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关系的梳理与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的思考

2021-09-10 07:22张颖
格言·校园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儿童诗写作能力笔者

张颖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现状

特级教师傅登顺曾经提出“不少人误读了读写之间的关系,误认为书读多了写作能力自然就提升了”,如果笔者不及时被这句话打醒,那一定还在做着多阅读就能提高写作水平的美梦吧!细细想来,阅读就如杜牧笔下绣成堆的长安城,繁华无比,书海浩瀚,令人眼花缭乱,搞起读书节活动来也是异彩纷呈,孩子们兴致勃勃,而写作对于不少孩子和老师来说真的很像李清照笔下的凄凄惨惨戚戚,捧着作文本走进教室,听到唉声叹气此起彼伏是常态。阅读与写作明明是兄弟,却遭到了学生们的如此“偏心”,这种现状是失衡的,也是当下急需反思并寻找出路的。

二、阅读与写作关系失衡的原因

(一)起步:从喜爱走向被动,阅读兴趣的削弱

语文学习中,阅读与写作的确不可分割,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国文应当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人总是喜欢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喜爱是发乎情的,人对一个东西的兴趣是掩盖不了的,何况是孩子。笔者在琢磨写作教学时和不少老师一样,有这样一个爱好——做摘抄,每天都做,并坚信,只有日积月累,才能让孩子们有语言积累,这似乎有点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而事实证明,摘抄是一种方法,但并不一定是适用于中低年段儿童的方法,日积月累没有错,那如果长期实践下来,摘抄在写作中起的作用并不大,甚至变成一种负担,那何必继续让孩子们负重前行呢?三年级写作是一个起步阶段,笔者也是抱着这样的雄心壮志,一开始就给孩子们推荐阅读,布置好词好句的积累,甚至“日有所诵”,欢欢喜喜地搞摘抄交流,的确,一开始是有成效的,孩子们被活动形式所吸引,但渐渐地,随着力度的加重,加入背诵要求,明显地,士气大减,变成一项任务,试问有哪个儿童能发自内心地继续喜爱呢?不过,也确实奇怪,在批改习作时,写下的评语还是“语言再丰富些吧”“再多些积累吧”,哑然失笑,明明在积累,积累得孩子们都好像有了负担,怎么却一个也用不上呢?答案不言而喻,在这没有系统打磨过的盲目行动中,孩子们尚未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尚未掌握好语言的运用技巧,哪里是简单的摘抄、背诵就能成功的。

(二)发展:从借鉴走向懒惰,写作依赖“阅读”

一提到阅读,家长们纷纷表示:“老师,我孩子爱看书的,头恨不得埋在书里看,我们给他买了不少书”。相反的,一提到写作,家长们也是垂头丧气:“老师啊,我家孩子说的不会写,每次写个作文榨个半天还是一片空白”。所以,面对窘境,不少孩子开始“自谋出路”“另辟蹊径”,但凡在学校来不及写完的,回去就开始想各种办法,各种“借鉴”,这种借鉴牵强点说,也不失为一种阅读,虽然在借鉴过程中也许会有语言的积累、思维的沉淀,但是作文便蒙上了一层虚假的尘土。在不断地借鉴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步去尝试,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孩子好似进步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天性被压制,一种需求在滋长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完全抄到每篇里抄点自己觉得好的,组成一篇看似不错的文章。学习语言表达是一个语言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自我筛选的成长。但其实对于每个细小的事物,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一花一树总关情,写作应该是孩子们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来记述对社会认知的一种方式,应当是真实地反映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若在幼时便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那得多难才能跳出既定的圈子,试想让这些不同血缘和特点的孩子在无知的時候便踏上了别人走过的路,失去了他们本质,那该是多么索然无味的一段学习生涯。即使放在考场上,遇到自己从没看过的作文题材,那从心里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那写作能力自然是难以提升。

