等,其内容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切入,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寄予深切同情,如《巫峡里的一个女子》中的女主人公备受婆婆的压迫和折磨,被迫与丈夫逃到山峡里生活,而后又失去丈夫,只能独自携幼子在孤寂和恐怖中在山峡煎熬。二是从军阀混战、阶级剥削的社会不公的现实着眼,对造成妇女社会悲剧的剥削制度进行控诉,如《一封信》中的穷家女孩梅生因家贫而被卖抵债,在到地主家的第一天就被地主婆殴打致死。这些作品都表现了女作家对底层女性悲惨境遇和命运的关切,反映了她们对腐朽政治的抗议和改变旧世界的渴望。至此,女性底层小说的苦难和性别相互交织的主题模式基本形成。

二、繁荣与分流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内忧外患的加剧,在左翼文学思潮的推动下,以萧红、丁玲、罗淑、谢冰莹、白薇、白朗、罗洪、冯铿、草明、梅娘等为代表的大陆女作家队伍中,底层小说创作开始占据重要地位,萧红的《呼兰河传》、罗淑的《生人妻》《刘嫂》、白朗的《生与死》、冯铿的《贩卖婴儿的母亲》、杨刚的《母难》、草明的《倾跌》等优秀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大多揭示了底层女性既要遭受残酷的阶级压迫和贫穷生活,又要面对来自传统男权文化的暴力与凌虐的生存真相。除了上述深刻的揭示之外,在萧红的《生死场》、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中,还痛斥和谴责侵略者的入侵,更是加重了底层女性的屈辱和磨难。同一时期,台湾女性底层小说也随之问世,叶陶的《爱的结晶》、黄宝桃的《人生》等是其代表作。在这一时期,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的苦难和性别相互交织的主题模式成为主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不同的文艺环境,女性创作在大陆和台湾发生了分流与变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创作格局,女性底层小说自然也不例外。大陆女性底层小说在延续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基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以歌颂的基调,观照中国革命斗争中激发出来的社会进步和女性解放历程,如白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就颇为典型。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邵玉梅如何从一个苦孩子到成为女工、再成长为女英雄的历程。其次,在描写已有底层女性形象时,也重在表现新旧制度的对比和底层民众翻身的喜悦,例如茹志鹃的《如愿》。小说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书写女工何永贞命运的巨大变化,着重讲述的是她在新社会参加工作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同一时期的台湾女性底层小说创作,先后受到新文化运动和西风东渐的影响,题材和内容渐趋多样化,如林海音《城南旧事》在怀乡忆旧中对底层女性的观照、於梨华《小琳达》对挣扎在异邦他乡的底层留学生的聚焦、谢霜天《梅村心曲》对台湾本土乡村女性的悲悯,等等。显然,苦难和性别相互交织的主题模式依然是台湾女性底层小说的主流。

三、融合与拓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日益缓和,海峡两岸女性文学也迈出了相互沟通与融合的步伐,代表作品有王安忆的《流逝》《流水三十章》,铁凝的《麦秸垛》《棉花垛》,迟子建的《秧歌》《树下》,方方的《桃花灿烂》,池莉的《你是一条河》,徐坤的《女娲》,孙惠芬的《歇马山庄》,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李昂的《杀夫》,廖辉英的《油麻菜籽》,蔡素芬的《盐田儿女》,凌烟的《失声画眉》等。

在这些女性底层小说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浓厚的女权意识和明显的性别对抗色彩书写性别苦难、谴责男权暴力文化,《杀夫》和《棉花垛》最为典型。《棉花垛》以抗日战争中为背景,以贞贞和小臭子两个女性的对比,指出男权文化中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控制权,是在家国与战争之外,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层文化根源:“一个正义的乔被非正义的鬼子先奸后杀,一个非正义的小臭子被正义的国又是先奸后杀,这实在太令人震惊了。然而正是这一笔,铁凝揭开了男性世界对女性强暴式的占有欲和征服欲,呈露了他们对女性残酷蹂躏的性文化态势。原来世界上男权文化都一样地视女人为肉欲对象,而要任意的拥有和享用她们。”[1]

二是以近乎写实的笔墨,从日常生活出发,书写女性在底层社会的生存真相,如《流逝》 《你是一条河》等。《流逝》这部小说与当时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宣泄苦难,也不是控诉罪恶,而是通过还原看似琐屑但却浸透女性生命体验的日常生活,见证了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少奶奶端丽如何学会像普通劳动妇女一样生活的转变过程,艰苦的生活让她从中获得了自尊感,以及创造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你是一条河》中的辣辣在丈夫过世后,长期被迫面对经济的重压,一贫如洗的她只能依靠辛苦的勞作和出卖自己的身体抚育八个年幼的子女。在她的身上既有愚昧、庸俗、粗鄙的一面,也有顽韧、坚强、伟大的一面。

21世纪以来,海峡两岸的女性底层小说题材日益多样化,风格也更趋多元化,王安忆的《富萍》,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林白的《妇女闲聊录》,方方的《奔跑的火光》,钟文音的《在河左岸》《伤歌行》,陈雪的《桥上的孩子》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对母系谱系的梳理、对民族史的重构,是这一时期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例如,《伤歌行》就通过台湾乡村两个家族五代女性真实的生命历程,重新审视历史,力求在女性与历史的对话中,呈现出女性真实的命运和情感,改变由男性叙述的单一历史,并试图寻找出女性自己的真实历史,从而确定女性在家族乃至民族历史中的本原位置。

而揭露和批判两性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仍是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奔跑的火光》就颇为典型。英芝意外怀孕之后,被迫嫁给不务正业的贵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曾经试图通过辛苦赚钱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提升自己的家庭地位,却惨遭失败。她在愤怒而绝望之下,烧死了丈夫,同时也导致母亲为救她惨死。显然,在强大的传统男权势力面前,女性经济地位的改变与否,都无法改变她们受压迫的命运,也无法让她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的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创作中,还有一个收获颇丰的方面,那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描摹底层女性原生态的日常生活,如《富萍》 《妇女闲聊录》等。《富萍》以20世纪6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讲述的是扬州乡下女孩富萍到上海之后发生的故事。叙事者以流水般的日常生活中的群相,展现了上海安谧、沉滞的日常生活。《妇女闲聊录》则是通过一位乡村妇女的叙述,清晰地呈现出当下乡村农耕文明的衰颓和传统伦理道德的裂变,以及面对巨变乡村底层民众的茫然和无措。这两部小说都打破了精英意识对底层民众惯有的拯救姿态,居高临下的同情、怜悯也消失不见,全部被对生命的尊重所取代。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作品在创作重心、主题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海峡两岸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提升。今后,海峡两岸女作家必须以更为开阔的创作视野,勇于尝试和开拓新的题材与叙事方式,才能使女性底层小说创作有着更为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87.

作者简介:

王萌,文学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
2万余台青在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就业创业
第九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新闻发布会在福建南安召开
海峡两岸共圆艺术梦想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TWFI)
海峡两岸
书籍设计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茶博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