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和《夜宴》

2021-09-10 07:22吴伟杰
文学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变故夜宴叔父

吴伟杰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特色。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创作于1599-1602年,讲述了王子哈姆雷特在父亲被害、叔父篡位后的孤独与苦寂,并最终为父报仇的故事[1],《夜宴》是冯小刚根据哈姆雷特的剧情加入了中国元素改编而来的电影。《夜宴》中的男主人公无鸾和哈姆雷特有着相似的经历。

分析中外哈姆雷特,有助于人们从多角度了解哈姆雷特,并对中外文学有更全面的理解。

一 无鸾与哈姆雷特的共通点

1初期的赤子之心

两部作品都讲述了王子因为父王被杀害,经过了很多转变最终选择向敌人复仇并同归于尽的故事,而在两个故事中,无论是哈姆雷特又或者是无鸾,他们在初期知晓了自己的叔父是害死了叔父的凶手后,都面临着一种愤懑和迷茫,这与他们共同的成长环境有关。他们都是在王室中成长的,在没有经历过这种变故前,所谓灾难和苦痛,对于哈姆雷特和无鸾来说,都只是一种模糊的,没有经历过任何切实的艰难困苦的他们,都相信着这个社会是美好的,相信着人类都是善良的。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中曾经说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翁认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的这些言辞反映了对当时沆瀣一气的上层建筑的批判以及对逐步觉醒的人性的褒奖。

2 视死如归的坦然

在刚经历变故的他们,虽然都想要逃避现实,但在最终结局中的他们,都选择了在报仇的路上慷慨赴死。然而死亡并不代表所有一切的终结,正因他们不畏牺牲,选择了在命运的归途中坦然赴死,才造就了经久不衰的传奇佳话。哈姆雷特在戏剧中的结局部分的死亡,奠定了《哈姆雷特》在莎翁四大悲剧中是最具悲剧意义以及最为知名的地位。

二无鸾和哈姆雷特的不同

悉德·菲尔德在他的作品《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要构成令人满意的人物必须具备四种特质:第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第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第三,有一定特定的态度;第四,经历过某种改变或转折[2]。

因此,根据悉德·菲尔德的理论,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去比较哈姆雷特和无鸾的差异性:

1在经历变故后的不同反应

哈姆雷特在经历了父亲被其叔父克劳狄斯杀害后,对于复仇和取舍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索,在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利用奥菲利娅去考验哈姆雷特的时候,哈姆雷特引发了这样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两种行为中,哪一种更勇敢:在承受了命运的残酷之箭后苟且偷生,还是挺身而出对抗世界无尽的苦难,在斗争中结束一切[4]?”表面上看,这句话只是在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实则并不然,这句话更多层面是在探讨关于取舍,是做还是不做,坚持还是放弃,如果选择的方向是错误的,那么停止就意味着前进。适当的思考可以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考将会变得没有意义,不仅会使人变得犹豫,而且还会延误做事的最佳时机。在哈姆雷特确认了其叔父就是杀人凶手后,原本有一次可以报仇的绝佳机会,他却因为不想让克劳狄斯的灵魂得到上帝的救赎,以至错失良机。说明当时的哈姆雷特并没有更高的思想觉悟,没有做到能够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去付出代价的觉悟。

从心理学上讲,担心的人们往往都是充满着恐惧的,他们会不自觉且没有意识放大自己失败后的代价。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米歇尔·德·蒙田在其《论人生》一文中提到,一个害怕苦难的人,有极大概率会经历了他所害怕的苦难(蒙田经验丰富,思想开阔,写作奔放。他的散文对莎士比亚影响很大。)丹尼尔·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也提到:对危险的恐惧比危险本身可怕一万倍。如果让没有经历过巨大变故的哈姆雷特去选择,那么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去选择生存,从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娅那里可以得知,哈姆雷特在人民的传颂中有着“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士兵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代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5]的雅誉。足以见得没经历过变故前的哈姆雷特,无论从物质基础,又或者是精神财富,都是十分优秀的。在刚经历父亲被杀时的哈姆雷特十分迷惘,但是对于父亲的死因有着自己的猜想,后来鬼魂的出现以及戏中戏去验证了这一猜想,这反映了人的意识在逐步觉醒,同时也能反映出人文主义运动对于当时的莎翁的影响。

反观无鸾的复仇之旅,并没有进行过多少深刻的思考,他的复仇好像只是为了推动《夜宴》剧情的发展,又或者是受到了文婉的诱导,那一张刻画着一个人通过吹筒下毒给另外一个熟睡的人的手帕让无鸾看到,究竟又是何人所为?这一幕不仅推动了电影剧情的过度,还留下了悬念使得《夜宴》具有更深的戏剧性。

哈姆雷特比起无鸾更加具有强力而清晰的戏剧要求,因为哈姆雷特比起无鸾更加具有人文主义思想。他代表了那个时候英国的人文主义思想正在逐渐觉醒,因此《哈姆雷特》比起《夜宴》会更加具有深度。

2复仇过程中的差异

比较哈无二人的复仇,前者在复仇的道路中,能够做到隐忍,为了降低敌人的警惕去装疯卖傻,在自己的猜想和其父鬼魂的话语中,依然能够做到去利用计中计加以确认其叔父杀人凶手的身份,报仇虽然有所犹豫,但依旧能够做到毅然决然,哈在报仇的过程中没得到他人的帮助依旧能够成功。反观无鸾,他在整个报仇过程中都呈现出被动和不知变通,如果不是殷隼和文婉等人的帮助,说不定他早已被厉帝杀死。二者在报仇过程中的不同,哈在复仇的设计应与西方国家对个人英雄主义的重视密切相关,个人英雄主义是与生俱来的,这与我国所强调的革命英雄主义是不同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与厉帝在大势已去时饮下毒酒自尽有着极大关联性。

结论

冯导将《哈姆雷特》的情节和任务巧妙运用到《夜宴》并加入了中国独特的元素,使得《夜宴》獲得了同期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美术指导的奖项,比较分析无鸾与哈姆雷特的不同,有助于我们更佳清楚了解中外哈姆雷特的不同人物形象,。我们要看到两部作品的不同特点,把握不同的人物和题材,体会两部作品不同的价值观和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5]莎士比亚.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经典全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4]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经典全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社,2019.5.P39 P139 P146

[3]希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49.

(天津天狮学院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 天津市 300000)

猜你喜欢
变故夜宴叔父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Balcony
浅析有岛武郎小说中亲子关系
谁认识的人多
一堂“变故”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词汇
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十)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