(三)偶然:体裁限定的局限,写作语言干瘪

三年级上学期,在班上曾向孩子们推荐过两本书——《寄小读者》和《阁楼上的光》,并突发奇想借这两本书举办一个小型的朗读比赛,先自主阅读,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最喜欢的一篇拿出来朗读给大家听,孩子们的兴致高涨,笔者很奇怪为什么?孩子们是这样说的“比课文好读”“有意思”,孩子们的天性就促使着他们喜欢有意思的东西,就像拿到语文书的一开始也是喜欢的,迫不及待地把每篇文章看完之后内心是无比想束之高阁,未曾想还要每天掏出来反复品读上面的句子,很快就不喜欢了,各个都成了“凉薄”的人。《阁楼上的光》是一本儿童诗集,孩子们其实接触儿童诗并不多,果不其然,选择儿童诗的占多数,可以看得出来,他们都喜欢这个有意思的东西。也许正是这次接触,让孩子们对儿童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一次写作中,一位孩子竟交了一首诗歌上来,这是个平时写作能力不高的孩子,写的儿童诗却读来流畅,无法与他之前的“鬼画符”挂钩,为了满足大多数人想写首诗的想法,笔者上了一节儿童诗写作课——《树叶幻想曲》,常规作文上见不到的修辞手法全都跑了出来。从诗经开始,便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可是在现代教学中,确实有现代诗混教的现象,因为没有应试教育的需要,几乎很少让我们去写一首现代诗,很少去赏析一首现代诗,这也不可否认赏析诗歌有一定难度,而且语文来源于生活,应该再回归于生活,用诗、写诗的机会也并不多,这时候就会发现,原来儿童才是一群天生的诗人,他们每一句富有童趣的语言,都是妙言,哪里像是写干巴巴文章的人,可是换个形式写,立马就被打回原形,就算想破了脑袋也会忘记用上那些修辞手法。仔细回想,考场作文大多会给孩子们下这样一条命令,体裁诗歌除外。这条要求无非是给那些偷懒不想写作的孩子们的“警示”,但是不是也限制了老师们的教学思路呢?当常规的习作无法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是否可以及时换一种呈现形式呢,我们又不是教学八股文的,写作是释放人灵魂的方式,尤其是对写作太过痛苦的孩子,告诉他们,写文章就跟写儿童诗一样,说出你最想说的话,如果把每一次写作都当作是一次诗意地诉说,那孩子们原本不敏锐的语言能力是否会有所提高?如果把每一种体裁的写作都当作是一座桥梁,那架起的这座语言平台是否会容易得多?

三、写作教学策略的提出

让写作和阅读一样,成为一种常规。笔者不断反思,希冀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推陈革新,找出更适合的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方式。

(一)阅读写作,写作先行

改革应当是敢试敢争先的,既然传统里写作被阅读处处压制,那就尝试让写作翻个身,写作先行。作文阅读也是阅读中的一方面,阅读优质作文,的确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不过在他们还充满着想象力的现阶段,作文先写,再指导,再读范文,那就避免思维框架统一。只不过写作课的时间将会被拉伸,那么合理安排是教学工作难点,应将重心落到写后的讲评课中。

(二)碎片时间,作文减负

每周两节课作文时间其实并不多,那有时候遇到一篇离孩子们有点距离的习作其实更费时间,所以合理拆分时间并利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写作教学的流程也显得很重要。不过这不是一种既定的方式,在一些难以把握的写作指导上是可以去尝试的。在传统的写作结构指导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段落指导。这种段落性指导一般是放在课文讲述后进行的片段练习较多,那在常规的作文课上,也可以去做更系统的指导。例如在写《我国的传统节日》这篇文章时,需要指导孩子们写一个传统节日,以元宵节来说,让他们先挑选最喜欢的一个活动详细写一写,孩子们交上来的段落有人写包元宵,有人写吃元宵,有人写做花灯,有人写赏花灯,把一个段落当作一篇文章的写作确实效率要提高了些,但这是不够的,于是又布置了再写一个片段略写其余活动,这对孩子们其实是有一定要求的,因为提前对传统习俗有过了解,导致孩子们想写的太多了,结果模模糊糊的,文章真的是形散神也散,那这时候对略写部分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就显得很重要。在难点都解决后让孩子们给自己作文再次组合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偶尔给作文“减负”,也让原本写作能力稍微薄弱一些的孩子有了缓冲的机会,在下篇作文中才能有更好的展现。

猜你喜欢
儿童诗写作能力笔者
教案《创作儿童诗》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日记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