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仰的力量

2021-09-10 07:22李文晶
今古文创 2021年6期
关键词:精神力量信仰动力

【摘要】在國内外的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信仰问题是备受读者关注与热议的。本文试从扬哈斯本所著的《帕米尔历险记》一书中分析信仰发挥的精神力量,进而联想到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从长征精神到今年爆发的疫情,信仰是人们逐梦的动力源泉,成为隐形的道德底线,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也为国人创造奇迹、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信仰;精神力量;动力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51-02

在亚洲探险之旅系列读本中,《世界屋脊》《穿越塔克拉玛干》《帕米尔历险记》都体现了外国人的强烈探索欲和勇往直前的探险精神。《帕米尔历险记》的作者是弗朗西斯·爱德华·扬哈斯本,英国军人、探险家、作家,生于印度。青年时代先后就读于克利夫顿学院和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爱好探险、旅游,喜读宗教、哲学著作。1882年加入第一龙骑兵近卫队。1886年受英印政府派遣,作为使节团成员赴中国,并开始军事冒险生涯。翌年从北京经新疆抵达克什米尔。《帕米尔历险记》记录的是他从1884—1894年的3次探险之旅,他是第一个穿越中亚戈壁沙漠的欧洲人,也是第一位眺望喀喇昆仑山北坡的欧洲人。

扬哈斯本充满传奇色彩和争议的人生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这本书就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探险旅行时代的记录,也是他许多著作中最好的一部。而在扬哈斯本所写的《帕米尔历险记》一书中,除了书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还可以窥探出国外信仰的精神力量的强大作用,尤其在面对一些危机时刻,正是由于内心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作家扬哈斯本不断前进探险、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险境。

一、“信仰”本质及概念明晰

(一)“信仰”的定义辨析

而关于信仰的定义,有编者认为是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但信仰不一定是宗教,因为宗教信仰不是道德的唯一来源。信仰的定义更应该是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经得起世俗的考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信仰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从信仰的作用来看,信仰也不是永远都光芒万丈的,狂热的信仰使人丧失理性,消极的信仰使人颓废沉沦,机械的信仰使人畏手畏脚。

在西方语境下,信仰一词似乎专指宗教信仰,这是狭隘的,信仰要远比宗教出现得早。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有两类:一类是天地信仰,一类是祖先信仰。从这两类原始信仰出发,在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三种新的信仰类型: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政治信仰。

二、“信仰”的力量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大教学论》中体现“信仰”的力量

在国外作品中,信仰、信念、神和上帝几乎存在于每一部的文学作品之中,他们认为神无处不在。宗教可以给个人带来慰藉,也是促进社会团结和公共道德的强大力量。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到《圣经》多达二百多处,认为教育的宗教目的是使人得到永生,为来世做准备,夸美纽斯一直保持教育改革的坚定信念,信仰上帝也不否认知识的教化作用,提出先进教育理念革新了整个时代的教育模式,但在黑暗的17世纪提出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必然困难重重,会遭到封建社会的强烈反对与抨击。

(二)《帕米尔历险记》中体现“信仰”的力量

在《帕米尔历险记》十八章的引言中,库伯写道:“火热的心,纯洁的灵魂,信念引导着我前进的步伐,神圣的大义决不能有丝毫的歪曲,我尊敬追求信念的人。”坚定忠贞的信念在探险者心中生发出的无尽勇气,作者无限尊重、肯定信念的价值,相信上帝、基督教的信仰是他保持信念坚定不移的底气。

书中有一段记载,风雨兼程的赶路途中,作者唯一的交通工具马车不幸落入水中,放在平常人身上,长途跋涉的辛劳加上突发状况,应该已是怨声载道了,而作者扬哈斯本并不只是一味地抱怨,相反他接受且享受着旅途中发生的所有意外,将所有因意外来临打破的生活事件慢条斯理的整理重回探险的道路上。①

