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2021-09-10 07:22高仲爱
文学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解题信息

高仲爱

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帮助小学生灵活、迅速、准确解答解决问题的关键。

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需要学生掌握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往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题。而低年级学生,不能很好地从上下文全面分析数量关系,只是对题目中指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的反应特别强烈。如,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见到“还剩”就用减法。用个别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指导数学阅读、收集数学信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必须依靠教师对小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勤思多想、读写结合,同时必须理解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并能依据数学原理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选用恰当的数学模型,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学习数学的是为了可以将学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存在有时是无序的,要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能从众多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按逻辑整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才能更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材安排了许多显示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题材开放,经常以图画、表格等形式出现,归还了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机会。教材呈现问题的形式多样,在低年级主要有图画、图文结合及表格呈现为主。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常会碰到的困难主要有:

1、提供的信息比較分散。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多问几句“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连加、连减时,有一道摘丝瓜的例题,有时学生会关注了小男孩放在篮子里的3根,忽视了他正摘下了1根。只有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画面,才能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2、题中的信息呈现方式不同,容易忽略。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再次寻找信息。

3.信息的数量较多,与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在教材中有一些场景性的实践活动,情景图中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然后去收集信息。

二、优化课堂教学,互相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交流个性思维方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这既有利于实现学习互补又有利于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但是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倡导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发展尚不完善,有时因缺乏生活经验等诸多原因,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比较现实、比较形象的事物,低年级儿童易于理解。因而对于一些较抽象,或学生欠缺生活经验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操作活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操作可将理解的过程充分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开放的解决问题,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比如,分类问题时,有些情况会有多种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的结果也不同。又比如有些解决问题提供了许多信息,请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每人选择的信息不同,问题当然也不同。此外,有时同一道问题,思维方式、解答方式也不同。低年级孩子思维不可能很全面,一个孩子不可能找出所有的可能性。这时如果我们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或集体中交流。学生的通过数学交流,能够把内隐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升理解的深度,发现存在的问题等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白他人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对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提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目的。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要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场景性或活动性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各种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应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敢于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反思评价,训练学生思维发散的能力。

斯费乐比姆普指出: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反思与评价、矫正与调整,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一话多说、一图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大胆设想、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总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探索数学的应用价值,真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德宏州盈江县第一小学 云南省 679300)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解题信息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两只想打架的熊
订阅信息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展会信息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