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设计学学科研究生实践教学与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10 07:22凌士义李添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凌士义 李添

摘要:本文旨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国家发展战略及经济文化建设,研究实践教学中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及运用,以便更好地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定位,突出服务社会及产业的学科特色。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的模式,探究知识体系与课程结构的逻辑关系,在实践内容、实践条件、实践方法等方面发现问题,明确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点,并以此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研究认为,通过校外导师参与实践教学,融入社会评价;建立工作室、工作坊,进行专项研究与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及专业竞赛,与国内国际同平台交流,衡量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的关注度与实践水平,能够提升设计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设计学学科;社会需求;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7-0029-02

基金项目院河南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设计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JKGHYB-0074)。

设计学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不仅涵盖与设计专业相关的理论,如设计史论、设计思维等多种专业理论课程等,同时又重视实践能力,包括设计方案、绘图能力、制作工艺等知识的培养。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1]。文件精神表明,设计学学科未来的发展要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社会市场等工作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一、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针对性教学环节创新不足

設计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往往是理论先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良好的。但在培养中,部分高校创新的不足体现在实践性资源方面,因部分学校环境的局限性,可真实应用的实践项目并不丰富,相应的教学资源略显局促,这便造成学生在对具体项目进行规划与设计时,难以把握行业动态和专业规范。设计行业工作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体现在专而精,一些校内课程由于缺少与行业的交流,使学生并不能有效了解行业标准,致使其在最后的应用中难以有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

(二)实践环节创新不足

在设计学学科中,课题的进行与项目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当前教学流程中的实践手段较为单一,在专业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基本以调研和参观为主。受时间、场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等限制,这种实践与实习的形式难以使学生掌握更有针对性的知识,因此实践的预期效果就会打折扣[2]。

(三)学生的设计项目缺乏成果转化

在传统的实践环节,学生的设计项目缺乏成果转化。设计不同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可以直接生成结果;学生的设计作品在表现自身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实用性,满足用户需求。由于学生的大多数项目设计中目标用户是虚拟的,设计方案也以假设为主,这就使得学生的方案往往只停留在图纸上,难以落地投入使用。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接触一个课题到最后形成知识体系,可以通过两种渠道,其一是来自书本课程的基础知识,这种知识易于被学生所摄取;另外一部分则来自实践环节,这部分知识与直接摄取的书本课程内容不同,实践环节有较多的形式,不论是参观学习、实地调研还是完整地参与设计工作,这个过程中不但需要学生将已获得的基础知识加以应用,还需要针对实践工作具体需求作出改变,最后获得的知识间接地构成了最终的知识体系。

不难看出,在这两个环节中,社会需求都可作为两种信息获取的导向。在实践中,社会需求是被直接提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基于实用性与用户需要的,由此获得的信息是直接与社会需求相关联的,同样在这个完整的知识获取体系内,作为另一条直接获得知识的途径,课堂知识的构成可以受到相关实践的补充,因实践活动受社会需求的导向,这部分直接获取的知识可以更为丰富。

进一步分析课程体系,可以通过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所提出的CDIO理念分析实践教学模式,CDIO即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作为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3]。在体系模型(图1)中可以看到实践教学的基本主线,并明确社会需求该如何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线内由环节C(构思)至D(设计)中的过程,即将学科理论转化为设计思路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对实践项目进行具体的拆解与细化,其中关于项目针对的社会需求是要被纳入考虑范围的;接下来由D至I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课题由初期概念转化为最终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设计效果的呈现与调整,以及最后方案的形成与落实,在效果呈现环节,学生创作是一个主观过程,但这个过程中,呈现效果形式的选择等是一个需要多方考虑的因素,其中,社会需求是考虑的重点;而最后在流程O中,最终的实践是灵活的,学生在此环节的实践中可以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如在设计公司或专职的设计部门完成完整、实用的设计,这个过程是完全以实用性与社会需求为重点的;再者可以参与设计比赛,根据主题进行创作,这个过程可将学生的在校习得与最终设计课题相结合,帮助学生完成合理的创作[4]。围绕这一流程主线,即可在合理的环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模式设计

通过对学生获得专业信息流程的分析以及利用CDIO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析,在设计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中,本文提出针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一)校外导师互动模式

设计学学科学生由于在获得信息的课程阶段与实践教学构思及设计阶段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针对设计实施过程会有诸多疑问,校外导师可以在此阶段进行知识补充。校外导师多是从事设计行业的精英,熟知设计工作流程,不但可作为设计构思阶段知识的传播者,也可在实践环节作为设计方案的参评者,给出更为专业的指导意见[5]。

(二)参赛与项目实践模式

在教学模式的执行阶段,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践课程的时间设置比例,优化教学的理论体系并强调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每年以大学生科技文化等为主题的比赛良多,每次比赛基本都会有不同的主题推出,相应的赛制与要求可作为实践课程对作品的考查标准,教师可选择比赛并适当地增加实践环节的投入,给学生更大的练习与实践的空间。

除此之外,项目实践也可作为学生实践体系之一,项目与大赛最大的不同是,项目的要求更加具体,其設计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投入使用,跟进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在这一点上,项目实践是最接近社会对设计专业需求的。

(三)“工作室”模式

所谓“工作室”模式,是指打破原有年级制度,让设计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各阶段的学生统一进入设计工作室进行学习。设计专业是以实践为主的一个课程,其中,基础的审美意识与美学原理是可以在基础课程中传授的,但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制作与领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教学环节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完成,教师与导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做出正确与更优的选择,而关键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工作室的成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使同级生之间互相交流,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间相互帮助,设计学下的不同专业能够沟通互补。

四、结语

本研究是在分析当前教学模式不足基础上进行的探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将设计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新的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不足,其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EB/OL].(2017-2-18)[2020-11-06]. 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 201702/t20170223_297122.html.

[2]殷薇,陈东生.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03):211-213.

[3]葛艳,邹一波,袁红春.“以学生为中心”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8):162-166.

[4]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3):1-6+9.

[5]邵璐.基于CDIO理念下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41-42.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