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

2021-09-10 07:22张未利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培育高校

张未利

摘 要:愛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要求[1]。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有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层面的原因。高校要在学生的思想引导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四个自信”,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要通过创新课堂教育方法、加强家校联动、利用重大时事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高校;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4-0027-02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可见“爱国”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爱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同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学生更要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血液之中,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征程中。

一、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3],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精神内涵,是指一个人的爱国情感,但又不仅仅指爱国情感,而是一种复合性主体状态,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内容。

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个长久的、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是个人的体验,还应包涵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层面的教育。培育爱国主义情怀需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青年成长的全过程。一个真正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青年应该对国家和爱国都有清楚的认知,有健全的爱国情感,有坚定的爱国信念,并且能将爱国付诸行动。大学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重要场所,理应将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现状及问题归因

(一)当代大学生爱国现状

一是爱国主义情怀缺失。就目前情形来看,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情感不够深厚。部分大学生沉谜网络,陷入“丧文化”“佛系青年”等非主流文化中无法自拔,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往往容易感到迷茫,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规划;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陷入追逐自身利益的旋涡,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国家荣辱和国家利益。二是爱国主义情怀缺乏理性思考。部分大学生爱国热情强烈,但是具有盲目性,欠缺理性思考。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但是他们对事实的认识不够深入、准确,极易产生不稳定情绪,做出不理性行为,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三是爱国主义情怀缺乏持续性。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和爱国的认知不够清晰,将爱国主义当作口号,不能长期践行,容易被周围环境和言论影响,产生随波逐流的现象。在一些重要时刻,他们表现出极高的爱国热情,但在平时则表现得极其平淡,甚至是三分钟热度,没有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仅仅浮于形式。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现状的问题归因

一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生理、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国家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尚未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导致爱国主义情怀缺失。二是社会转型下的压力感和认知偏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当代青年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容易陷入“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扭曲的价值观中,甚至会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对国家的不自信、对爱国的不坚定情绪。三是家庭层面缺少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目前青年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思考和担当能力,甚至过于崇尚利己主义,从而忽略了爱国主义。此外,有部分父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自身爱国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四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缺乏创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还是以课堂“灌输式”和“教条式”教学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效果甚微。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开放性等特点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爱国主义情怀培育途径

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当今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来看,高校应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学生的思想引导上下功夫,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把握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点,发挥周围环境的作用,充分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动。

(一)以理想信念引领爱国主义情怀

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基石。心中有阳光,脚下才有力量。青年大学生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践行爱国主义情怀。高校应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引领爱国主义情怀。充分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功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指导实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4],帮助大学生扫除理想信念的障碍,用“中国梦”凝聚大学生的个人梦,将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

(二)以“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青年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才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高校要充分依托各类平台,利用课堂、第二课堂、专家教师团队等资源,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文化的宣传和学习,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将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心。

(三)积极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在校园环境中积极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是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QQ、微博、微信阵地宣传爱国运动、爱国英雄事迹等,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二是充分利用党支部与学生社团平台,通过树立模范典型、开展爱国宣讲、举办爱国主题征文、爱国思想学习心得交流等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爱国主义的学习与实践,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三是以年级、班级为单位,以集体活动、团立项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相关活动,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践学习。

(四)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创新教育方式是必然举措。

第一,创新课堂教育。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上应避免生硬地灌输理论知识,要加强师生互动,“以情感人”将爱国主义情怀真正输送到学生的血液里。要在课堂内容与授课方式上积极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开展“我最喜爱的好老师”“我最喜爱的一门课”等方式,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激发课堂活力。同时,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发挥新媒体优势宣扬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传统教育与新媒体教育相结合,打造“有爱、有趣、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第二,加强家校联动。虽然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里,但是家庭对其影响还是不容忽视,家校联系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反馈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与家长建立友好的教育合作关系。积极向家长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间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成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

第三,充分利用重大时事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大事件发生时刻和重要时间节点是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关注度最高的时候,也是学生最容易產生情绪波动和价值观动摇的时候。高校应充分利用此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对国家和爱国主义的认识。此外,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重大历史时刻造就伟大的英雄人物,为国为民流血牺牲的爱国者,敢于针砭时弊、传播正能量的时事评论员,都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典型。应充分发挥这些榜样力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四,在社会服务中践行爱国主义情怀。社会服务是检验知识运用的重要渠道。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不能只靠学校知识的输入,还应加强实践锻炼。高校应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鼓励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切身体会中国国情,感受爱国情怀,将所学所思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以学践行,以行促学”氛围。同时,可以完善奖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社会服务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嘉奖,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培育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卢苑霞.新时代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路径探析——基于实践育人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2020(8):191-192.

[2]陈浦秋杭.论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海外留学生成才中的作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6):19-21.

[3]卢文忠.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50):188-189.

[4]金艳,周静文.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39-41.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青年大学生培育高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论青年大学生群体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调查研究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