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盏明灯从这里点亮”

2021-09-10 15:08韩正坤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石家庄变压器红色

平山縣沕沕水景区的山坡上还有大堆大堆尚未融化的冰块,然而景区内却百花争艳,竞相开放,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置身景区不由得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里不仅有太行美景,更有红色遗迹。

让我们重温历史,感受荣耀。4月17日,笔者一行来到当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业局第三十三兵工厂十六分厂所在地——平山县沕沕水电站。

沕沕水生态风景区(沕沕水:mìmì水,但当地人念做hūhū水。)位于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西南边缘,旅游面积11.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00~1100米,距石家庄95公里。现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中国最佳生态旅游景区。同时是“河北省级森林公园”“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2010年4月被纳入“大西柏坡红色旅游规划”,成为大西柏坡红色旅游主要景点。该景区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于一体,品味高雅、特色鲜明、风情浓郁、备受游客青睐。早在明清时代,即为平山“八大胜景”之一,素享“沕水瀑布天上降”的盛誉。

沕沕水景区负责人孙春香介绍说: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泉,半山沕沕涌出,常年湍流,四季不竭,水质洁净甘冽,湖潭星罗棋布,沿绝壁飞落,形成落差93米、45米等多级瀑布,“如白练之经于天,白虹之饮于泉”,堪称“燕赵第一瀑”。装点山谷的数百种野生植物,色彩斑斓,葱郁玲珑;原始森林,夏绿秋红,百鸟争鸣,仿佛仙园再现。

这里的红色景观尤其令人敬仰,沕沕水电站是新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是为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央工委决定建设的,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沕沕水电站不负党中央的重托和期望,在资金不足、物资匮乏、技术薄弱、敌人封锁的困难情况下,发扬我党倡导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短短7个月建成投产,有效保证了革命圣地西柏坡的照明、发报用电和兵工生产急需的电力供应,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誉为“边区创举”“红色发电厂”。

沕沕水景区解说员韩建肖在这里工作十多年了,她说:“每年到这里参观的游客有几十万人,沕沕水红色发电站是我党我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为我们进行爱国爱党教育、永葆红色江山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1946年秋季,蒋介石命令傅作义偷袭张家口,驻张家口的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撤出张家口,迁往河北平山阜平一带。晋察冀工业局第三生产管理处在平山县分散着若干小型兵工分厂,120型炮弹厂在罗汉坪,山炮弹厂在唐家会,82型炮弹厂在南冶,手榴弹厂在木盘、两湾和康庄,步枪子弹厂在郝家庄,小钢炮厂在滚龙沟,步枪厂在上卸甲河,地雷厂在南苍蝇沟。这些兵工厂在抗日战争时期隐蔽分散在河北省平山、阜平、曲阳以及山西省阳泉、五台等地,生产条件非常艰苦,1948年3月,改编为第三十三兵工厂。因为没有电力作能源,全靠手工作业,这些兵工厂不但工艺落后,效率低下,产量很小,而且质量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战场的需要。

为了发展军工生产、适应作战需求,朱德总司令亲笔给负责经济建设和军工生产的刘鼎、刘再生、姚依林写信,要求加强军工生产。提出每月要制定生产计划,兵工企业尽可能发展扩充,支援全国性反攻。要求降低兵工生产成本,发动工人为前线义务服务,昼夜开工。为了提高军工生产能力,同时为了改善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工作条件,中央工委决定利用沕沕水高落差自然瀑布建设水力发电站。

发电站于1947年6月动工,历时7个月,次年1月25日建成发电,朱总司令专程参加竣工典礼、剪彩、讲话,并亲手启动水轮机发电。晋察冀边区政府遵照中央工委的指示,隆重举行了颁奖仪式,给负责电站建设的第一发电工程处集体记大功一次,向沕沕水水电站颁发了“边区创举”纪念匾,向电站建设人员每人赠发了一枚银质五星纪念章。

其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朱总司令6次来电站视察,指挥协调电力生产供应,并写下“红色发电厂”题词。任弼时、董必武、聂荣臻等领导同志也曾来电站参观慰问。1950年9月11日,毛泽东主席给以该电站为代表的石家庄电业职工写信,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任务和改善自己生活而奋斗”。

红色记忆一

建设发电厂离不开发电机。负责寻找发电机的5名同志乔扮商人,赴北京,跑保定,进石家庄,到山西阳泉、太原,一无所获,在从太原回来的路上,经过刚刚解放的井陉煤矿,了解到该矿有台发电机,他们寻根求源,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这台德国西门子公司产的名牌产品,发电机装机容量为194千伏安,而且完整无缺。他们如获至宝,与煤矿军管会联系,求援了一辆老旧汽车和30多名战士,运往沕沕水。30多公里的路程,都是山间小道、河沟,不时有敌机盘旋轰炸。历时一个月,牺牲了3名同志,才把发电机运到现场。在竣工典礼那天,朱老总抚摸着这台发电机感慨地说:“虽然不是掏钱买的,但是用心血、生命换来的,真是无价之宝啊!”

