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的《爸爸手册》

2021-09-10 18:43陈忠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爷爷奶奶大人爸爸妈妈

陈忠

人们习惯把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称为“80后”。198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层面提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此,华夏大地拥有了众多的“独生子女”,他们被两个大人(爸爸妈妈)、四个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精心呵护着,成了手心上的“小皇帝”。他们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又被大人过度关怀与惯纵,有的成了长不大的“巨婴”。30多年来,据统计,中国的独生子女有1.76亿之多。如今,这批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也结婚生育,做了父亲母亲。在近些年的心理求助中,我接待了太多“独生子女”父母,他们向我倾诉“生育”之后,遇到“养育”和“教育”孩子的困惑、焦虑、纠结和不安。我们的教育天天喊“教书育人”,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有谁教育孩子们怎么恋爱、怎么优生、怎么优育?社会上做什么工作都要接受培训、持证上岗,结婚、生子为何不培训、不考证,要求合格才能上岗呢?生命第一,可生命教育问题多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一次机缘,我读到一位80后的《爸爸手册》。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选用了“手册”这个词,挺有心思。手册扉页写着“伴你成长”“我们一起长大”“终身学习”“享受成长和陪伴”。他28岁结婚,三年后喜迎闺女降生。怀着感激之心,他风趣地说,是女儿的出生才让他有了爸爸这个身份。女儿与爸爸相伴而生,同步成长。这种理念很前卫,不是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这样想的。这位爸爸也是“事后诸葛亮”,萌发“享受成长和陪伴”的自觉意识。那时女儿5岁了,正在接受学前教育,幼儿园要求家长帮助小朋友制订一份暑假学习生活计划。他说,从此,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陪伴女儿”。“我自己都很难想象,36年的人生中,我第一次制作且践行学习计划,居然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了陪伴女儿。我自己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有意思吧!”《爸爸手册》开启了新的一页,他已坚持数年学习做父亲。征得他的同意,我选编几则父女相伴成长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小熊与小鹿

女儿在爷爷奶奶家,最喜欢看电视里的少兒节目,常被荧屏里的形象逗得哈哈大笑。她看得忘了时间,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双眼盯着墙上的电视。爸爸叫她休息一会儿,她根本不听,他只好生气地关了电视。女儿耍脾气了,一路上不和爸爸说话,回到家里仍然气鼓鼓的。洗漱完毕,准备睡觉,女儿一脸阴沉。爸爸坐在床边问她:“还生什么气啊?”“哼!”女儿紧闭着嘴,就是不高兴。爸爸发现与孩子沟通真的很难。怎么放下身段与她平等对话?他一边思考,一边观察,床上的熊娃娃给了爸爸灵感。他抱起小熊并对它轻声地问:“小熊乖乖,你知道奇奇今天为什么不高兴吗?”然后他又粗声模仿小熊说话:“奇奇爸爸,奇奇今天表现可好了!写完了作业,又画了画,吃饭也不挑食,碗里没剩下饭,就是看少儿节目时间长了。明天她会改的。”接着爸爸又换回正常声音说:“真的吗?爸爸相信她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小熊,你劝劝奇奇,要开心,睡觉。”当爸爸拿着熊娃娃转身面对女儿时,背对着爸爸的奇奇突然也转身,手里抱着小鹿娃娃与小熊打斗起来,笑眯眯的。爸爸今天有了新的启示:与女儿沟通时应该用儿童的方式、习惯、语言、情感,在欢快的氛围里进行,表扬中包裹着一点点批评,就像小孩生病,苦药外层有糖衣包着,才容易被接受与吸收。大人切忌用强势、生硬、单一批评的口吻说事,更不宜用挖苦、嘲讽、谩骂的词语,有意无意地伤害那稚嫩脆弱的心灵。

“它们欺负我”

星期六,女儿做幼儿园布置的数学作业:20以内的加与减。做得顺利时,她脸蛋上挂着笑;犯难时,耐心有限,情绪易焦躁,字容易写错,铅笔一用力,纸容易被划破。拿橡皮擦擦字时,她眼睛红红的,嘴巴鼓鼓的,似乎在发泄心中之怨气。有时她还感到委屈,大声哭个不停。孩子用笑说话、用哭说话、用眼说话、用手说话,大人听得懂吗?大人会回应、交流、沟通吗?看她这样,爸爸克制情绪,倒了一杯温开水让她喝,心平气和地问她:“为什么生气?为什么难受?”她说:“我想快点把作业写完,它们欺负我。”爸爸继续问:“谁欺负你?是数学题吗?是铅笔和橡皮吗?”“是的,是的。它们尽捣蛋,不听我的话,我的手写得好累。”原来如此,爸爸笑了,说:“奇奇,铅笔是你的好朋友,橡皮也是你的好朋友。铅笔、白纸、橡皮都帮助你一起学习,共同做数学题呀!你越喜欢它们,它们越高兴帮助你。你越讨厌它们,它们就远远离开你,甚至还给你添乱。下次,数学题不会做,可以问爸爸妈妈,知道吗?铅笔、橡皮、白纸、数学题,都是奇奇的好朋友,都喜欢你,它们是不会欺负你的。”女儿点头笑了。

