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军太空力量动员准备发展趋势

2021-09-10 15:15董文韬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用动员航天

董文韬

当前,太空军事化正处于愈演愈烈之势。如2001年1月22至26日,美国空军在科罗拉多州施里弗空军基地进行了代号为“施里弗——2001”的规模空前的大型太空战演习,这只是美国空军计划进行的一系列太空战模拟演习的首次演习。同年的3月5至9日,美陆军航天与导弹防御司令部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国家联合试验中心也进行了本军种第四次年度太空战模拟演习。不难预见,一种新的战争形态——太空战已经变得越来越确(触)手可及了。战争动员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战争,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就需要有什么样的动员样式与之相适应。因此,太空力量动员作为一个崭新的动员领域悄然走上动员舞台,并日益为进行战争的人们所关注。

关于太空力量动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里不妨简单概括为:太空力量动员,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把一切可利用的能用于军事目的的太空力量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为战争服务或直接参与战争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抢占太空这个军事“制高点”,达成于己有利的战略优势,确保战争的最后胜利。动员对象不仅包括本国所掌握的太空力量,而且包括别国等一切可为我所用的太空力量。

随着陆、海、空战场的日渐饱和及太空所具有的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军事“制高点”的战略地位日益为世界各国重视,以美、俄为代表的世界各航天军事大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太空力量动员准备,为赢得并保持在未来太空战中的绝对优势和地位奠定坚实基础。纵观这些航天军事大国的准备情况,不难看出太空力量动员准备呈现出以下几点发展趋势。

一、太空战部队横空出世,即将成为独立军种

太空是未来军事斗争的制高点,能否前瞻性地做好太空力量动员准备,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太空部队,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充分利用其航天技术为军事斗争服务。军事斗争和航天技术的矛盾运动,必然推动太空战部队相继问世,并将成为一个与其它军种平起平坐的独立军种。以美、俄为代表的世界各航天军事大国的太空战部队组建历程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将航天力量独立出来,有利于认识它与其他军兵种的差异,从而能够在战争动员准备建设中统筹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方向上有所突破。而且,实现航天力量的集中管理,将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航天工业体系和太空作战人才的培养体系,从而使航天力量更加高效地运作,使之真正成为国家战略中的威慑力量和常规战争中的有效力量。

为了实现航天技术与武装力量的结合,美军从1981年开始陆续成立了空军航天司令部、海军航天司令部及陆军航天局,分管各军种的航天联队或支援分队。为了战时便于统一指挥和控制,1985年,经里根总统批准,美军在国防部内设立了统一的航天司令部。1996年,美国成立空间武器学校,开始专门培养空间武器军官。同时,美空军还提出将由目前较单纯的“航空”部队转变为“航空航天”部队,并最终发展成为“航天航空”部队,按计划,美军将组建和部署17支航空航天远征部队,而后再发展为航天机动部队。1999年12月美陆军成立了第一个太空作战营。2000年10月,空军成立了527太空攻击中队,这是美军第一个用于太空攻击的部队。美军寓太空战力量发展于其他军种发展之中是美军传统的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军太空力量编制必然还要进行调整。如2001年1月11日,美国国家安全太空管理与组织委员会发情报告建议,在陆、海、空三个军种之外,建立一支独立的约3万人的太空战部队。另据有关专家推测,到2015年前后,美军将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战部队,并将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于陆、海、空军之外的全新的军种,即天军。

早在1967年3月30日,前苏联便正式组建了导弹——太空防御兵,将其作为兵种编入(后改为防空军)内。它主要负责监视别国的导弹发射装置以及对别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进行打击。1992年8月10日,俄航天器主任局正式成为俄武装力量的又一个新兵种——军事航天力量,直接归国防部管辖。其主要负责发射包括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定位卫星在内的各种航天器以及实施大地测量和水文气象测量等,此外还负责太空反导系统、反卫星系统和卫星防御系统的指挥与控制。1997年8月27日,俄军将军事航天部队和隶属于防空军的导弹太空防御部队合二为一,并将其再次划归战略火箭军。按照俄原定计划,在2000年完成战略火箭军与空军的合并,组成新的“空天军”,但战略火箭军作为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其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于是2001年1月25日,由俄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主持召开的国家航天工作会议做出决定,将在未来1年内把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太空防御部队从战略火箭军中独立出来,并在其基础上组建一个新的军种——俄罗斯太空部队。然而,2001年1月22日至26日美军实施的太空战演习,促使俄大大加快了太空战部队的建设进程,原计划于2002年组建完成的太空战部队提前于2001年6月1日组建完成。

