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法律意识培育研究

2021-09-10 07:22王伟华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8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

王伟华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因为它所涵盖的很多内容都是无法通过考试来去做定向和定性衡量的,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评价,以及判断学生是否形成了相应的能力。因此,一直以来我们都将它看成是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考虑到初中生的法律意识还未形成,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去培育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还是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下面本文将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培育

一、培育初中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新时期下,道德被看成是衡量和判断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自觉遵法、守法的正确理念,对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与顺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看,国家已经加大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力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初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便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法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约束人的行为,同时也具有纠正人的行为,以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作用,如果没有法律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将像野蛮失去了缰绳。通过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教会他们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二、法律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育途径过于单一

培育途径的单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科性质和其在初中教育中所处于地位的影响。因为我们面向的是初中生,所以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培育途径的可选择范围就变得十分狭窄。“我教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主要是因为我们只能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实施教学,其他方式或途径对帮助我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多少都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但从实践应用和能力形成的角度看,“我教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却很容易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和学习信心,甚至还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抵制学习法律。所以为了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的相关知识,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考虑融入进具体法律事例,通过设计多种教学形式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从而在內心中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二)应试教育影响严重

虽然我们在最新一次教学改革中突出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之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中存在的明显弊端进行了修改和剔除,但由于它对我们的影响较深,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将阴影全部消除。应试教育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便是,它是以老师为主体地位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实在不考虑知识应用的前提下,应试教育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理解和认识法律知识很是会有很大帮助的,毕竟当前所有从事司法工作的人都是接受过应试教育的。但就法律意识培育这个问题来讲,实践或是案例剖析就需要老师将课堂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在素质教育中,新课程标准里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地位进行了明确安排。所以相关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主人翁意识,也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地从学生本身出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一)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正直他们人生中最特殊的时期,即青春期,这一时期下的学生通常都会比较敏感。所以,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在借助事实案例的讲解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时,要注意案例内容正当性,并同时注意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与灵活性。

比如在教学《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去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提升他们对法律的认识,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PPT上演示相应的事例,在相应的情景模式下,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对实际案例有着正确的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对应的法律知识,更能在心理层面强化他们对法律及其相关内容的认知。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时,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需要遵守的法律是什么,以及需要向我们身边的人传达和传递怎样的法律知识。当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法律知识于日常生活时,他们也就会从心理上认可这一门学科,并且在不断的学习和应用下,法律素养也会慢慢形成。

(二)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培育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老师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任命教师时,必须要注意教师的理论知识是否丰富和广博,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切不可盲目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效率。老师在接受岗位工作时也要秉承对自己负责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在合理的时间段教授给学生。只有当学校紧跟时代要求,老师内心重视自身的法律建设时,一支高素质的法治教师队伍才有可能被组建成。另外教师在教学期间,学校也要经常对他们进行考核与培训,以强化他们的教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教学责任感,以及自身的法律素养。同时,老师们也要能够时常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熟练教学技能;要能够主动去了解社会动态,积累更多有助于教学的应用案例,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将自己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案例加强学生的法治建设,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培养一定的法学素养。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老师们的执教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任务的不断增多,教育目标的不断清晰,老师们的教学素养也应该不断得到增强。在《道德与法制》课上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是枯燥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是要求学生对这门学科有着真正的理解和认知,并在认知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系统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1]潘世梅,李玉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1(12):147-148.

[2]钟跃明.论初中生法律素养的培育路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3):112-113.

[3]陆小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法律素养[J].读写算,2020(34):175-176.

沽源县第三小学 河北 张家口 076550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
法治意识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