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考辨

2021-09-10 07:22韩婷
今古文创 2021年19期
关键词:周易表象意象

【摘要】 在古代中国和西方的理论家眼里,审美意象往往只被称作意象。由于意象不仅是文学上的,还是认知和观念上的,这就某种程度地造成了理解和使用上的混乱。古人囿于认识能力和历史条件,发生此类混淆,不可苛责。然而,严重的是,误用在今天仍频频发生。欲立言,必先辩言。为了廓清认识,排除障碍,本文对意象范畴作词源、语义和历史的考辨。

【关键词】 意象;表象;审美意象;周易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9-0028-02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意象首先都是作为一个哲学认识论的范畴而存在的。南朝的刘勰,是中国第一个将意象作为概念,并在美学的意义上加以运用的文论家。中国古典的意象理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到清初王夫之当属臻于成熟。

一、《周易》中的“意”与“象”

将“意”与“象”关联使用的,最早可见于我国古老的哲学典籍——  《周易》《易·系辞上传》,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有“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在于传示圣人的不可见之玄奥之意。有人认为,这里的“立象以尽意”,传递的是审美的意义,所以奉《周易》为审美意象的源头。持这个观点的,在古代有王弼,现代也大有人在。本文不同意这种主张,而以为《易》之拟象、立象的目的,是以形而下的具体,感性的物象传示形而上的抽象、理性的义理概念,属于哲学认识论范畴,而非审美内容的传达。

一般认为,易象是对天、地、人、物等形状的模拟,它并不神秘,“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撰’指自然变化常则),意象尽矣。”便干脆直呼易象为意象了。但因为易象是用于体道,即认识某种客观真理的,所以是认知意义上的意象,不同于审美意象。正如钱钟书先生所云:《易》者“以想象体示概念。盖与诗歌之以物寓旨,理有相通……然二者貌同而心异,不可不辩也。”[1]

二、表象与意象辨析

在西方,十九世纪英国学者高尔顿爵士通过研究也称人类认知过程中有意象存在。此外,意象还是个心理学术语。美国文学批评家韦勒克曾说过:“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他说:“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2]这实际上是将意象与表象混为一谈了。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这种混淆是相当普泛的。

表象是指过去已经经历过的事物在记忆中留下的印象。它一般不及知觉对象清晰、完整,对象不在眼前。意象是大脑里设计(心造)的图像,它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表象必定有客观对应物,而且概括了其主要特点,而意象未必是存在过的如“飞马”“金山”,其内容偏向于主体的意志、愿望和设想;意象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创造性想象这样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而想象是离不开语言的。因而意象又具有语符化的特征,但又尚有余地,如古代的图画文字,就是没有完全语符化的。

三、审美意象的独立品格

审美意象既具有意象的共同品格,又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品格。

(一)情感性特征

审美意象同一般意象的思维方式主要都是直觉思维,但各自的心理机制及其功能都有着质的区别。审美意象是人们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具有相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创作(审美)主体,受具有审美特征的对象感发,在深入的审美体验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推动主体展开自由的想象所创造出来的,蕴含著深刻理性的认识,充分语符化的内心图像或心灵图式。很多文学作品、诗词歌赋,都含有丰富的人生情感体验,情感性是审美意象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别于一般意象的基本特征。

相较之下,意象就不同了,拿易象来说,其形成过程中,主体显然不是以饱含着情感因素的人生经验去直观对象,而是力图用道生万物,天道与自然合一的普遍社会观念去悟解各种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决定了易象的制作过程主体必然采取一种冷静的理性态度。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情感应当是社会性的。苏珊·朗格认为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是一种情感概念。但它与个人的气质、性格有关联,是在个人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此,审美意象即便是以同一物象建立起来的,也会各有不同。

情感以理性为基础,绝非泛滥无归,完全不受理性制约的心灵机制,但它又确实有非理性的色彩,不完全听从理性摆布。审美意象就是在情感推动下,自由想象的产物。例如同登泰山,共赏山河,杜甫、苏轼、张养浩,他们以不同的眼光、不同情感观物,最终得出的审美意象也各不相同。大概正因为主观情感生生不息,审美意象也才生生不息吧。

(二)艺术符号

符号是符号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凡是人类所承认的“有意义”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符号。简而言之,符号是一种用来表现阐释其他事物或含义的东西。创造符号、运用符号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功能活动。有没有符号的特征,这是人的心理功能与其他动物的心理功能的主要区别,并且还是创造力的基础。几千年来,人类创造了多种形式的符号系统,可以说,意象符号是艺术符号的一种。

