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在性与共享性:打卡式数字阅读APP的模式与社交实践

2021-09-10 07:22段晓涵
传播与版权 2021年5期
关键词:数字阅读

段晓涵

[摘要]数字阅读让人们在移动互联时代拥有了更多共享与表达的权力,大众热衷于通过打卡这一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和学习轨迹,但用户究竟是基于何种心态长期维持打卡值得探究。文章以薄荷阅读APP为例,依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从阅读者以自我前台形象构建的心理角度出发,分析打卡式数字阅读APP形成的社群性阅读与社交实践,赋予数字阅读者心理空间隐私感和沉浸式体验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内容的分层共享与流动,形成专业内容和个性内容的群体聚集。同时,阅读打卡形式促成了线上群体共在的围观,一方面促成了阅读者自我驱动式阅读,另一方面也会引发阅读者沉迷于阅读熟人链“前台”形象构建的幻影,迷失阅读的本心。

[关键词]数字阅读;打卡式阅读;社交性社群阅读

随着移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遍应用,以微信阅读、樊登阅读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产品纷纷涌现,打卡式社交性阅读以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在朋友圈掀起了新一轮的阅读热潮。

阅读者坚持每日一次的阅读打卡,朋友圈里作为观众的我们,一次次地点赞和评论。然而,在打卡式阅读中,阅读者是否真的“读”进去了?真实的阅读效果如何?还是被迫趋于强社交压力下的阅读攀比与自我催眠?文章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视角尝试解读这种社群性阅读与社交实践的行为动机。

一、社群性阅读:心理空间与可控隐私

(一)我所读即我:熟人链强社交下的自我呈现

数字阅读与社交媒体结合的伊始,产生的是以微信阅读为代表的基于现实熟人链下的强社交性阅读,其线上线下社交路径的一致性打开了传统纸质阅读中原本封闭、隐私、个人的心理空间。

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笔者发现,朋友圈作為连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舞台,每个人都是表演者,也可能成为彼此的观众。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人们总会在意他人对个体的形象评价,利用各种方式在“前台”塑造良好的、符合社会期待与肯定的形象。“前台”是指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或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个人前台”是指表达性装备中能使人们与表演者产生内在认同的那些部分,包括衣着服饰、仪表等,通常可以随着表演者而移动[1]。为了能够更好地构建理想化形象,表演者会基于社交场景、个体身份的变更,而采用不同的自我呈现策略,潜意识里仿佛阅读的类别就代表了个人的身份。微信朋友圈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前台”区域,能够产生观众隔离效果,并对现实生活的“打卡”群体进行美化。人们总是在意自己在“前台”的完美形象,为了维护自己努力塑造的个人理想形象,必须每日按时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对在后台吃力所学的文章内容却降于次位。

熟人链强社交性阅读下的强连接带来的更多是隐私束缚。在被熟人围观的阅读环境下,似乎认真自律的阅读行为退居幕后,打开屏幕进行阅读首先想到的是其他人对个体阅读的“凝视”,形成了用户心理知识焦虑的压力。每日的阅读内容在所有观众的审视下变了味,无论是主动的阅读还是被动的阅读,熟人链下的阅读社交开始变成了微信阅读给予个人的强压力。知识焦虑在这样的情境下更多地开始转化为社交压力,因而熟人链下的强社交性阅读或许并不适合阅读心理。

(二)我读即我思:以书为会的线上社群性共享

1.知识付费下的沉浸式传播

沉浸式传播即以人为中心,以连接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实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是使人完全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的传播过程。基于沉浸式传播,知识付费下的学习APP通过营造真实场景和特定氛围,吸引读者深入其中,全身心地投入,产生情感体验,以此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和满足[2]。

薄荷阅读APP是基于微信平台进行阅读学习的英语产品。作为当下打卡类阅读APP热潮中的一分子,薄荷阅读APP不同于以往的强社交阅读,其社群性的阅读与社交实践给了阅读者更多的读书空间和隐私感,沉浸式的体验感也更强烈。

