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利用史料进行课内教学

2021-09-10 19:44梁春华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

梁春华

摘要:历史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在初中阶段进行历史科目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认识祖国的辉煌过去,也要在过往中的失败颠沛中得到教训。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历史课可以让他们接触到更加宏大的世界,有利于他们世界观的塑造和人生观的确立。所以在初中阶段进行历史课的教学是很重要的,在课上除了课内的知识需要进行讲解,课外的补充史料也同样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将课内外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获得更加完整的历史学印象。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课外补充;强化能力;加深思考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265

历史教学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课本上的内容,让他们记忆下来,而是让学生在这些过往中学到人生的道理,在做题目的过程中逐渐獲得总结材料中心内容,挖掘文段主旨的学习能力。所以历史作为一门必修课,教师不应只进行课本内容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史料同样重要。史料的分类有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初中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教师如果截取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完整,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了解更全面,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深刻。笔者希望通过在教学中的一些史料运用的实践给学生和教师带来启迪。

一、深挖课内外的史料

在进行历史课的日常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课本内容截取过多,学生学习后并没有好好理解事件的全部内容的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出现前,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些课外的补充,提高学生学习内容的完整性,也能够在课堂向学生表达出更好的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课外知识的补充对学生来说也是有趣的,有利于促进课堂学习历史氛围的营造,使课堂呈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并不会觉得历史枯燥无趣而是觉得历史是生动的,有生命力和趣味性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爱好,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

教学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与课外史料配合使用有时会收到意象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国历史七年下册》第95页,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出自连横《台湾通史》。这段史料讲述的是史实是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在这里补充课外的史料郭沫若的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时给“郑成功纪念馆”写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的题联,史料中的“荷虏”是指荷兰殖民者,从侧面论证郑成功的历史功绩。学生在单独遇到这则课外的史料时,“荷虏”是破题的关键词,轻易推断出这则史料是与郑成功有关。这种课外史料的补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解决试题的能力。

再例如,在讲授三国鼎立的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7页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展示魏蜀吴分别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帮助学生认识三国鼎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加深对三国鼎立形成的认知。对《三国鼎立形势图》还可以深度挖掘。小结时可以先展示课外的史料《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点出当时有十几个群雄割据的形势。再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点出十几个群雄只剩魏蜀吴三个势力割据。最后展示课外的史料《西晋时期全图(281)》,讲述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改魏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张政权更替的形势图的展示,充分说明了统一是历史的潮流,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最后使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77页出自东汉曹操的《龟虽寿》的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教师提问曹操到壮心是什么?先前已经讲述统一是历史潮流,再去做习题时就比较容易得出曹操到壮心是统一全国。地图的展示即增强的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性,又比较符合学生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对统一的现象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完整程度,补充了课本上省略的部分,完成了完整的历史事件教学。

二、强化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历史的学习并不仅仅只是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进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观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文字的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既可以运用在历史学的学习上,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文科学科的学习上,这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加强学生的历史史料提取分析能力,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补充课外的史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练习方法,既能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的分析意识,也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分析提取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

例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0页教材表述:“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6页教材表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教材对于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比较分散,而且苍白无力。在进行历史教学时,笔者会补充百度搜索的史料让学生的理解更直观。

1966年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下降表格里数值的变小充分说明了“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直到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生产总值才出现拐点,数据开始不断上升。说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表格分析整理的过程中,指出比较特殊的时间,如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国民生产总产值的数值是减少还是增加,是下降还是上升,这样一项一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整理总结能力,提高学生做题时的全面性。

三、加深历史事件思考

前文提到,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背诵课文,也要在进行历史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前人的经验,吸取前人的教训,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过往历史事件的思考,培养情感和道德价值观,让他们的学习并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也要深入内心进行思考和理解。这才是进行历史学习的最核心的目的,记住从前的辉煌和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也要记住曾经受到的伤害侵略,树立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一课的内容时,这一课学习的重点并不是课文中的知识点,而是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当年我国落后时所受到的屈辱和中国人民坚定的热爱祖国和不放弃不抛弃的伟大民族精神。每当笔者对这一课文的内容进行授课时,总是会引用以下这段话:

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习近平论和平 2017-12-13,08:58,1号线上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捍护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的历史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幸福平安!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图片与现在的和平生活的鲜明对比,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我们的胜利和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这样学生才能够珍爱和平,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在这样的学习下塑造自己的人生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总而言之,历史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它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知识,还有帮助学生塑造自己的人生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记住历史可以以史为鉴,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形成了这样的意识,有利于他们日后进行其他的学习,也有利于正确三观的形成。所以教师要重视历史的教学,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周飞.让初中历史课充满生命的活力[J].华夏教师,2017(08)

[2]陆玉建.让历史融入生活,实现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J].华夏教师,2014(12)

广西桂平市社步镇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初中历史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