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服务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研究

2021-09-10 07:22阮红芳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就业能力

阮红芳

摘要:健全创业服务机制是引导大学生创业和有效就业,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本研究深入剖析了高校创业服务中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渠道狭窄、创业项目成果难落地等现实问题,分析了创业服务与就业能力提升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体出了通过创业服务来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各项措施。

关键词:创业服务;就业能力;协同机制

引言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限的就业市场提供的有限竞争性就业机会很难满足大学生就业的多样化需求,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高校的创业就业服务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机会,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积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协同创新机制。

一、高校创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1.创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是一項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合力,共同支持。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才能健康有序发展。尽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不断增强,公众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和支持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政府各部门之间创业扶持政策缺乏协同性,高校对政府就业政策的解读、宣传、落实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还有待提高,高校内部的创业服务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创业教育还有待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落实地区之间不平衡,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同时,政府和社会的创业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健全。

2.创业服务渠道有待拓宽

中国的创业服务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创业服务资源有限,创业实践与市场结合不紧密,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缺乏紧密合作机制,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低下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创业服务的渠道各有不同,但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学院、创业班等,通过开展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创新创业培训、各类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拔等形式来推进工作。但各校开展创业服务的程度和层次各不相同,有些高校的创业学院还仅仅是影子学院,有些高校的创业服务工作还仅限于各类创业就业竞赛活动。创业服务的渠道尚待进一步的拓宽。

3.创业项目孵化有待推进

高校学生创业服务项目存在着落地困的困境。一些大学生开始进行创业策划和创业项目的前期研究,并积极申请进入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进入园后,项目孵化、项目培训、项目成果转化与落地等问题,却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和载体。高校的学生创业成果,向社会输出难,真正成为落地项目更难,高校缺乏对创业项目支持的有效机制,社会资本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投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打开,创业项目与社会资金的衔接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创业项目运作的不同阶段和相关指导需求是不同的。为此,高校创业服务需要根据大学生创业发展的规律和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类型的孵化及培训模式,以适应大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

二、关于创业服务与就业能力关系的研究

创业服务是对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帮助的服务模式。就业能力(Eemploy ability)这一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 1909年首次提出,美国经济学家Fuguate(2004)将“就业能力”界定为“个体谋求职业期间在组织内外部确认与获得职业机会的能力”。关于创业服务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真知灼见。来有为(2015)提出了探索新型创业孵化模式,培养创业服务新业态;李燕萍(2017)提出了众创平台管理者创业服务能力结构及其生成逻辑命题,李华红(2015)提出了创业服务体系综合治理对青年人的发展影响,马志强(2016)提出了高校创业服务价值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等现实课题。关于创业服务与就业能力两者关系的研究,目前学界成果比较匮乏,可以查询到的研究成果很少。德国学者乌尔里希·泰希勒(2014)认为,在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就业体系需要积极的变革者,高等教育必须培养人们改变就业体系的能力。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应对不确定职场环境的能力,最不确定的职场环境是创业活动,面对工作世界从“就业能力”到“创业能力”的转型升级,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以创业的心态干工作”,“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习惯”(周光礼,2018)。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学界对就业能力和创业服务的单向研究较多,但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从服务科学的视角研究高校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成果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认为高校的创业服务是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和有效载体。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加大。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这一研究现状更加凸显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也是搭建本课题研究基本框架的主要依据。

三、创业服务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首先,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就业核心能力提升。

大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可以分为“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职业人格、准职业形象”等四个维度。要提升大学生这四方面的核心素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创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多元化职业实践机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职业实践机会,提升职业情境的体验度和适应度,让学生在真正进入职场之前就能有很多的机会进行职场虚拟情景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消除职场进入前的紧张不适感,增强抗压能力;二是建立全域式职业指导机制,引入和建立专业化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系统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自身的职业能力和水平,从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三是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库,健全职业指导专业人员准入机制,高校要建立大学生职业指导专家库,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一对一职业辅导和大众化的普及辅导,开设职业辅导通识课程,强化职业教育。四是建立创业培训客观性评价体系,在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教学方法的创新上都要紧密对接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需求,推进创业培训课程的职业性、就业性与应用性融为一体。五是高校要加强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业化、家庭化的就业指导小组。根据就职活动的新特征和新问题,研究新想法和新对策。