二、太空力量动员应用层次得到拓展,由以战略层次为主转向以战役、战术层次为主

目前来说,太空力量动员主要还是服务于战略层次,因而世界各航天军事大国的太空力量动员准备也均是着眼于战略任务而进行。但随着国际战略环境的不断演变与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太空力量应用于其他作战層次的呼声越来越高,拓展太空力量动员应用层次也就成了一种必然趋势。而且伴随着太空力量应用于各个作战层次,其在未来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陆、海、空、天力量的联合和信息的融合,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取胜的关键。

虽然说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战尚需时日,但太空支援保障作战则已成为现实。在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全面动员了各种太空力量资源支持陆、海、空军作战,为赢得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如海湾战争中,美军动员了几乎全部的军用卫星系统,动员总数达72颗,同时还征用了部分在轨民用(商用)卫星;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共动员了20多个航天系统的78颗各种卫星;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更是加大了动员力度,使用各类在轨卫星150多颗,还租用了7倍于海湾战争的卫星通信信道。

但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太空力量动员也暴露出不能完全满足战役、战术需求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被动员的太空力量资源无法以较高分辨率识别伪装,二是被动员的太空力量资源发现移动目标比较困难。究其个中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冷战时期的太空力量准备建设中,美军太空武器装备系统的研制均着眼于战略任务,也就是为了支持战略任务而设计的,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减小,局部战争及各种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比例逐渐上升,在此种战略环境下,以前为支持战略任务而设计制造的太空武器装备系统自然不能完全适应局部战争及各种突发性事件战役、战术的运用要求。为此,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防部重新评估了其军事航天系统,并把加强“国家航天系统的战术应用”作为军事航天技术发展的重点,力求建立起以战术运用为主的军用卫星系统。这使其后来在科索沃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及至伊拉克战争时,美军空间信息战的运用范围已从高层指挥机关延伸至一般战场指挥员和单个士兵。如“利爪”系列照相侦察监视卫星,可将侦察到的目标图像直接传输到战斗机座舱内,为空袭提供情报。此外,美军还为下级作战部队装备了简便实用的卫星终端,使士兵能通过计算机屏幕观察周围的环境和敌情。

俄军也有同样的情况,其太空武器装备系统在进行车臣战争中已可应用于战役、战术行动。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指出,未来的天军将主要在战役、战术层次上支持其他军兵种部队的作战。

三、太空战武器装备体系向一体化、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

进行太空力量动员准备活动,太空武器装备系统的发展是关键。按作战运用,太空武器装备系统可分为4类:一是太空战主战武器装备系统。主要包括太空作战平台和专门攻击太空力量资源并可实施反导和对其他战场空间攻击的太空战武器,如种类地基、空基、天基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及动能武器等;二是太空战支援装备系统。它是对作战提供各种信息支援、自身不具备打击能力只能被动防御的太空战装备,如各种侦察、通信卫星等;三是太空战保障装备系统。即太空战的发射与回收以及运输装备等;四是防天和太空防卫装备系统。主要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及反航天器武器系统等。

目前各航天军事大国在发展太空武器装备系统时都不再以单一装备系统的高性能为惟一目标,而是着重于整个太空武器装备体系效能的提高。如美军在新的军事航天政策中提出建立“综合性航天体系结构”,以增强航天系统直接支援其他战场空间部队作战的能力。欲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打破主战武器装备系统、支援装备系统、保障装备系统、防天和太空防卫装备系统等太空力量动员领域各成体系、纵向分割、横向分离的门户之见,使整个太空力量动员领域互通有无,真正融为一体,这样方能在更高层面实行协作和综合,对在轨卫星配置及其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方案的最优化筛选,以求在任务和功能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资源浪费。除了航天系统本身的优化之外,如何着眼于战争动员准备建设全局,实现航天系统与其他指挥控制系统、信息获取平台、精确打击武器的战斗力综合集成也是各航天军事大国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需要良好的全局性的体系化结构设计,还意味着要制定大量的统一的技術标准和接口规范。

随着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同时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快速反应、迅速机动的行动特点,以美、俄为代表的世界各航天军事大国的太空武器装备系统在一体融合的同时,也均呈现出向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小型化、微型化太空武器装备系统具有研发周期相对较短、造价相对较低、发射速度相对较快以及自身生存能力相对较高等诸多优点,比较适用于在信息化战争尤其是在反恐维稳行动等突发性事件中对战场和事发地区进行短期侦察、监视、跟踪和传输信息等,故倍受美、俄等航天军事大国的青睐。如美军仅重68公斤的“多路通信卫星”在海湾战争中已经用于战术通信。根据美国国家安全新概念,美军还在2005年左右开发一种体积更小、隐形效果更佳的新一代间谍卫星。于此同时,微型卫星、纳米卫星甚至皮米型卫星也已成为各航天军事大国的研究热点。如一颗“母星”能发射数颗皮米卫星,遍布太空织成密不透风的侦察监视网,可谓“星网恢恢,疏而不漏”。