群体规范是一个社群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薄荷阅读APP的社群用户,其主要目的是想要通过学习阅读,收获更多的英文知识。其群体规范下的付费限制和学习任务,能更大程度上保证成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便于群内成员进行深度交流。除了学习内容,社群内不允许转发任何无关信息,这使沉浸式学习环境更加真实、有效。

2.社群服务的有效互动

拥有同样学习目的自发而成的社群,在学习上拥有更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薄荷阅读APP的学习社群正是基于这样的条件而组建,成员与同伴及老师在深度交流下完成了有效互动[3]。然而,强连接下的社交打破了这样的和谐互动,其通过以朋友圈打卡的形式展现自身魅力,通过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进行交流,其更多的不是对书本内容的交流,而是作为看客对表演者任务进度的谈资,甚至是心理上的社交压力和知识焦虑。

薄荷阅读APP在基于用户的知识焦虑环境下形成,其通过为用户提供知识和服务,把用户的焦虑更好地转化为其学习积极性,以优质的学习内容吸引用户,满足用户对知识的渴求。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社群中,带教老师和学习成员互相交流和沟通,舒缓焦虑情绪。同时,在小组内除了保持一定学习关系,社群并无其他私人层面的社交,更专业的带教老师和阅读APP让用户互动更有效、自然。

二、共享与共在:打卡式薄荷阅读的社交性实践

(一)技术的可供性:社交阅读圈层的线上凝聚

1.功能性颠覆知识焦虑

当人们的求知欲越来越高,但身边的媒体或其他手段无法使之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知识焦虑情绪。同时,随着信息量爆炸及内容真假难辨,知识焦虑也会产生,人们对信息开始盲目索取,加剧知识焦虑的恶性循环。而随着时代发展,人工智能将受众的兴趣爱好生成了各自的人物画像,算法时代针对性的受众定位也使用户更快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功能性的技术支持开始颠覆人们的知识焦虑。

薄荷阅读APP为需要提高英语的用户提供知识场景。在空间场景上,用户只要打开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进行每日的英语学习;在时间场景上,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要求的时间进行阅读内容的推送。薄荷阅读APP根据用户的行为规律,更好地保证每个成员享有学习的基本时间和权利。无论是英语学习小白还是学习英语的达人,都能够轻易上手并使用薄荷阅读APP,功能性的内容设计使薄荷阅读APP更好地帮助所有用户缓解知识焦虑[4]。

2.外观设计的交互体验

在移动终端发展的时代,社交性阅读让社交与阅读成为共在的方式,社交平台与阅读平台相结合,便于用户完成线上阅读与社交实践的联动。

薄荷阅读不只基于产品APP本身,同时也通过微信进行用户互动与反馈,通过用户每天完成在薄荷阅读APP的学习,自动生成打卡页面,并跳转到微信朋友圈进行打卡,从而带动朋友圈中其他观众的点赞和评论。这让用户在对自我人设的呈现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拥有了更丰富快捷的操作体验,用户甚至不需要去频繁下载客户端,在微信小程序里同样能够获得相应的薄荷阅读APP使用体验。

(二)内容的分层共享与流动:阅读成群的聚集焦点

1.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共享

社交性阅读是以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和社交实践的产物。打卡式数字阅读平台建立详细的阅读内容数据库,并细分类型和属性,提供用户进行内容上传共享的平台,用户可以选择自身兴趣爱好的阅读话题进行阅读互动和社交实践。

薄荷阅读APP的主要内容是以用户广泛的大众书籍作为知识文化支撑,具备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其课程由入门课程、经典课程、进阶课程和高阶课程四个阶段组成,内容多以科幻、童话、文学类型为主,为大众普遍所喜爱的故事作品。薄荷阅读APP系统根据不同学员的词汇量基准,自动为学员推荐阅读内容,在逐级递增学习的基础上,从兴趣着手,让用户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充分体现付费知识社群的专业化服务。比如,入门的阅读课程包含《冰雪奇缘》《机器人总动员》等大众熟知的电影故事,进阶课程改编了漫威英雄传奇系列《钢铁侠》《美国队长:复仇者先锋》等漫画故事,这些阅读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故事性、趣味性。用户在进行薄荷阅读APP学习时不会有考试压力,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会让用户更愿意持续性地进行阅读[5]。

