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里那些牛的身影

2021-09-10 07:12陶瑾
现代苏州 2021年3期
关键词:牛车苏州人牛角

陶瑾

一年之计在于春,六畜之中牛為先,辛丑牛年之际,我们来一道寻寻苏州城里关于“牛”的那些文化“IP”。

有人的地方就有牛,人们与牛和谐相处,牛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牛不仅仅以其本身的形象存在,也藏于地名、园林中,且已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玄妙观,玄在哪里,妙在何方呢?丑弄与牛也有关系?螃蟹真的吃了牛吗?苏州人还给牛养老?

……这些和“牛”有关的问题,你往下读就能找到答案了。

“神牛”与玄妙观

牛的形象总是那么憨态可爱,颇受世人喜欢。在苏州人心里,牛占据着一席之地。你看玄妙观里那一座用青铜铸造的独角牛,矗立在那里,祥瑞寓意显而易见。冥冥之中它与天地相互感化,不愧是苏州人口中的“神牛”。

玄妙观作为“江南第一古观”,取《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而得名。主殿三清殿内现有三件“镇观之宝”“老子石刻画像”和“朝北玄帝铜殿”是人们熟悉的两件老货,大殿西侧供奉的独角牛是其中最新的一件。2008年,带着台湾同胞的情谊,一头青铜独角神牛入驻玄妙观三清殿,当时引来千人围观。

这是台湾无极三清总道院请当地的工艺师设计,长约3米,高1.7米,重量达1000公斤。当时铸了一对,一尊留在台湾,一尊赠与苏州玄妙观,作为两岸三清弟子同根同源、共攘盛世、期盼太平的吉祥物。“神牛”亮相后,人们忍不住上前摸摸它,一沾吉祥,有人还边摸边念着标牌上的文字“一摸青牛角,财气冲云霄;二摸青牛头,一世不用愁……”作家倪熊著有一文《玄妙观里的“独角牛”》,其中提及,独角牛是太上老君的坐骑,取名青牛。在《易经》五行中,东方为木,主生发仁义,代表的颜色为青色。太上老君是道教中具有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太上老君从混沌神牛一族中,带走了青牛族长的幼子。青牛精天生慧根,跟随老君出关化胡,也算是太上老君的半个徒弟了。耳濡目染,水涨船高,随着太上老君法力的提升,青牛逐渐长大,也蕴藏了岁月积累的磅礴实力。

汊水牛角浜,听评弹乐淘书

走出玄妙观,拐进牛角浜。

苏州一条条街巷里弄都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与今天的人文,在街巷纵横、密如蛛网的古城里,也有若干因“牛”得名的老街旧巷。牛角浜算其中一处。从旧学前到玄妙观,有一条弯似牛角的小路,叫做牛角浜。曾经,这里热热闹闹,如今似也冷冷清清,仿佛步入了暮年。

相传,旧时此处河浜边有牛姓女子在此纺织,故名牛姑浜,后讹传名牛角浜。还有一说河浜形似牛角,故名。《吴门表隐》卷五:“七十二马蹄泉,在牛姑浜,虽高冈,掘土寸许见水。”民国《吴县志》提到牛角浜,并注:“《元妙观志》作牛姑浜,《吴门表隐》作游宫浜,在社坛巷广生庵后,斜达玄妙观中,顺治十三年道士施道渊所塞。”《姑苏图》未有标记,《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作牛角浜。

过去苏州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喝茶三万昌,汊水牛角浜”,也不知此话出自何处。“三万昌”原址位于玄妙观观音殿右侧,三开间门面,后面一进直通大成坊巷,几乎与牛角浜互通。据附近的老苏州回忆,那时茶馆内设近百张茶桌,兼作书场,可供数百人品茗、听书。茶客们总要方便的,当时又没公厕,只好就近解决。由于牛角浜在玄妙观后,且当时几乎是一条备弄,少有人经过,所以“三万昌”就在牛角浜设置了如厕的便桶,方便茶客。后来观前改造,“牛角浜”拓宽,三万昌迁址翻建,这番旧时的光景也就不复存在了。

牛角浜好玩的还不止这些。过去这里有十来家镶牙店,是私人牙科诊所聚集地。民国苏派鸟笼代表人物金三畏,就住牛角浜,本身他是牙科医生。那个年代,流行镶金牙,不少农村妇女,特地赶到城里牛角浜,来镶金牙齿,如此一来回乡脸上倍有面。牛角浜还有一些小书铺,东一家,西一家,特别多。几分钱一本的泛黄旧书,如果淘书者得一奇书,心里保准乐得不行。

牛车弄里有名医

牛车弄位于干将西路南侧,西美巷北端东侧。民国《吴县志》作牛车巷,并注:“(在)东米巷(东美巷)北。”《姑苏图》标油车巷,《苏州城厢图》有路标无巷名,《吴县图》《苏州图》均标牛车巷。还有一说,旧时这里出售桔槔、水车处,水车以牛引,故称牛车弄。

今天走在这条巷里,已然见不到牛车的影子,却看到一处修葺一新的古民居。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名医承澹盦故居。小巷深宅,特别清幽。曾几何时,这里可是门庭若市的诊室。承澹盦,清末明初江阴华墅人,幼年随父习针灸、外科及幼科。针灸在当时可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易于普及,承澹盦遂以发扬针灸为己任。他在苏州司前街复设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承澹盦耗尽毕生心力为振兴中医针灸奔波,一生桃李满天下,其弟子追随先师的学术风范和学术路径,继往开来。

小巷丑还是人丑

潘儒巷附近的“丑弄”,地名上虽不含“牛”字,但“牛”正是对应十二地支中的“丑”,可以说,“丑弄”即“牛弄”。据说,当年巷子里有粮仓,牛车送粮入仓后,就在此休息。因为苏州已经有“牛车弄”,故名“丑弄”。

