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不变”应 “变化”,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2021-09-10 07:22徐婉婷
天府数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

徐婉婷

摘 要: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体现学生应用意识。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排水法解决体积问题2》为课例研究,探索抽出问题本质构建解题模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通过提炼不同问题中蕴含的模型,在练习中夯实模型思想,最后再拓展深化模型思想。

关键词:排水法;体积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模型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写出:要求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解决问题一直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老师们的心头之痒——明明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怎么学生就不会做呢?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原因是因为学生只是做一题会一题,不理解问题之间“不变”的实质,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构建模型,夯实模型。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排水法解决体积问题2》为课例展开研讨。

一、以“多变”问题提炼“不变”模型

《排水法解决体积问题2》课例是“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这两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后的学习,其核心思想是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后再求体积。这一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排水法解决体积问题变化方式非常多,但都离不开三种情况:水体上升、水体下降、水体溢出。

利用电脑动画分别演示三种情况,引导学生观察,不管是水体上升、下降还是溢出,浸没物的体积其实就是水体变化的体积,再变化情况,引入干扰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浸没物”和“水体变化”的意思,让学生初步构建解题模型。

当学生经过“多变”情况后,对排水法解决体积问题中的核心规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这时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以构建模型。利用情况三中铁球的不同情况引导学生明确:物体必须是浸没在水中的才需要考虑。再归纳:不管是水面上升、下降还是溢出,其实都是水体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不变”的规律:浸没物体的体积=水体变化部分的体积。再利用以下步骤进行解题,这一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①浸没物体是(              ),水体变化部分是(            );

②能直接求出(              )的体积;

③问题解决了吗?

二、以“变化”问题夯实“不变”模型

当学生理解了这一问题的不变规律后,还需要在“千变万化”的问题中运用,以夯实初成的模型。因此我顺势提供部分数据,让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感悟模型的魅力。

我根据情况一给出相关数据,让学生根据图示,提炼成问题后,引导他们先准确判断浸没物体和水体变化分别是什么,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直接体积,从而解决问题。同时给出干扰条件:整个水面高度,让学生在思辨中更明确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水体变化的部分,而不是整个水体。

而情况二中,我变化了问题,学生能直接求的是小方块的体积,从而得知水面下降部分的体积,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还需要利用体积、长、宽,求出下降的高度。只要紧抓浸没物体体积=水体变化部分体积这一不变规律,再根据三部解题模型,不管是多么变化多端的问题都能解决。

当学生尝到模型解题条理性带来的便捷,正兴致高涨时,我马上又呈现变形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变规律,利用模型进行解题。

【例题1】在一个长20dm,宽10dm,高5dm的水池中注入水,水高4dm,然后把一条石柱横卧完全浸入池中,水池溢出了40L水。石柱的体积是多少?

在学生们判断浸没物体和水体变化部分时发生了小分歧,因此我组织了同桌讨论。随着汇报分享,大家都逐渐明晰了本题中水体变化的部分包括水上升部分+水溢出部分,这时浸没物体的体积应等于水上升部分+水溢出部分,进一步理解了水体变化部分的意义。适时引导学生应根据题目准确找到浸没物体和水体变化部分(即不变规律),才能正确解题。

在解决问题中,只要我们指引着学生在各种繁杂的问题中抓好不变的规律,构建解题模型,学生解起题来就能水到渠成了。

三、以“改变”问题拓展“不变”模型

在试教过程中,笔者发现,随着学生掌握了解题模型,其做题速度明显提高了,于是我设置了两道改变较大、难度更大的题目,以提高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在例题2中我设置了物体并没有完全浸没的情况,让学生展开讨论,浸没物体和水体变化部分分别是什么。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很快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浸没在水中的两根石柱才能算浸没物体,露在水面上的部分不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浸没物体的意义。

【例题2】在一个长12dm,宽10dm,高5dm的水池中注满水,然后把两条长4dm,宽2dm,高8dm的石柱立着放入池中,水池溢出水的体积是多少?

到此,学生们对于用排水法解决体积问题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了,于是我让学生尝试做例题3,作为拓宽学生思维的提升题。

【例题3】在一个高6dm的长方体水池中注入3dm高的水,然后把一条高15dm,底面积是4dm2的石柱立着放入池中,这时水面高5dm。求长方体水池的底面积。

学生在读题后很自然的去寻找浸没物体和水体变化部分分别是什么,他们很快就准确找到水体变化部分(水面上升部分),但对于浸没物体部分产生了非常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是长方体原浸没的部分,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应该包括水面上升后浸没的部分。老师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最终同学们根据他们对“浸没物体”的理解,同意第二种想法:从黄线到蓝线的部分也是被水浸没的,也应该属于浸没物体,因此本题中的浸没物体应该是蓝线以下的部分。

通过多變的题目,改变不同的条件,形成多样的问题,让学生们理解并深刻认识到,只要抓紧不变的规律,构建模型就能顺利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我们带领着学生抓紧不变规律的这条线,同学们就一定能钓到解决问题这条大鱼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设计
新题展(函数与圆锥曲线)
新题展(选修4)
新题展(函数(一))
新题展(推理与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