用户以阅读打卡的形式通过朋友圈展现所阅读的内容,进而激发用户及其朋友圈基于社交实践生成共同阅读兴趣,社交实践让阅读内容实现共享,更加大众化。一方面,用户通过学习社群能够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内容;另一方面,用户在微信社交平台的阅读打卡,既满足了用户自我形象的展示,实现朋友圈阅读内容共享,也推广了阅读平台的产品,实现精准定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阅读产品的传播,在阅读产品和社交平台都更好地完成了内容共享。

2.分级化的个性内容推送

数字阅读个体的基础和需求从根本上来说有一定差距,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制专属的学习方案,为用户带来专属定制的归属感。

薄荷阅读APP在用户阅读之前为其设置生词测试,个性化设定让每位用户的生词列表都有所不同,针对用户不同阶段的书目生词列表也是大不相同的。这种个性化的生词提供方式,让用户避免了单词的重复记忆,降低阅读难度,提升阅读效率。同时,薄荷阅读APP会把1—3本名著在保证细节完整连贯的前提下,由英语专家团队对内容进行分割,形成每天十分钟的阅读内容,让用户逐量阅读,以减轻繁重的阅读内容带来的心理压力。薄荷阅读APP的书籍内容还可以进行音频自主朗读播放,由外国专家对名著内容进行情境朗读,其人格化的阅读特征更易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另外,薄荷阅读APP音频的倍速设置,让用户可以根据听力水平和喜好调整语音播放速度,以音频辅助文字阅读,进一步提升知识内容的传播和接收效果。

(三)线上群体共在的围观:打卡压力下的自我驱动

1.夸示性文化下的品位观赏

夸示性消费也被称为“明显消费”“炫耀性消费”,由制度经济学奠基人托斯丹·邦德·凡勃侖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财富积累者通过雇佣奴仆的方式将自己解放出来,成为有闲阶级,为了与普通劳动阶层区分,他们会采用夸示性消费的方式表现自己阶层的独特性[6]。品位是某种区隔身份、地位的符号表达,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在展示品位的同时,希望在交往中建立起与某人或某群体的联系,产生心理归属感。这转移到线上的社交性阅读中,用户通过展示自己的阅读品位,以赢得他人的夸赞。

薄荷阅读APP的微信朋友圈阅读打卡形式正是将英文学习作为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符。用户通过侧面展示自己的学习内容,满足了自身进行品位表演的需求。作为重要社交渠道的微信朋友圈成为自我展示的平台,用户通过展现自身的阅读品位,赢得其他观众的关注和点赞,塑造自我好学勤奋的社交形象,而群体的共在观赏更是促成用户品位表演的重要推动因素。

2.仪式感互动与自我认同

社交性阅读社群让连接变成一件具有仪式感的事,用户通过社群互动与认同来满足阅读的动力维持。每天相同的阅读任务让社群用户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和目标,并在共同场域下形成仪式感的互动与自我认同。

薄荷阅读APP通过微信社群进行每天阅读学习任务的安排,在群体规范下用户按时推进自己的阅读学习进度,并通过朋友圈的打卡互动赢得他人的关注,这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表达和呈现需求[7]。群体性的观赏仪式成为自我认同的动力。

3.知识焦虑下的群体约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个体会将内心评估自己的内驱动力变成外化诉求,会从他人的态度、情绪或其他的信息中寻求对自己的评价,这就是社会比较[8]。当代年轻人对提升自身能力的需求是巨大的,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的阅读学习打卡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当朋友圈普遍开始解决知识焦虑时,为了避免落伍,个体也会跟风解决焦虑。薄荷阅读APP所推出的阅读内容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的求知心理;另一方面其长期累积性的APP打卡形式,帮助产生知识焦虑的年轻人自我约束,通过朋友圈相互监督,让个体在沉浸式的阅读学习氛围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样,社交性阅读及其社群也共同推动社会化阅读的传播,而社群中的用户更愿意在知识焦虑下进行约束,紧跟大众步伐。

