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视角下《When you are old》译本赏析

2021-09-10 07:22张忆苒
今古文创 2021年4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译者主体性

【摘要】 翻译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尤为明显。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自词汇、句式结构及格律和意象三方面对比赏析诗歌《When you are old》的不同译本,有助于译者与读者充分理解译者主体性,同时对于以译者主体性视角分析文学作品译本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诗歌翻译;译文鉴赏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113-02

一、引言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应在不违背忠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注入主观认知因素。在诗歌《When you are old》中,作者视一见钟情的女子茅德·冈为爱情的信仰和理想的象征。本文选取了三种译本,在译者主体性的基础上自三个角度对比并赏析译文,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When you are old》诗歌简介

作者叶芝对女子茅德·冈一见钟情,并向她表明了想与其共度一生的夙愿。但茅德·冈最后没有选择叶芝。这段情感经历令叶芝郁郁寡欢,也给予了他文学生涯上不少灵感与启发。这首诗歌整体结构有些类似法国诗歌《给爱兰娜的十四行诗》,但又在诸多细节比如韵脚、文体等方面大有不同。对此诗歌不同译本的赏析颇有价值。

三、译者主体性综述

尽管翻译界对于翻译主体的内涵各有定论,但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争事实。译者始终作为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贯穿于整个翻译活动中。相对于一门学科而言,主体性论题的出现标志着学科的发展历程由追寻研究对象走向学科如何存在和发展的探寻[1]。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根据实际情况在发挥译者主观性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四、译本对比与鉴赏

本文选取了傅浩、冰心和袁可嘉三种译本,在词汇、句式结构和意象方面分析不同译本的特点。

(一)词汇层面。翻译过程中词汇的选择尤为重要。文学作品中不仅要实现词汇的对等,还要达到美的境界,二者兼顾可谓上乘之作。

例一:

原文:“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傅譯本:“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

冰心译本:“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是真情。”

袁译本:“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Moments”原意指“瞬间、片刻、时光”,倾向于描述时光的短暂。傅浩将其译为“时光”,没有体现出“Moments”这一词的短暂性。冰心译为“片影”,相比于傅浩版本更具瞬时性,但“片影”给人的感觉是瞬间飞逝,试问青春固然短暂,但此时强调的是生命中的一段光景,又怎会瞬间消失不见呢?袁可嘉将其译为“时辰”,兼顾了原诗表达的短暂性和持续性。

“Beauty”一词冰心译为“美貌”,另二位译者译为“美丽”。“美貌”仅停留在外表,但“美丽”的概括程度更广,涵盖了美貌及其他美的成分。此诗既为情诗,与情相关,想必作者的原意不只在外表,。此处理是译者在剖析原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作用的结果。

例二:

原文:“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傅译本:“但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志诚,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冰心译本:“唯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袁译本:“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皱纹。”

“Pilgrim”原指“朝圣基督徒”或“清教徒前辈移民”,其渊源与宗教文化息息相关。傅浩取其引申义,将其翻译成抽象名词“志诚”。“Soul”指人的“灵魂、内心或心性”,冰心直接将其译为“心”,而傅浩和袁可嘉结合前面的“朝圣者”,译为更具宗教色彩的“灵魂”,更能体现出语言的一致性。

“Sorrow”原意指“悲哀、伤心事”,这里引申为岁月在人脸上留下的痕迹。冰心直截了当地译为“留痕”,较为忠实但似乎美感欠佳。袁可嘉将其具象化处理为“皱纹”;傅浩则采取了抽象化的处理方式,译为“风霜”,既体现出岁月的痕迹,又具美感与诗意。

“Changing face”的处理也各有千秋。冰心所译“哀戚的脸上”中“哀戚”出自《孝经·丧亲》,指“悲痛伤感、哀痛”,在此处表达时光易逝的惆怅之意。但岁月催人老本就是自然规律,用“哀戚”一词是否有些过度悲伤、曲解原意呢?袁可嘉在这一思考上,译为“衰老的脸上”,语气有所缓和。但原文中用了“Changing”,倾向于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傅浩译为“渐衰的脸上”,更能体现时光流逝的过程。

