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与构建

2021-09-10 07:22张桢饶静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联网思维

张桢 饶静安

摘  要: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进一步创新理念、丰富内容、改进方式。为了更好地贯彻《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性视角切入,结合互联网思维理念方法,探讨高校思想政治课精准性的价值内涵与实现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实效提供启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性;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过程、全方位、个性化的价值需求快速增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正确有效的方法尤为凸显。习近平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具有时代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必然需要预见性地关注互联网时代工作的新特点、新形势,创造性地寻求新方法。本文借鉴经济学领域中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理念方法,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逻辑和课程教学本身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把思政课教学精准性作为抓手,来实现教学效果与大学生个体精神需求、社会引领需求协调平衡、良性互动的高效之路。

一、互联网思维是什么

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基础设施之一。在移动互联的时代,任何环节的信息交流均被加速,信息传输的效能大大提高,高效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2011年,百度总裁李彦宏最早提出了“互联网思维”的概念。2013年11月3日,《新闻联播》播出了题为“互联网思维带来什么”的报道,公开使用“互联网思维”这一概念。2014年8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至此,互联网思维便成为各行各业在追求创新发展时必用的热门概念。一般来讲,互联网思维是坚持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的一种简捷整合的思维方式。也有人将互联网思维具体化为用户、简约、极致、迭代、流量、社会化、大数据、平台、跨界等九种思维,涵盖了企业价值链和价值环中的各个层面。[1]互联网思维作为商业概念、营销概念其核心离不开落地盈利,因此从本质上讲,它其实比其他思维方式更加强调根据行业所处的环境、趋势和位置给准确定位,经过精准的客户分析,用体现自身卖点的打法,达到产品供给与用户需求精准匹配,即时交付。

互联网思维并非互联网企业独有,互联网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技术天然具备的去中心化,注重互通、互联、互动、高效的特质向很多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老办法不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教育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中同样面臨着理念与行动的矛盾,工业文明时期批量化、标准化、模式化培养人才培养方式面对信息时代教育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存在诸多的不适应。[2]

用互联网思维促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变革的重点就在于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教学的理念和行动,用精准性重塑互联网时代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如何界定高校思政课程的精准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性是指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发力,这种发力是精准的,有针对性的,其目标是达到课堂教学效果与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精准匹配、与其高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定位精准符合、与青年学生思想成长发展的受教需求精准合拍,具有吸引力强、说服力够、引导力彰显的特点。提高精准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十分必要,没有精准性,教师的教学会显得大而空,大学生无法体验课堂教学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所关心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所在,进而无心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价值意蕴,更无从把其内化为价值信仰。[3]

这就需要建立教学内容精当、教学对象精准、教学过程精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构,摒弃“高、大、上”理想人物形象的说教,摒弃“脱离对历史和现实的把握”的马克思主义教条,把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思政课教学既要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体需求,也要满足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社会需求,高效精准地实现教学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的协调平衡、良性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亲和力。[4]

具体地说,思政课程精准性包括三个方面:

(一)高质量输出,讲究内容为王——教学内容精当

互联网思维强调高质量的内容输出,来应对消费者注意力日益稀缺的环境。思政课教学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也在于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丰富性,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丰富性。但是,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性指示,教学内容要在精通马克思主义,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进行精当的选择,做到精准滴灌,避免大水漫灌。

(二)以学生为中心,把握用户画像——教学对象精准

互联网思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用户画像大数据精准把握目标客户需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而且要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并根据教学需要实现二者的对接。当今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情感情绪等方面,都有其独有的特征,而且还在不断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好教学提高学生的接受力,就必须精准地把握学生的特征和需要,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教与学两张皮。