天安门前升国旗

奇奇七岁了。全家决定在她上学前陪她去北京,到天安门看升国旗。30年前,也是在上学前夕,爷爷奶奶带奇奇爸爸来北京看天安门的国旗高高升起。这一次,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奇奇穿着统一的亲子装,走到哪里,回头率都高。奇奇第一次去北京可兴奋了,凌晨四点就早早起床。长安街上的路灯雪亮。一家人走到天安门广场,发现黑压压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满满的。他们只能站在靠近国家博物馆一侧的路边,隔着马路远远地望着。奇奇坐在爸爸的肩膀上,两只小手牵着爸爸两只大手。5点多,威严雄壮的三军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天安门里出来,通过金水桥,走向升旗台。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当国旗到达旗杆顶端,广场上成千上万的观众热烈鼓掌,高喊“祖国万岁”“中国万岁”。奇奇举着小国旗左右挥舞着,别提有多开心。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奇奇到了故宫、王府井、动物园、天坛公园、颐和园,还爬了长城。“别看人小,表现真不错。一路上都是自己走,很辛苦,满身汗。就是小嘴有些馋,想喝汽水、吃雪糕、啃饼干,还喜欢新鲜瓜果。”这次愉快的旅行,爸爸发现奇奇很喜欢跟着大人去新鲜的地方,探寻好玩的新事物。只要有美食,她不怕辛苦,一路上话还特别多,像个不知疲倦的喜鹊。可贵的好奇心,美妙的童年记忆。

上学啦!

女儿正式成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现在孩子读书,先考验家长。虽说爸爸很早就关注女儿的教育,但带着女儿第一次走进小学的大门,感触还是挺多的。首先是人多,一个字:乱。中国的孩子入学,是全家的大事。爸爸妈妈“两牵一”,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牵一”的。规定八点半开校门,家长早早就排队等候。第一天,按名单入班,登记;然后,家长离开,孩子在教室坐好;班主任点名,认识学生,介绍学校纪律和学习要求。第二天,女儿放学回家,告诉爸爸,班上有同学打架了,“我没有打架”。爸爸夸奖了她,并说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发生冲突时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怒别人;上课时,眼睛看着老师,用心听讲;不懂的可以举手问老师。第三天下午家长会,从两点开到五点半。开了大会开小会:校长讲话,各分管副校长轮流讲话,还请了个专家来讲了一个小时。天热,疲乏,许多家长都睡着了。然后,家长回到各班,再听班主任交代这事那事。大家都急着想回家做饭,没心思听,不停地看手表、玩手机;又怕影响自家孩子,不敢提前溜走,心烦呀。

开学了,每天放学时,大人早早等在校门口。当老师把学生带到散学点,大人蜂拥而上,真热闹。有的家长牵走了孩子,也有的围着老师,焦虑地问这问那。奇奇爸爸站在一旁观察,年轻的刘姓女老师满脸通红,时不时拿手帕擦汗,耐心地回答问题,或答应家长请求,相互用手机留联系方式。待一个个家长渐渐散去,女老师才转身回到学校。爸爸心想:“我对这位新老师印象不错。”