四、民用(商用)太空装备系统的地位作用将日益上升

高新技术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军民通用性,尤其对于航天技术这类极其尖端的高新技术更是如此,军用与民用的界限已相当模糊。可以设想,随着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军用与民用(商用)航天系统的范围将出现更多的交叉与重合,民用(商用)太空装备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大。

美国吸取了冷战时期与苏联军备竞赛中自身由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的教训,特别强调发展军民两用航天技术,执行航天技术的通用性政策,利用相同的技术、实验设施和地面、太空基础设施,研制既可民用(商用)又可军用的太空装备系统,并为开发两用航天技术拔出大量的专款。如美军研制并部署的GPS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已成为全世界的信息资源,支持着各式各样的民用(商用)功能,充分实现了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在新军事航天政策的采办改革中,美军更是提出了“商业采购优先”的原则。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民用(商用)航天系统的发展十分迅速,有的技术指标和性能已接近甚至超过军用航天系统,采取改进措施甚至无须改进就可以满足军用要求,而且利用现成的民用(商用)系统要比研发新的军用系统实惠得多,从而决定了民用(商用)航天系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军用价值。目前,美军在日常军事演习和处理地区冲突中都非常重视对民用(商用)航天系统的动员与应用,并努力探索动员民用(商用)航天系统的经济高效的方式、方法以及民用(商用)与军用航天系统相互配合满足军事需要的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并投入大量的资金解决存在的问题。

俄罗斯现在至少已有60%~65%的航天器具有军民两用性能,可完成军民两种项目。俄罗斯在轨运行的146颗卫星中,有44颗民用星、51颗军用星、51颗军民两用星,其中军民两用星的数量与军用星的数量持平。而以英、法、德、意为代表的西欧各国、日本、印度、巴西、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相当重视利用民用(商用)航天系统达成其军事目的。至于对短时间内没有能力研制并部署军用航天系统的国家来说,更是将民用(商用)航天系统作为获取太空战支援保障能力的主要手段和物质技术基础。

五、飞速发展的太空战武器系统由“软保障”向“硬摧毁”过渡

因为空间无可比拟的军事“制高点”的特殊地位,在空间中实施攻击将具有其他战场无法达到的威慑力,涉足空间的世界各航天军事大国无不认识到这一点。故此,在平时的太空力量动员准备建设中,为赢得并保持在未来太空战中的绝对优势和地位,以美、俄为代表的世界各航天军事大國,不但非常重视己方太空武器系统对地面及其他战场空间的攻击能力,而且努力提高对敌方太空力量资源进行破坏和攻击的能力,故此,竞相研发能适用于太空环境作战的武器装备系统和太空作战平台,力争尽早实现太空战武器系统由“软保障”向“硬摧毁”过渡。

1997年10月17日,美国曾用一台中型红外高能化学激光器成功摧毁一颗服役期满的气象卫星,标志着美激光武器已发展到太空,并初步具备了实战能力。1998年,美空军与国内有关公司签约研制太空激光反导卫星系统。有资料显示,目前美正计划研制大型的核动力空天飞机,即所谓的航天母舰,作为太空中的活动军事基地,以装备多种太空战武器。此前,1999年5月29日美“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这是航天飞机第一次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以及2000年9月12日美“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的对接成功都已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航天飞机作为太空军事基地的可行性。还有资料披露,2010年后,美国将建成由200个以上不同用途的航天器组成的全球太空侦察监视系统,以满足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系统的运行和在世界任一地区进行信息化联合作战的需要。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前苏联便致力于研制共轨式反卫星武器、激光和粒子束反卫星武器等。从1968年10月,前苏联开始进行非核反卫星飞行试验,1976年2月,开始其反卫星实战试验,1978年宣布达到实战水平,到1982年6月,共进行了20余次空间武器拦截卫星的试验。20世纪80年代后期,前苏联研制出了天基激光武器原理样机,并在“联盟”号载人宇宙飞船上进行了反卫星激光武器试验。目前,在前苏联的坚实基础上,俄罗斯已建成15个快速反应低轨道卫星系统发射台,并正研制高轨道卫星截击系统和新型大推力运载系统。本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有可能研制出天基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的演示样机以及陆基微波武器。

日本和印度也制定了研发各种太空武器装备系统的计划,目前两国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器的研制与开发。世界其他各国的军事变革活动也均日益向太空聚焦,据美国情报部门报告,目前至少已有20个国家正在研制激光反卫星武器等太空战武器系统。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随着各种太空战武器系统及作战平台的发明和应用,在太空必能实现对全维战场空间的信息攻击和超远程精确打击。

猜你喜欢
民用动员航天
国外先进民用直升机FMS导航模式研究
海底总动员
逐梦航天日
民用无线通信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初探
音乐迪斯尼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