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在反校园暴力题材动画创作中的运用

2021-09-10 07:22谢冉冉
今古文创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创作

【摘要】 动画独特的表现语言为象征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反校园暴力题材动画短片《报》中,象征手法作为作品主要的艺术手段,通过多种象征的运用深化了主题和故事内涵。在分析该短片的剧情、人物、事件的基础上,解析其中角色造型和叙事方面上运用的象征手法和赋予的象征意义,可为相关动画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动画短片;创作;校园暴力;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97-02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象征手法在反校园暴力动画中的运用分析——以国产动画〈如果我是英雄〉为例》(X202013617006)。

当前社会 “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与学习生活产生了恶劣影响。运用合理有效的手段来预防和规制校园暴力行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画文艺作品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反校园暴力题材动画作品的创作,使受众对这种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有表达宣泄的载体与渠道。

对青少年而言,正是处在不断吸收外界传达正确认知的时期,优秀的动画文艺作品可以给予他们正确的行为引导。但是,当前反校园暴力题材的动画影视作品数量少,宣传普及度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国内外相关作品主题较为分散,即使部分作品有涉及,但真正从头到尾都反映“校园暴力”为数不多。如在动画《声之形》中,“校园暴力”作为一个社会话题、现象或者故事起因用于展开故事并引出后面的一系列的事件,但是,电影的主题实则是青春成长。现有作品没有探讨导致"校园暴力"发生背后的根源与危害,观众无法通过这些作品对“校园暴力”现象产生足够的认知。

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作品《报》为例,展开创作手法的研究,探讨象征手法在“反校园暴力”题材动画创作中运用,并对同类题材动画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象征手法对“反校园暴力”题材动画创作的实践意义

不同的艺术呈现出的效果和价值存在差异,动漫的受众群体有局限性,即便动画作品涉及的是严肃的现实题材,不少成年人也不愿意去看。同时,动画形式与真人演绎的表现力客觀上存在区别,动画画风相对简约清新追求唯美,对比现实其残酷与震撼度就减弱不少。

以动画《声之形》和电影《少年的你》为例,同样是以“校园暴力”为题,《声之形》就远远没有《少年的你》影响力大。《声之形》侧重治愈少年的脆弱敏感的心灵,能在部分受众间产生共鸣,而票房高达13亿的电影《少年的你》中对校园霸凌的刻画,则能在社会层面的引起强烈反响。所以,当选择动画作为“反校园暴力”题材的表现方式时,需要基于动画的艺术特色,寻找有效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对“校园暴力”的呈现与批判主旨得以彰显。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象征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动画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比起其他的艺术形式,动画独特的表现语言为象征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反之,象征也将动画的艺术审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象征手法在动画中的运用是最典型、最自由的,伴随着动画艺术创作的发展,始终贯穿其中。“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成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或再现不断重复。那么它就变成了一种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系统的一部分。” [1]

象征手法独特的表达形式可以使影片艺术在创作主题与表现语言得到很大的延伸,同时也能满足创作者个人的感情寄托。它可以更容易去表达创作者所要传递给人们的信息,观看者也可以从中有自己的不同体会,“反校园暴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从观看者自身出发,让其在影片中不断领会创作者的思想。创作者面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进行反思与发展,把象征主义引入一个不断升华、反思、实践的系统中,就可以给观众以新的精神启蒙。

二、动画《报》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动画短片不同于真人短片,它致力于表现梦境与幻想,给人带来超现实的感受。[2]动画短片《报》是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联创作品,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在学校备受欺凌的主人公,在不断发生的恶作剧后遍体鳞伤,最终选择了离开的故事。作品还反映了欺凌并不会因为一个对象的离开而终止,曾经的施暴者后来又变成了新的受害者。

(一)角色形象。角色形象也就是象征体[3],象征体在动画短片中的造型取决于片中主题的确定。动画短片中造型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动画短片以绘画或者其他表现形式将人物和空间造型进行塑造,以追求夸张,变形等手法来反映和象征人们生活中的理想和愿望。由此可见,象征体的造型设计在动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动画短片作品《报》就把备受欺凌的主人公比作一声不吭的“小猪”“小猪”是一个憨憨的形象,以“猪”喻人。用“猪”来表现备受欺凌的对象,在短片中是一种含蓄的隐喻,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即憨憨的,笨笨的个体不应该成为群体欺压凌辱的理由。