戒尺

谈到教育孩子,常听老人说,不打不成才。一些名人在传记里谈自己孩童时,说曾顽皮淘气遭父母痛打,后来浪子回头,成了气候。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赏识,说孩子应该是夸大的,多表扬孩子才容易帮他构建自信心。这种成功案例自然也不在少数。其实,惩戒与赏识,就像黑夜与白昼,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对立而统一,不宜走向极端。女儿是自己生的养的,哪个父母不喜欢?如今,上了小学,任性又随性的女儿,面对新的学习生活,面对学校许多规矩,她不适应,不配合,不完成。譬如,老师布置的语文阅读作业,她读着读着就走神了,眼睛飘向窗外,一时半会儿收不回来;老师布置的数学计算作业,她算着算着就放下笔,要么起身去客厅吃块饼干,要么溜进洗手间,要么拿着笔在桌上乱画乱写,注意力难以集中。爸爸说过多次:放学回家,复习功课,完成作业,就可以玩。她不听,不改,拖呀拖,时间耽误了,作业没做好,心一急,就出错,就流泪。看她老是这样,爸爸也烦也气,情绪冲动也想打人。受传统国学教育的影响,爸爸上网淘了一把刻着《论语》经典警句的戒尺,提醒女儿做错了事,屡教不改,便要挨打。“我买戒尺,而不是随便用其他工具代替,主要想让她心里有个敬畏的仪式感。戒尺不会随便用来惩戒。”一是错得严重;二是屡教不改;三是只打左手(右手要写字);四是适可而止,不能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及父女关系。“自从有了戒尺,孩子很快就知道了惩罚的概念。”因为是自己做错了,屡教不改,虽然因挨打感觉到痛而哭,却不觉得委屈,不会对抗、萌生恨意。爸爸从戒尺那找到惩罚的意义,懂得了“打”孩子的智慧。

与女儿谈钱

《爸爸手册》里有一小节“和孩子谈钱”,内有两个概念让我惊奇。一是“心里有钱”。何为“心里有钱”?即“爱钱、贪钱、爱占便宜、虚荣、拜金、投机、嫌贫爱富”。二是“脑子里有钱”。何为“脑子里有钱”?即“知道财富是劳动创造的;懂得花钱要有节制,消费能力可以慢慢累积;明白投资和理财;了解性价比”。孩子普遍缺乏钱的意识,没人告诉他们:钱从哪里来、钱该怎么用、爸妈每个月有多少劳动收入。他们想要吃的用的玩的就向爸妈讨,得不到就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源于爸爸的理财观,他从小就培养女儿“花钱”的良好习慣。譬如,去超市之前他就与女儿商量需要买什么,吃的、用的、玩的最多30元,由孩子自定。女儿每年的压岁钱都交给妈妈,有专门的账本,一笔笔收支全写得清清楚楚。有一次去商场,奇奇想坐电动车玩,正与妈妈嘀咕,爸爸插嘴说:“你口袋里不是有20元吗?”女儿瞪了爸爸一眼,不坐了。几岁的小孩鬼精鬼精的,她开始懂得花别人的钱与花自己的钱不一样。她去商店买东西,慢慢学会先问价格,还知道要货比三家,懂得选择与取舍,嫌贵了,就不买,理性购物,无形中有了“性价比”的朦胧意识。又譬如,有几次路过体育彩票店的门口,爸爸拿出10元,问女儿要不要试试运气,买几张彩票玩玩。结果“刮刮乐”还中了奖,钱不多,图个乐,但她一路高兴回家。还有一次,奇奇又买了10元“刮刮乐”,居然中了100元。她高兴地立即又抽出20元投资,却打了水漂。她不再玩了,把挣来的“开心钱”放入了口袋,不做亏本的买卖。当然,小学生的这种理财游戏,是在爸爸的指导下进行的,偶尔为之,属于“谈钱”“花钱教育”的一种尝试。

家务劳动

80后大多数是小家庭:夫妻俩带个孩子构成三口之家,且经济条件较宽松,有房有车。他们从小是独生子女,大人不让他们做家务。享受生活,成为这代人乐于接受的生活理念。有的人以工作忙和累为借口,请来钟点工做家政服务。家长都不做家务,更不会让孩子做家务。当然,也有父母以计价的方式奖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如倒垃圾5角、洗碗1元。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孩子做家务,但这传递的信息不是热爱家庭,不是热爱劳动,而是灌输心里有钱、心里要钱、心里爱钱和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奇奇爸爸不认同在家里用钱买服务的做法和观念,因为这会削弱与损害孩子对家的爱及责任担当。“我认为做家务应该有情趣,是一家人相互沟通的好方式。某件家务,可以一起做、轮流做,也可以自由选择做。譬如,妈妈洗衣,奇奇洗碗,爸爸拖地。总之,要把家务变成一个快乐有趣的篮球,大家抢着做,这样一家人才会有好的劳动意愿。做家务是一件有趣味和能培养良好性格的事情,家长和孩子相伴为之。”

不仅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爸爸还要奇奇主动参与学校劳动、公益活动。譬如,帮助打扫教室;下课了去擦黑板;发现地下有果皮纸屑,拾起来丢进垃圾箱;等等。爸爸还教奇奇看见环卫工人,要尊敬他们。他说,孩子从小要养成爱劳动、爱劳动者、爱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这就是学做人。

