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源于生活

2021-09-10 07:22石瑶春
中小学老师培训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自然生活

石瑶春

摘 要:邓小平同志曾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自然科学的不断完善,而自然科学中许多常识性、基础性的内容也就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特性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乐趣,是科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本文浅谈如何制定生活化科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活 自然 科学教学

引言

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脱胎于哲学,源于古人对世界孜孜不倦地探索。这种精神已然可以沿用至今。很多科学的答案就在生活当中,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回归生活。

一、鼓励学生发问与质疑

张衡对星斗的好奇为他未来的成就指明了方向,牛顿对苹果的好奇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科学来源于疑问,而疑问来源于生活。

有经验的老师都会知道,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没有走神的标志是什么?不是看似认真听讲,也不是看似在写字记录,而是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证明学生就课堂内容进行思考。正常的年龄段,小学的学生都会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事物的外形、大小、质量、颜色等进行各种观察比较。因此,老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问质疑,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中,有“认识杠杆”的一节课,老师就可以先问学生:“有一块重量与你们自己相等的石头,请问要怎样挪开它呢?”进而引入这节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发问:“生活中哪些现象运用了杠杆原理?”结合这一单元的名称“工具与机械”,学生们可以举出家庭常备的扳手、羊角锤等工具,这样,学生就能深切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这门课程也跟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质疑,因为质疑也是思考的重要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到动物与植物的多样性时,因为动物的形象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心性,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较高级的,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这时候,在探讨的过程中老师就要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植物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低等动物存在价值是什么?进而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即每一种动植物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并共同组建了食物链和生态圈,都需要我们来认识并保护它们。

二、引导学生探索并求证

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是无处不在的,有的很细微的地方都包含着科学的原理,而有的人们司空见惯,不会多去留意的地方也会有科学的存在。例如物体的形状是其最为浅显的特性,并未太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但一些形状的设计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并求证。

在此,扔以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的内容举例:圆顶形与拱形形状的物体蕴含着哪些秘密?为何要这样设计?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按照教材来做实验,将一颗鸡蛋握在手掌心中,发现鸡蛋很难握碎。又如,将几个小小的乒乓球放在平面上,上面放上厚厚的一摞书,甚至压上石块,乒乓球仍然没有压碎。由此得出结论,鸡蛋、乒乓球的圆顶形和球形表面有着很强的耐压力,同理,拱形的建筑也有着很强的承重能力。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来演示类似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外力时是如何将力分散并卸掉的,并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老师还举出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赵州桥,来证明拱形建筑物的特点,并启发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来证明这类形状的用途和优势。

三、树立学生习惯与梦想

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变化,自然规律都是从事物表象的变化中得来的,因此可以鼓励学生栽种花草,养一些鱼、虫来观察它们。其次,思维方式上也要鼓励学生擅用逻辑思维,在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做到凡事不盲从,不迷信,不妄下定论,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维形式进行思考,将科学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去。例如观察学习家长做饭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科学知识,了解热是如何传导的,不同的调味料为何会有不同的味道,应该怎样搭配等等,通过学习一些做饭的技巧和原理,来印证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最后就是可以在班级中营造科学的学习氛围,例如将一些科普的图书,画册摆放在教室中,作为“科技角”,以便学生能够时时阅览。另外还可以陈设一些动植物的标本,浑天仪、飞机、宇宙飞船的模型,增添一些科技元素,让这些细节点缀出班级热爱科学的学习气氛。还要引导学生多参与科技活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科技观察探索,发明制作,科学实验等。理论联系实践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

最后就是要讓学生树立与科学有关的梦想。未来,学生可能会从事农业、工业、建筑、医学、设计等各个行业,但都离不开科学的范畴。小学阶段,让学生励志,对他们的学习成长是大有裨益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们多读一读一些伟大的中外科学家的事迹,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学生树立梦想。未来的世界仍然是由科学主宰的,例如,当今我们国家的航天科技已经领先于世界,但对于茫茫宇宙的探索还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而已,老师就可以激励对宇宙,对航天感兴趣的学生,使他们为自己,也为社会埋下一颗航天梦的种子,未来或可称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储备人才,为整个人类做出贡献。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结语

生活是科学的土壤。人类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人们不断去发问、质疑和探索,并经常总结经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要不断地发掘新的领域,培养新的人才,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在科学的服务下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邵明虎.小学科学课程中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J].小学生(中旬刊),2021(02).

[2]姚万奎.新时期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09).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自然生活
漫生活?阅快乐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生活感悟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