三、重社交轻阅读:打卡社交阅读现象的悖论

(一)阅读内容表层化

社交性阅读依靠长期社交维持阅读兴趣,易导致用户忽视阅读内容本身,缺少内省性思考,产生惰性。比如,部分用户进行微信朋友圈阅读学习打卡,希望能完成相应仪式以获得最终奖励,却脱离沉浸式学习环境。当用户并未进行实质性的阅读学习,却仍旧期待完美形象的构建时,这样的做法便开始背离阅读打卡初衷,阅读内容趋于形式,渐渐表层化,形式大于意义。

(二)强连接下的弱效果

当朋友圈的阅读打卡成为一种炫耀性的消费文化,用户的打卡天数和时长勾勒了表演者对自我形象的建构,而同时,微信朋友圈过分的维系并未带来用户实质性的阅读交流,甚至这可能会引起朋友圈对接二连三的刷屏打卡信息产生抵触心理[9]。即使如此,这并不会阻止用户作为表演者跟风的脚步,通过自我营造完美形象来获得成就感。这样的频繁刷屏打卡,忽略了作为观看体验者的观感,会导致观看者在朋友圈选择直接屏蔽。

(三)用户呈现过度,自我形象崩溃

在自我表演与形象构建盛行的网络环境下,朋友圈成为个人形象构建的舞台。朋友圈中的好友很大程度上是与个体用户在私下有较强社交互动的朋友,若朋友圈分享的内容与本人形象有较大偏差,会带来朋友圈较大的心理落差。而朋友圈阅读打卡进行的社交性阅读,这种维系是长期的,一时的盲目跟风和呈现过度都会造成自我形象的崩溃。

四、无社交不阅读:社交性阅读打卡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媒介素养,强化深度阅读

在社交性阅读下,学习者若被打卡行为所累,用户就会在这种流于形式的打卡行为中被逐渐异化、消耗。无论是主动迎合,还是被动迎合,读书的意义开始消解,用户追求进步的初心也随之越来越远。

人们在利用社交阅读媒介进行学习时不应流于打卡的形式,而应该加强利用社交媒介学习的目的性。在朋友圈进行阅读互动打卡,让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人们由深层次的阅读模式转变为浅层次的速食型阅读[10]。因此,用户应强化深度阅读,提升独立思考能力,更好地利用当下的社交媒体来督促和约束自己,加强对阅读的深度理解。

(二)社交文化的重新塑造

社交性阅读不仅是阅读的社交化,也是人们表达、构建、展示自我的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用户要正确认识阅读打卡行为,而不是将它作为构建自我形象的表演方式。用户通过陌生人的学习社群分享阅读学习打卡,这样可以避免刷屏行为,也能够形成群体认同,更专注于当下的读书和学习意义。

社交和阅读本身就是不冲突的存在,社交性阅读是当下人们的学习方式之一,我們应重塑和适应当下的社交文化,让社交与阅读更好地共在共享。

[参考文献]

[1]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杜耀宗.ZAKER新闻的社交阅读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86-90.

[3]朱敏,霍男.“微信读书”与社交化阅读[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0(04):109-115.

[4]张妙玲.浅析知识付费背景下朋友圈学习打卡现象—以流利阅读、薄荷阅读为例[J].出版广角,2019(19):72-74.

[5]聂婷.从“5W模式”探析薄荷阅读朋友圈的阅读打卡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2018(17):101.

[6]任宇.生活呈现与“社交表演——微信朋友圈打卡”现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7]程星.微信读书社群的社交化阅读现象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20.

[8]唐曦.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9]陈雨萌.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行为研究[J].新闻知识,2020(09):73-77.

[10]杨敏敏.表演与满足:朋友圈“学习打卡”现象分析[J].新闻世界,2019(09):88-90.

猜你喜欢
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阅读推广模式
城乡数字阅读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农村用户数字化阅读培养策略研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全民阅读与阅读推广创新
文本、载体与景观
基于“互联网+”的全民阅读共享空间建设研究
数字阅读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