三、时代背景下信仰的发展

但在当今时代,经济浪潮的冲击、多元精神文化的融合影响使得人们开始迷惘,物质条件的极大提高,使得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却因生活发展的快速让人思想上陷入迷惘与停顿,信仰对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是大家的精神食粮是成长所需的“钙”。心理学家荣格说:“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身体需要盐,但每个人都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而摄取着盐分。大部分的人从记忆难及的洪荒时代起就感受到了一种信仰的需要,需要信仰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性。”

四、中国人的“信仰”发展历程

(一)曲折的历史发展积淀了国人“信仰”底色

对于当今中国而言,社会正处于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发生多元碰撞的转型期,中国人是有信仰的,这种信仰在那些深受宫刑却仍然奋笔疾书的人中,也在那些身居茅屋却执笔沉思、仰天悲唱的人中,在历经千年仍旧没有熄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中,在万水千山的长征途中,在保家卫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中。

在长征中,理想信念就是信仰的伟大远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奋勇向前的力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们不畏艰辛突破敌人的包围,忍受长征途中极其恶劣艰苦的条件。面对一次次敌人猛烈的进攻,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奇迹,无数的革命英烈用血肉之躯开创了崭新的局面。长征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长征精神从未消失,它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股凝聚力,成为中国精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关于“人民有信仰”的具体内涵阐释有四点,第一点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第二点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第三点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最后一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二)“信仰”的力量渗透生活的点滴

几年前有一则新闻,拾荒老人韦思浩每月5000多元的退休金,住在单位分配的房子里,整日拿着一根竹竿上街捡破烂,经记者走访后发现,原来老人一直匿名资助贫苦学生整整二十年,并且早就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表,要在身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和所有可用的器官,老人也有信仰,他信“善”的理念与力量。

此外还有一个新闻事件也让人动容,山西太原火车站一位老人因病不幸去世,一名正在等车的僧人上前握住死者的手进行超度,周围来来往往匆忙的旅客可能也想伸出援助之手,但出于种种原因没有上前。但僧人无所畏惧,心怀慈悲,面对陌生人伸出了自己的手,希望能超度他的灵魂,让他好好离去。僧人不染尘俗在面对老人的离去,秉承自己所修行的信仰理念,握住了他的手超度了老人的灵魂。

(三)“信仰”在疫情中发挥的精神作用

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向中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在这紧急危难关头众多中国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第一时间参与到疫情狙击战之中。他们“受任于危难之际”,面对未知的病情他们没有丝毫的退却。正是对党的相信、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担当的坚定信仰的力量支撑着青年奋斗在前线,在危难关头他们是无畏无私的最美逆行者,信仰锤炼了青年勇于担当的肩膀和舍我为民的精神,信仰让青年战“疫”到底。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中提道: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最震撼人心的是曾经以为只会撒娇卖萌的90 后、00后,他们用信仰支撑、用行动作答,传承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心中这一份无畏无私、对社会责任担当崇高的精神信仰。

信仰最震撼人的地方就是展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是无私的奉献,是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悲悯之心,无论是宗教信仰、政治信仰还是哲学信仰,都是为了实现“美美与共,和而大同”的社会,抑或是追求民族大义、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信仰成为人们前进、追逐梦想的动力源泉,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道德上的底线要求维护社会秩序。

揚哈斯本依靠信仰的力量翻过了一座座高山、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极端自然条件完成了他的探险之旅,中国人民信仰着党、信仰着马克思主义,从长征到现在的新冠肺炎疫情,团结一心无私无畏,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时代会变,但中华儿女的信仰在时间的洗礼下会越来越坚定,焕发动人的光彩。

注释:

①扬哈斯本著、任宜勇译:《帕米尔历险记》,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

参考文献:

[1](英)扬哈斯本.帕米尔历险记[M].任宜勇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2]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22-29.

[3]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

[4]胡乃岩.论信仰[D].浙江大学,2014.

[5]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李文晶,女,河南信阳人,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

猜你喜欢
精神力量信仰动力
信仰
漫画
平静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解读《我是如何学会驾驶的》中男主人公的恋童癖倾向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动力船
穿越历史长河
把美好的想像转化为动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