(三)注重获得感,打造沉浸式体验——教学过程精细

互联网思维强调关注用户体验,打造沉浸式场景自然而然激发购买欲望,实质上是互联网时代的“润物细无声”。思政课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网络互补课堂、实践延伸课堂,精心打磨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流程,打造思政课成为精品。精细化就是专业化和精准化,具有技术层面、工作成效、态度三重意义,是工作认真与不认真的区别。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是成功的法宝,教师的认真态度本身可以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认真学习的态度。[5]因此精准的思政课教学过程设计要做到精耕细作,避免粗枝大叶。

三、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精准性

(一)树立问题意识,直面思想交锋,促使教学内容精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需要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关注、回应新时代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和强化“问题意识”的要求,也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真理性的要求。《创新计划》明确指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要求。”

教学内容精当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精准恰当,紧扣新时代新问题新现象,用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把所讲的理论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做到主动关注、主动提出、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6]在触动人的灵魂、转变人的思想最有效的途径是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理念下,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面向事情本身的解读与启发,从而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最新问题、新需求的解释力,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增强大学生的时代担当。[7]

精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实质上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站稳思想交锋引导人这个角色,守好思想文化这个阵地,发挥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交流的豪气、价值对话的底气以及思想交锋的勇气,[8]避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置于“心灵鸡汤”“自说自话”“闭门造车”境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战斗性、精准性。

(二)及时捕捉青年动态,正面回应需要,引领教学对象精准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教育的本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只有从大学生本身的发展出发,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育人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抱有极大期望。他们期待思政课说理透彻、素材鲜活、案例生动、方法灵活,能够涵养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塑造人格品质、确立理想信念。[9]这种预期实质上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预期。“学生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点”,[10]要尽量缩小大学生实际感知到的内容与预期想要得到的内容形成的差异,关注学生的获得感。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运行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均衡是暂时的和偶然的状态,而两者的相互失衡或矛盾的状态才是常态。[11]因此要及时充分理解大学生的多样性特点,考察大学生接受者的实际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供给方法与策略,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精准性。

基于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特征開展教学,并非是简单满足或刻意迎合学生的兴趣、价值取向,简单追求课堂教学的新鲜、热闹表象,更不是不讲党性、不举旗帜、放任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教育底线,而是多采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方式方法,避免仅在形式层面狭隘甚至机械地理解“灌输”理论,避免陷入“我说你听”的简单、生硬甚至粗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之窠臼。

(三)立体教学、显隐结合,打造大思政,保证教学过程精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它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价值教育。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在教材、教师和教法上的大量投入,并没有直接显著地带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根本提升,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它是一个非线性事件,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全面细致地把握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功能的所有要素,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一门课或几门课的问题,它可能是青年大学生群体问题的反映,也可能是整个社会社会性问题的写照,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通常不能简单应对,需要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设计,以立体的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

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课堂时空域上的狭义教学过程,而是一个包括“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实践教学”的广义时空过程的立体架构,大思政既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要融入更多的设计,立体地解读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也包括在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之外还应立体地设计相关的拓展、支持环节。[12]打造课堂之外的实践教学、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学生日常的养成教育,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精致化配合;依托校内文化宣传、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各种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体系,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充分融合,最终达到与课堂主渠道完美结合。

这样就可以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方法等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产生理论上的认知、思想上的认同;

另一方面,通过在线教学、实践教学,进一步实现思想对话和行为体验,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把一般认知转变为思想认同。[13]以期形成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参与度高、接地气、有实效的的沉浸式、立体化思政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强月星、陈星,线性思维、互联网思维与生态思维——新时期我国媒体发展思维的嬗变路径[J]新闻大学,2019(2):1-11.

[2]王会军,互联网思维下教师教学理念与行动的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京)2017(8).

[3][6][10]黄东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事而化”:内涵、重要性和实践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

[4][11]孙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115-118.

[5]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精、尖”[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7]李萍,张艳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性思考[J]教育评论2018(6):16-21.

[8]魏强,周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变”与“不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9][13]高翔莲,傅安洲,高校思政课“一线二红三实”立体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24).

[12]谢玉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J]北京教育:德育,2019(1).

责任编辑  黄邦道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联网思维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