手机与互联网

现代社会的发展太快了。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008年,仅过了14年,中国网民人数首次超过美国。80后说,他们是中国“手机+互联网”的原住民。看见青少年“人手一机”,成为“低头族”,痴迷于游戏、微信、拍照、视频时,老师和家长十分担忧,视手机为洪水猛兽,采取“堵”与“禁”的办法,甚至强硬收缴。君不见,这边手机刚被夺下,那边小孩便跳了楼。有谁从小对孩子进行过手机和互联网的教育呢?手机的产生、使用方法、价值、意义及道德规范、法律约束等等,我们有教导过孩子吗?

奇奇读小学了,爸爸把一部旧手机给了女儿,告诉她:手机、电视和平板电脑,都是一种使用工具,全靠人去掌握它。然后,爸爸教她用手机听音乐、听故事,跟着视频学舞蹈;做作业或睡觉前,让她自己设定计时器,控制时间;再后来,教她学会使用搜索软件,让手机变成辅助她学习的好帮手。爸爸还规定:不能把手机放进书包带入学校;休息时,玩手机、看电视、使用平板电脑,要保持适当距离,要限定时间,保护好眼睛。有趣的是,大人要求孩子守规矩,自己呢?却无视规矩。譬如,大人要求孩子读书,大人爱阅读吗?大人要求孩子不能老玩手机、看电视,可自己往沙发上一坐,手机就长时间不离手了。奇奇时不时把脸凑过来:“手机好玩吗?”“爸爸,那本书摆在桌子上,怎么没见你读它?”家长听懂了孩子话里的批评。于是,客厅多了个“手机存放处”的盒子。回家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把手机放进“手机存放处”。真有电话,接了又把手机放回原处。等孩子睡觉了,大家各自拿走手机,自寻其乐。未来是5G智能时代,手机和互联网更贴近生活。简单粗暴的“不准看”“不准玩”肯定不是好办法。

大宝与二宝

生育政策放开了。80后生不生二孩?其实很纠结。他们一方面不希望孩子 “孤独”,另一方面,又担心生二胎经济开销太大,生活负担太重,难以承受。

2019年1月10日9点10分,母子平安,女婴4.6公斤。爸爸心想:天啊!一个大胖妞总算落地了。生个孩子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妈妈最辛苦、最痛苦。

二宝回家了。不久,春节到了,大人自然以胖妞为中心忙碌着。奇奇做了姐姐,她双手抱着妹妹时可高兴了,用各种表情去逗妹妹笑。不过,自从有了妹妹,奇奇常常会心烦。据爸爸观察,每逢晚上9点多钟,奇奇明明想睡觉了,但就是不睡,爷爷奶奶说了也不听。爸爸只好上床搂着她,轻轻拍几下,她立马就睡着了。“我想,这应该就是要给孩子温馨与安全感吧!”

因为有了大宝和二宝,大人说事时,有意无意地把两宝对照比较。有时,听到议论自己的不足,奇奇会生气地大哭,说爸爸妈妈喜欢妹妹不喜欢她了,讨厌爷爷老是拿妹妹说她的缺点。爸爸想:看来应该好好地与孩子沟通了。爸爸与奇奇坐在沙发上,问:“奇奇,你不是一直想要个妹妹吗?现在你有妹妹了,喜欢吗?开心吗?”奇奇回答:“爸爸,我是很喜欢妹妹的。可是,我讨厌你们老拿妹妹与我比,讲我的缺点。”爸爸接着说:“有了两个孩子,难免不比较。在这方面,姐姐比妹妹好;在那方面,妹妹比姐姐强。这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爸爸和妈妈,不也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吗?我们不仅要喜欢听表扬,也应虚心接受批评。表扬和批评都是为了促进我们进步、健康成长。你当班长,不是也常常表扬同学,也批评同学吗?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就流泪,那是一种脆弱的表现。爸爸说得对吗?你能接受吗?”80后的爸爸用问号说事,是对女儿的尊重,让女儿学会思考、学会判断。“你知道爸爸为什么给你取名叫奇奇,妹妹取名叫欣欣吗?因为,爸爸妈妈希望姐姐妹妹和谐相处,奇(齐)欣(心)同德呀!”这个80后用心良苦,努力做一个好爸爸。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猜你喜欢
爷爷奶奶大人爸爸妈妈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大人的快乐
看望爷爷奶奶
我的爸爸妈妈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我能行
一觉醒来给你大人级卷发
压岁钱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