(二)环境营造。在作品环境营造上,动画创作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观众在欣赏动画作品时,首先是身体的感觉器官会受到刺激。这种感觉器官上的环境营造,可以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动画短片作品《报》表现了主角所在的环境压抑,黑暗且无助的氛围。在同学的漠视之下,作品用讲台上的教鞭、飞翔的鸟儿分别象征了现实世界中袖手旁观的老师和解放了去迎接新的人生的受欺凌者[4]。

除此之外,音乐贯穿作品的始末,让全片都沉浸其中,成为打动观众心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动画短片作品《报》中出现了诡异的笑声,它不似孩子纯洁的笑声也不似孩子的哭闹声,而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让人产生共鸣。动画短片中出现的各种场景、道具和音乐就是为了营造一种视听环境,让观众们在其中感受画面中的故事。

(三)镜头画面。沃尔特·迪士尼说过:“动画能够解释人类在脑中呈现及产生印象的任何事物。” [5]这说明了,动画这种“动态的幻覺”艺术,不在于抓住客观世界中的真实面貌,而在于捕捉这些事物反映到人脑之后所带来的冲击。因此,相较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现实角色与校园环境,动画短片作品《报》中带有象征意味的造型方式、带有简洁鲜明的绘画风格的教室更能被大众所记忆。开头干净又平常的走廊,似乎在叙述事情的不平常,中间受欺凌者被欺凌后是一个空教室的大全景,表示着这一事件的转折,镜头转向窗外,一只鸟飞过,画面色彩也从之前的暗沉变得明亮,寓意受欺凌者的解放。

就如宫崎骏的《风之谷》中王虫和森林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远古的神兵“巨型兵”象征性核武器,而娜乌西卡公主则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和平的使者,经历了一番争斗后换来和平[6]。影片强烈呼吁社会和大众保护环境。创作者镜头运用的合适,画面色彩的统一,也更能深入小朋友的心里,毕竟“校园暴力”无处不在。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能让孩子从小对“校园暴力”有深刻的认知,扎下“反校园暴力”的种子。对于成人,则可使其反思“校园暴力”对个体身心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

(三)主题呈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一些不能够引起人们思维共鸣的动画作品逐渐被淘汰,而运用象征手法的动画作品在艺术领域具有前瞻性和创意性,它以简短精练的形式和创意的内涵为特点,可以更好地将创意在动画短片中表达出来。动画短片作品《报》这个片名就是用了象征手法来旁敲侧击地告诉观众,莫欺人,天道好轮回,恶行总会遭到报应。

(四)作品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作品里也有象征手法运用不恰当的地方,比如短片看到最后才知道小猪是所有受欺凌者的形象,可是观众并不知道,会在开头以为受欺凌者是一个又胖又丑又矮的形象,作品在创作时,应该给不同的受欺凌者设定不同的象征形象。由此可见,象征形象的选择与建立应该参考所要象征对象的外貌特点与生活习惯,这样才能给观众不同视觉的感受。

三、结语

动画短片《报》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其创作的不断反思与发展,把如“反校园暴力”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引入一个不断升华、反思、实践的系统中,是给创作者新的精神启蒙,为动画短片运用象征手法创作提供了一个可资思考借鉴的范本。象征手法独特的表达形式可以使揭露校园暴力事实、表现“反校园暴力”创作主题与表现语言得到很大的延伸,同时也能满足创作者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控诉情感,降低了说教意味,迎合了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影像形式特色化的精神诉求。对动画创作而言,用象征手法来讲述校园暴力相关内容,更容易对“校园暴力”深度的剖析和解释,观看者也可以从中获取不同的感触与深思。

参考文献:

[1]郭世杰,刘莹,王芳超.象征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实证运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北方学院,2018.

[2]王冰.象征手法在短片《永恒》中的作用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8.

[3][4][5]杨田恒.实验动画短片创作中的象征手法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6]王玥.宫崎骏动画电影象征主义表达[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

作者简介:

谢冉冉,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视觉艺术系2018级本科在读生。研究方向:动画创作、动画艺术理论。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