艺术符号学把艺术的所有外在表现形式都看作符号,并且在符号中,主、客体之间相互诠释,力求达到了完美统一,而审美意象恰是审美主客体得以遇合的物质媒介。将审美意象看作符号,必须在符合审美意象的个性的层次获得阐释,符号学家认为,符号应有“能指”和“所指”两个基本构成成分,同样,审美意象也具备这两个成分。只不过二者的“所指”和“能指”的含义各有自己的内容。在意象符号中,“能指”是指事物的表象,“所指”是指这一符号所表示的情感与意义。

艺术语言适合捕捉表达复杂的情感,它虽然不必像科学语言那样合乎规则与语法,但是面对内涵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象,它也同样显得力不从心。这样,艺术语言也会为审美意象留下一块空白,从而与之共同构成一个艺术传达系统,就是说,艺术的语言是符号,审美意象也是。它一方面被语符化,另一方面自成符号,它与语言符号的差别在于自身的形象性,这使得观众有机会逃脱“语言的囚笼”。

(三)模糊性与多义性

审美意象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系统,其模糊性、多义性是相当突出的:它不直接表达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认识和情感,而是通过隐喻方式,用语符化的具象来暗示某种“意义”。在具象好意义之间没有“武断”的关系,必然的联系,尽管存在着物象同情感之间的某种对应。如“天空有朵雨作的云”这个意象,既可以有伤感的符号意义,也可有活泼的符号含义,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别的意蕴。这完全凭借当事人在当时的情感需要而定。这种多义对应关系便造成了审美意象的模糊特征。说审美意象具有模糊性特征,绝不是指审美意象的表意功能一塌糊涂,以至不知所云,而是指它造成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效果。

“模糊”的经验是一种综合的审美体验,这种包含着截然不同内容的体验,说到底来自审美意象自身的表现性。一般而言,審美意象经过外化,存在着三种价值:分别是物质价值、形式价值、表现价值。三种价值都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判断,不同的是,物质价值和形式价值是主体当时在现场对认知客体的生理反应;而表现价值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后的经验残留,这是人所独有的复杂的高级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

实际上,审美意象能够提供一种审美性质,甚至提供一套客观的关系,除了自身的某种性质外,还与主体的突然知觉有关。你究竟会获得什么样的体验,也取决于主体对“性质”或“客观关系”的突然知觉,这种知觉告诉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以“珠圆玉润”这一意象为例,“像珠一样圆”这是一种视觉意象,“像玉一样润”这是一种触觉刺激。这些体验得有真切的感受,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抑或是根本就说不出来。因为在现实或理智的分类标准中,“珠圆”与“玉润”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在感觉范围内也不相同,现在却将它们合并在一起了。这种合并造成的体验正是我们要传达的。只能通过意象把它传达给别人的感情机制,而不能传给理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这种语言是模糊的,表述的意象是模糊的。

动听的声音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在大脑皮层的生理电力场中引起的“力”的式样,以及与这种生理力式样相对应的心理感受,都是具体的和有形的。例如在用“珠圆玉润”去比喻声音时,不仅是传达出一种真切的生理感受,造成一种和谐感和舒适感,而且还有一种更加微妙的社会性联想:珠和玉都是人世间稀有的宝物,一方面极为少见,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某种华贵和高雅的性质。当用它们来比喻一种声音时,这种社会性的联想就为这种声音规定了某种更为微妙的高雅和稀有性。它依稀使我们想到,这种声音可能是一个保养得很好的贵人小姐发出的较温和的声音,而不是一个山野女子发出的那种十分响亮高扬的声音。这一剖析表明,审美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不仅是可读的,而且使得艺术更加令人回味无穷。

情感特征、符号特征、模糊性和多义性特征是审美意象区别于意象、表象的独立品格,审美意象便成为区别于其他一切范畴的范畴。

严格区分表象、意象和审美意象这几个范畴,不仅具有廓清认识的意义,而且对于避免在理论研究中套用艺术思维过程的抽象公式来说明艺术思维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大有好处。但是,区别了审美意象与意象、表象的差异,不等于就对审美意象的内涵及质的规定性做出了具体科学的描述,艰苦的工作还在后头,但它毕竟朝这个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

[2](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201.

作者简介:

韩婷,女,辽宁海城人,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周易表象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表与里
表与里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透过表象看公式
表象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