红色记忆二

电力输出需要电线和变压器。所用的7个变压器有4个是井陉煤矿的战利品,有趣的是另外3台变压器,都是从石家庄郊区敌人的输电线路中拆来的,其中一台是大白天从大郭村村东卸下来的。当时技术员商钧带领8名同志装扮成石家庄发电厂的维修工人,登上了变压器台阶,正要动手,敌人巡逻队荷枪实弹路过这里,质问在这里干什么?商钧机智地说要维修变压器,并随手掏出一包香烟给一个带队的。巡逻队围着变压器转了一圈,歪着脖子逐个审视了一遍,叼着香烟走了。同志们非常利落地卸掉变压器,接应的小驴车适时赶到,装上车子飞快离开。电线的来历更为复杂,多数是从石家庄收购的废旧电线,不仅规格不同,材质不一,而且数量不够。由偷拆敌人变压器的同志们顺便割剪了部分电线,又派人夜间潜入石家庄郊区敌人设置的封锁沟,剪断铁丝网。这样一段段拼凑,终于架设好输电线路。

红色记忆三

天池是保障平稳发电的配套工程,功能是储水。在建发电厂的勘探设计中并没有这项工程。以后在建设时,泉水的流量有所下降,为保障发电用水,决定在泉洞下游修建储水池。1947年4月份开始动工。天池座落在半山腰的一片平地上,地基为上水石山基,虽不象青石山基那样坚硬,但柔中带韧,施工工具全靠镐和锨,一镐刨下去,往往只凿出一个白茬,又被反弹回来。负责施工的100多名军民,发扬蚂蚁肯骨头精神,每天奋战14个小时,臂轮肿了,手震破了,甚至造成了伤残,仍锲而不舍。来自南京的华北工业交通学院青年学生王永山因疲劳过度,一镐下去,锛断了两个脚趾。青年学生张浩左脚骨折,导致残废。困难和伤病,反而进一步激励了大家的斗志,硬是一锨一镐地苦战了两个月,挖出了4000多平方米的池基。

红色记忆四

当地农民没有种新鲜蔬菜的习惯,只能腌些白萝卜吃。朱总司令来电站视察指导电力生产期间,闲暇时在办公室门前开荒种菜。当地农民感到很稀罕,成群结伙地来围观。朱总司令热情地接待他们,介绍吃新鲜蔬菜的好处,并送菜籽给他们,手把手地教他们种菜。朱老总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到电厂职工,他们在工作之余,主动帮助房东挑水、搞卫生、干农活、收庄稼。第一任站长商钧得知因发电用水直接影响到老百姓浇地时,主动请示上级,补偿老百姓的损失。当时电站与沕沕水村、狮子坪村签订的用水补偿协议书至今有档案可查。

当地百姓看到子弟兵待他们如亲人,十分感动,自发地掀起民拥军的热潮,乡亲们主动帮助电站职工洗衣服、做被褥,逢年过节送饺子、给粽子,年轻人在农會的组织下,承担起夜间看护电厂的任务。

沕沕水电站的建成投产,给周围兵工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兵器生产能力成数十倍的提高,枪炮子弹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各战场的战斗力如虎添翼。同时,沕沕水电站发出的电力,源源不断输往西柏坡,为党中央、毛主席提供电灯照明和发报用电,保障了三大战役的彻底胜利。

沕沕水电站于1955年改为民用,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75年平山县政府投资扩建,并入石家庄电网运行。原发电设备停运,连同发电站旧址作为历史文物保存。

70多年过去了,沕沕水瀑布依旧呼呼地响彻山林,不舍昼夜唱着红色进行曲……

(作者简介:韩正坤,河北省军民融合促进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石家庄变压器红色
7SJ62在变压器保护上的应用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与应用
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与应用
追忆红色浪漫
梁丛
理想变压器的理解和应用
石家庄衡水商会
变压器常考的五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