关于丑弄,知道的人还真不多,记者也是头一回听说,真的好奇:到底巷子丑?还是住在这里的人丑?目前暂无明确的资料记载,反正问了几个附近的老人,他们有的说,巷名原叫牛弄,因为这里曾经出现过一头牛,牛在天干地支里,牛作丑,便称丑弄。也有人说,这里确实住过一个很丑的人,丑名远扬,小巷由此得名。

狮子静观牛吃蟹

“牛吃蟹”,历来是苏州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常用这样貌似荒唐的例子比喻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当不能胜任某项工作而又只得硬着头皮去干时,当事人常用“牛吃蟹”聊以自嘲;还有,因某事成功而获得大家称赞时,当事人会谦虚地说“牛吃蟹”“牛吃蟹”,言下之意:我尽力了,所以才侥幸成功。

在狮子林里,有一处牛吃蟹的太湖石图像,挺有意思。走到立雪堂前的庭院里,便看到用太湖石叠砌成象形的牛和螃蟹,取名“牛吃蟹”。而在庭院的另一面,则有一头惟妙惟肖的太湖石狮,它正回头看牛怎么吃“蟹”。这是狮子林里数不清的石狮中最活灵活现的一只,它逡巡于石笋和乔木之间,转过头,高翘尾巴,张大嘴巴,似乎在惊愕,在垂涎,看牛怎么吃“蟹”,十分憨态可掬。这组叠石小品既出自天然,又颇具匠心,使人们看后常常若有所思。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呢。我们知道牛吃草,螃蟹嘛,大概也是吃水草的,可你听过牛吃螃蟹,或是螃蟹吃牛的事吗。相传很久以前确实发生过牛想吃螃蟹反被螃蟹吃掉的事情。过了很多年,太湖地区大旱,这时,人们在湖底看到了一只石化了的螃蟹和几只石化了的水牛。有人说,石头螃蟹就是法海和尚遁身的螃蟹变的,而石化了的水牛则是被螃蟹吞食后剩下的牛骨变的。后来,这事被狮子林园主知道了,他便雇了西山的渔民,到太湖打捞出这些石蟹、石牛,然后用船运往苏州,把它们安置在自己的书斋——立雪堂前的庭院中。

园林里的一花一木,一石一水各具深意。从“狮子静观牛吃蟹”可以反观苏州人的处世之道。古人重视言传身教,长辈传授给子孙的理念是,牛要好好吃草,不要去碰螃蟹,做好自我管理和约束,知道万事万物的边界。其次,是对自我的警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然君子爱财,需取之有道。竖立此心镜,时时勤拂拭,误使惹尘埃。

吴地百姓爱牛护牛,设“养牲局”

柯继承老师出版的《大明苏州》里,有一节写了“牛事”。其中提到,苏州是水乡地带,农业以水田作物为主,水牛在吴地农村是常见家畜,就全国范围而言,吳地也是饲养和使用水牛最多的地区,因此称之为吴牛,便也水到渠成。

在江南一带,吴牛主要作为劳动力使用,而在文人眼中,却是季节(夏秋劳作时刻)和“田园牧歌”般生活的象征,吴牛常常是诗人们笔下的“道具”。唐代诗人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诗人陆龟蒙《牧牛歌》:“江草萋萋正秋半,十角吴牛放江岸。”

过去,苏州的农户是非常爱惜家畜的,对江南农家而言,养牛主要为了农忙使役。水田翻耕、平耥、车水都是繁重脏湿的农活,让牛承担这些苦脏累的活,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工作负荷,提高耕作效率。在非使役时段,农民对水牛呵护备至。柯继承老师幼年爱去苏州城郊玩,后来插队农村足足八年,却没有见过牧童骑牛的景象。他曾经问过老农,得到的答案是“不舍得”。原先农民把水牛当作自己家庭的一个成员,每年开春后,大忙季节到来之前,牛儿放养野外,任其逍遥吃草。一般农家不主张小孩骑在牛背上玩耍,一是儿童骑牛背,不安全。二是放牛就是为了让牛吃好、长好,养精蓄锐。

到了清明,开始忙于农事,然而尚未进入大忙。农民还不舍得役牛,所以画卷中出现了农民耕田、人力车水,却无水牛劳作的图像。苏州虽地处南方,但冬天湿寒难熬,农民在取暖过冬时,也不忘给牛取暖。每年入冬前,农户总要对牛棚修葺一番,加厚棚顶棚壁。冬至夜,农民喝冬酿酒,也不忘给牛饮一些,甚至还给牛加吃些精饲料。遇到严寒,给水牛穿上牛蓑衣御寒,有的在编织牛蓑衣时,还用芦花结络,利用芦花的纤绒来保牛体温。旧时,苏州还设“养牲局”“放牲园”等,专门收养年老、生病的牛、马、驴(以牛为主)等。20世纪30年代,苏州城内羊王庙前和胥门外的枣市街牛王庙内,仍然收养着农民(因不忍宰杀)送来丧失劳动力的耕牛,让这些病牛、老牛接受医治和照料,安度余年。

其实,苏州人以前并不吃牛肉,牛儿善良,苏州人不忍心宰杀牛。从民国开始,受到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的影响,才渐渐流行起了吃牛肉。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小说,其中的菜谱中,牛肉出现的次数也不相同。最著名的《红楼梦》中出现过大量菜肴,但与牛肉相关的却是凤毛麟角。

猜你喜欢
牛车苏州人牛角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牛角里的声音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赶牛车
运大米
文明小镇上的牛车
张建霖
牛角挂书
一看书就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