其次,拓展创业服务渠道和功能,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

引导创业服务对接新业态经济下的用工需求,向智能数字化服务推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服务质量,基于新媒体的发展,运用云计算等最新研究成果,以“互联网+”为核心,构建服务平台,建设合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省市校三级联动的大学生创业服务智慧平台及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不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现代化教育模式下,导入“网络+”思维,通过APP、微信、QQ、微博等现代新媒体的手段,及时向创业者传授创业就业理论知识,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企业注册、创业培训、创业孵化、成果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建立有效的市场供求信息渠道,实现供需信息实时更新、动态对接,精准匹配人才、创业项目,实现线上找工作、找资本、投项目、签约一站式服务以及财税会计、法律政策、管理咨询一键搜索等深度服务。

第三,加强创业政策宣传,严格内部考核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业政策宣讲,使得国家和省市的创业政策能够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创业学生,防止政策的误导误解或传达不到位。同时高校要严格内部考核制度,把大学生创业、就业率、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作为创业就业相关职能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强化内部考核,倒逼各职能部门的行政作风。同时,对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进行准确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素质建立成长资料库,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机会,从而实现精准就业和有效创业。

第四,推进创业项目落地,助推大学生自主创业。

当前,学生进行的创业项目大多难以孵化和投入实际生产,难以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学生希望通过创业服务提升自己就业能力和为就业做储备的要求也很难很好的实现。学生创业往往停留在纸质层面,能去创业园孵化的学生不多,项目真正可以落地的更少。这一方面是高校缺乏商业项目落地的有效平台,另一方面也与完善高校创业项目的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有关。高校要加强创业项目的孵化指导,把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创业辅导和创业就业培训,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增大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转化的支持力度,为大学生嫁接更多的社会资本,为更多具有社会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对创业项目的孵化、创业成果的转化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发挥园区的项目孵化作用,加强园区放管服建设,加强园区动态管理,对入园的学生项目进行有效甄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给予园区一定的建设自主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进行混合所有制建设的探索。

第五,整合社会力量,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高校各方力量,需要各方有效合作和整合资源。政府要积极出台鼓励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毕业生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比如,政府要加大對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平台,简化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公司审批程序和给予更多税收优惠等。就高校而言,建立优质的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产教深入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享资源,推进产教联盟,为企业输送与岗位匹配度高的实习实践学生,高校应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完善中,按照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就业创业实践体系。就企业而言,要与高校紧密合作,准确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毕业生。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应该树立以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社会为目标的科学择业创业观。大学生应该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够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培养自己具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保持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就社会而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全社会要共同形成促进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的良好舆论环境,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机会,从而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

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当下,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洪潮中,大学生要勇立潮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创新程度,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举全社会之力,需要全社会给予大学生创业就业更多的关心关注。因此,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创业服务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提升就业的满意度和创业的成功率。学校、企业和政府、社会之间要多方合作,建立良好互通机制,共同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为社会、企业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满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

[2]孙艳华.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5(02):151-153.

[3]王平.用协同理念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J].山东农业教育,2015,000(002):P.47-48.

[4]谈志娟.协同育人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文教资料,2020(22).

[5]吴御生,罗三桂.协同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8, v.36;No.172(01):80-84.

[6]谢莹,洪林.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000(020):73-75.

基金项目: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创业服务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研究》资助,编号2020025。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抗疫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服务推动就业能力提升的机制研究》资助,编号:2021B09。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就业能力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审计整改的责任体系与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