综上,在词汇的选取方面,傅浩和袁可嘉在前人译本的思考下更重视过程,善于使用具象化和抽象化的处理方式,冰心的译本忠实程度较高,三人译本各有千秋。无论哪一点,更好的译文都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二)句式结构及格律层面。在句式结构和格律的处理上发挥译者主体性同样重要。原诗由12行组成,采用过去时态增强回味的语境。用词精炼,短小精悍,对仗精美。整体采用抑扬格五音步,既有整体押韵,也有非亦步亦趋的微调。

例三:

原文:“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傅译本:“弯下身子,在炽红的壁炉边,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冰心译本:“在炉栅边,你弯下了腰,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袁译本:“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对于“how love fled”,傅浩具象化译为“爱神如何逃走”;冰心也继续秉承其忠实原文的原则,译为“爱情是怎样逝去”;而袁可嘉译为“爱情的消逝”,采用归化的阐释方式,既忠实于原文,又不留悬念,在句式结构上的处理可谓是娓娓道来。最后一句“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傅浩和冰心对于“stars”和“face”的处理都是译为“将……隐藏在……中”,较为达意,但仅具备动感,略失动作的持续感。袁译为“在……中隐藏着……”,更能强调出动作的非瞬时性,给人意味深长之意。

在格律层面,原诗以单韵押尾韵,例如“book-look、sleep-deep、grace-face”的使用,加之简单精练的句式结构,使诗歌总体呈现出庄重而又不失精致的感觉,想必作者一定是参考了圣歌的创作方式而作。同时元音/ou/在多个单词中出现,既实现了押韵目的,又使读者读来倍感浪漫情怀。例三中,一四句和二三句均属于抱韵体的押韵方式。在译文的处理上,傅浩译本做到了同样形式的押尾韵:“边-间、走-游”,且此四行长度相同,对仗工整,在句式结构方面更好地发挥了译者主体性。

(三)意象阐释层面。文学作品往往离不开意象的传递与表达。在西方文学作品的汉译中,若能译出客观事物背后的主观意象,必会为译文增添光彩。

例四:

原文:“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傅译本:“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神色柔和,烟波中倒影深深。”

冰心譯本:“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袁译本:“慢慢读,回忆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例四是作者描写韶光已逝时的场景,“dream of”本意为“梦见、向往”,三人分别译为“梦忆、追梦、回忆”。相比之下傅译本的“梦忆”更加忠实且传达出“恍惚地回忆”的类似意象。对于“shadows”的诠释,傅译为“倒影”,描写女子眼神的清澈,这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女主是他内心的白月光”高度契合;冰心译为“晕影”,理解为绘画中的晕染或摄影中的光晕之意,同样突出女主的眼神透亮。袁译为“阴影”,强调“shadows”一词本身的含义——灯光下睫毛的影子,如果不考虑原词意象,其对词义本身的传达更为忠实。

五、总结

在译者主体性的基础上对三位译者的译本对比赏析,可以发现,冰心更重视译文的忠实性,袁可嘉倾向于达到与原作的一致性及用词的美感,而傅浩则更重视格律上的视觉感受,三人译文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源于各位译者的主观见识不同。说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仅要注重译文的忠实性,更应占据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译者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茹.保罗·利科诠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问题[M].外语研究,2018,(05):29-34.

[2]蓝红军.译者主体性困境与翻译主体性建构[M]. 上海翻译,2017,(03):21-27+93.

[3]王玉娟.目的顺应与翻译策略选择——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M].上海翻译,2019,(04):34-37.

[4]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M].中国翻译,1987,(06).

[5]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M].中国翻译,2003,(01):19-24.

作者简介:

张忆苒,女,内蒙古赤峰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译者主体性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